英國愛用「佛系」防疫?60 多年前的「煙霧」殺人事件,也是「無為而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英國首相強生之前在記者會上說:「更多的家庭會失去摯愛」,嚇壞了一般民眾。但是,英國在面對公共衛生問題時採用「無為而治」也有先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在 1952 年的「倫敦大煙霧」事件。

倫敦向來都以「大霧」聞名,而在工業革命後,大量的使用煤炭做為燃料,更使得黑煙與濃霧結合。在 20 世紀初,科學家為了準確的形容這個現象,結合了「煙」(Smoke) 和「霧」(Fog) 創造了「煙霧」(Smog) 這個單字。

1952 年 12 月 5 日清晨,倫敦市民發現當天的「霧」顏色比平時更「深」。但他們並沒有特別警覺,就照常的開始上班上課。當夜幕低垂時,情況開始惡化。

從工廠、住家、汽車釋出的黑煙和霧氣結合,形成了一張黃色的簾子,籠罩了整個倫敦市。一般來說,熱空氣會上升,而這股「煙霧」就會漸漸的消散在大氣之中。


raw-image

但是,當時倫敦上空正累積了一股被「反氣旋」帶來的熱空氣。因此,這股被形容為「豆子湯」(Pea souper) 的煙霧被困在地面上。

接著,更多的黑煙持續和「豆子湯」結合,讓問題變本加厲。在接下來的 5 天內,倫敦的交通被完全癱瘓,很多在大街上行走的人,連自己的腳都看不到!

根據英國氣象局的研究,在那段時間內,每天有 1,000 噸黑煙、2,000 噸二氧化碳、以及 140 噸鹽酸和 14 噸氟化合物被排放到空氣中。 另外,空氣中還有 370 噸的二氧化硫被轉化為 800 噸極度危險的硫酸。

航班因此被取消,泰晤士河上的船運也停止、開汽的人也因為看不清前方而只好棄車而行。倫敦市著名的雙層巴士,派出了車掌先生拿著點燃的信號彈,走在巴士前面帶路以確保安全。而路上的行人在回到家後,發現他們的臉已經被空氣燻得和碳一樣黑。

日常生活的不便還不是最大的問題,這股煙霧對老年人、小孩、以及有呼吸疾病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催命符。在短短的幾天內,煙霧奪走了約 4,000 條人命。而它造成的健康問題,在事件結束後也持續的影響了人民的健康。根據專家的估計,最少有 8,000 ~ 12,000 人因為這次事件而死亡。

但有趣的是,當時倫敦居民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失措,畢竟煙霧是存在已久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由於資訊流通並不像現在一樣方便,政府沒有整合不同診所、醫院暴增的死亡人數,所以無法看到全貌的醫生與專家們都認為是個別的事件。因此,沒有人提醒民眾需要提供警惕。

除了人類,動物和鳥類也被這場煙霧影響。有媒體報導在著名的史密斯菲爾德 (Smithfield) 肉市場,有牛窒息而死。因此,農夫們將裝穀物的麻袋浸泡在威士忌中,做成簡易的防毒面具給家禽使用。很多的飛鳥則因為在煙霧中無法看清楚前方,直接撞上建築物而受傷甚至死亡。


raw-image

英國政府在這場公共衛生災難中反應非常緩慢,在事後一份沒有完成的調查報告中還嘗試將大部分死因歸咎於流感。一直到了 1956 年《空氣清淨法》(Clean Air Act) 才被通過,限制在城市內燃煤。政府同時補助市民在家中改用為更乾淨的燃料,例如:天然氣或電力。

其實從 13 世紀開始,倫敦就一直被煤炭造成的空氣污染所困擾。但政府卻一直沒有處理這個問題,因為人民還是喜歡在冬天使用傳統暖爐。英國政府擔心立法管制會讓民眾不滿,所以一直採用「佛系」政策來防煙霧,最後導致了這場災難的發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戴羽的沙龍
1會員
3內容數
每一天發生的大事、小事,最後會聚集成歷史的長河。再次回看歷史中的大小事,嘗試了解它對我們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現在在台灣可能很難想像,不過,許多古代的城市以木製建築為主,而且十分擁擠。這意味著「失火」不是一兩棟建築的事。一個不小心,整座城市都可能變成一團燃燒的廢墟。 十六、十七世紀的莫斯科,就是這樣以木造建築為主的城市。在1571、1611、1626、1671年,莫斯科都發生了可以把整座城市燒成灰燼的大火
Thumbnail
現在在台灣可能很難想像,不過,許多古代的城市以木製建築為主,而且十分擁擠。這意味著「失火」不是一兩棟建築的事。一個不小心,整座城市都可能變成一團燃燒的廢墟。 十六、十七世紀的莫斯科,就是這樣以木造建築為主的城市。在1571、1611、1626、1671年,莫斯科都發生了可以把整座城市燒成灰燼的大火
Thumbnail
在庫倫洛夫的悠閒旅途中,每天早上起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開閣樓的小窗戶,望著窗外的藍天白雲及彩繪塔,然後用力的深、呼、吸。 啊!真的、真的、真的不是在作夢啊!
Thumbnail
在庫倫洛夫的悠閒旅途中,每天早上起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開閣樓的小窗戶,望著窗外的藍天白雲及彩繪塔,然後用力的深、呼、吸。 啊!真的、真的、真的不是在作夢啊!
Thumbnail
想像一下自己住的地方瀰漫著濃烈惡臭,一旁的河水在表面浮上一層厚厚的油汙,本該透明的河水染上黃褐色,氣味難以言喻,這是19世紀中英國倫敦的現場,泰唔士河遭到嚴重汙染,人們將這段可怕的過去稱為The great stink 大惡臭。
Thumbnail
想像一下自己住的地方瀰漫著濃烈惡臭,一旁的河水在表面浮上一層厚厚的油汙,本該透明的河水染上黃褐色,氣味難以言喻,這是19世紀中英國倫敦的現場,泰唔士河遭到嚴重汙染,人們將這段可怕的過去稱為The great stink 大惡臭。
Thumbnail
1665年,深受鼠患殘害的倫敦市民,正期待著1666年迎來美好的轉變 然而,九月的一場大火,摧毀了市民的期待,神聖的聖保羅大教堂也被火舌吞噬 但是這場大火之後,倫敦迎來了重大轉變,種下了後續成為世界城市的根基。
Thumbnail
1665年,深受鼠患殘害的倫敦市民,正期待著1666年迎來美好的轉變 然而,九月的一場大火,摧毀了市民的期待,神聖的聖保羅大教堂也被火舌吞噬 但是這場大火之後,倫敦迎來了重大轉變,種下了後續成為世界城市的根基。
Thumbnail
 今天焦點─全球重大火山爆發災難~20世紀 
Thumbnail
 今天焦點─全球重大火山爆發災難~20世紀 
Thumbnail
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世界各地也陸續傳出一些排華的情況,有一份法國報紙便使用「黃禍」來形容這次的疫情。對於「黃禍」一詞,有一說認為黃禍是用以形容十三世紀蒙古西征,在蒙古向西擴張的過程,亦將病毒帶進歐洲,導致黑死病的爆發,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黑死病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
Thumbnail
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世界各地也陸續傳出一些排華的情況,有一份法國報紙便使用「黃禍」來形容這次的疫情。對於「黃禍」一詞,有一說認為黃禍是用以形容十三世紀蒙古西征,在蒙古向西擴張的過程,亦將病毒帶進歐洲,導致黑死病的爆發,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黑死病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
Thumbnail
在各國逐漸成穩得面對疫病的波波挑戰以來,雖然諸多發達國家,於前期經遭逢巨大的劣勢,及處置失序、整備不及的情形,如義大利的迅速爆發下,當局與民間不同調的現象頻仍、英國起初採取消極抗疫(甚至一度傳出官方有群體免疫的策略)
Thumbnail
在各國逐漸成穩得面對疫病的波波挑戰以來,雖然諸多發達國家,於前期經遭逢巨大的劣勢,及處置失序、整備不及的情形,如義大利的迅速爆發下,當局與民間不同調的現象頻仍、英國起初採取消極抗疫(甚至一度傳出官方有群體免疫的策略)
Thumbnail
英國首相強生之前在記者會上說:「更多的家庭會失去摯愛」,嚇壞了一般民眾。但是,英國在面對公共衛生問題時採用「無為而治」也有先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在 1952 年的「倫敦大煙霧」事件。
Thumbnail
英國首相強生之前在記者會上說:「更多的家庭會失去摯愛」,嚇壞了一般民眾。但是,英國在面對公共衛生問題時採用「無為而治」也有先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在 1952 年的「倫敦大煙霧」事件。
Thumbnail
11月5日是英國的篝火之夜,起源於1605年蓋福克斯與他的天主教教友們密謀於11月5日議會開議當天炸死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其他議員失敗。
Thumbnail
11月5日是英國的篝火之夜,起源於1605年蓋福克斯與他的天主教教友們密謀於11月5日議會開議當天炸死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其他議員失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