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幾?為何疫情讓我們失去了時間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星期幾?是這幾天疫情流行以來我們很常聽見的一句話
疫情爆發以後,我們似乎變得越來越難以集中精神並花費更長的時間來完成工作和待辦事項,伴隨著這些迷失方向的感覺,就好像我們的大腦在緩慢的進行工作一樣。
不過如果你最近感覺大腦變得不靈活,那麼相信我你不是孤單的。因為有專家認為,這與疫情流行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健康有關,這也將影響我們理性思考、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加利福尼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埃利莎·埃佩爾(Elissa Epel)表示:「這是因為環境變化,使社會定位喪失和認知壓力增加。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像以前那樣享受優質的睡眠了。」
我們日常的習慣不見了
我們的身體需要依靠陽光等環境線索來調節我們的晝夜轉換,當然也需要社會規律。這包括例行的上下班時間,進餐時間或每週的活動與儀式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今天是什麼日子。但對於局限在家中的我們來說,那些模式在很一定程度來說已經消失了。因為長時間在家工作、無日曬的原因等,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失去了往常的規律模式,這表示曾經清晰的規律與日夜轉換現在變得模糊了。失去生活規律也意味著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決定每天的生活。
美國心理學會實踐研究和政策副執行主任林恩·布夫卡(Lynn Bufka)表示:「當我們有了常規活動時,您根本就不會考慮這些生活的事情。例如我們因為日常規律的通勤時常很疲累,所以腦海中通常沒有力氣試圖弄清楚今天會發生什麼事。」

在家有更多工作在等我們

許多人發現自己因為疫情需要兼顧更多元的責任,例如在照顧在家線上學習的孩子或照顧年邁的家庭成員,而承擔這一切的同時也仍在擔任全職工作,並且背負隨時被裁員的壓力。
因為這些事情現在都在同一地點發生,並且經常同時間發生,所以我們在任務和角色之間的切換更加頻繁。當人們嘗試同時執行多種任務時,將很難對面前的訊息進行解讀。這些訊息就不會被大腦給存儲,人們將不記得自己在做什麼或者所說的話。
所有這些事情都增加了我們的認知負擔,因為我們的工作記憶是有限的資源,多重的工作與角色切換同時也大大消耗了我們更多的智力資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自己難以同樣的高效率執行以前的工作。
疫情造成的壓力影響
無法記住今天是哪一天也可能是壓力的症狀。鑑於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數週甚至數月之久,它正成為人們長期壓力的源頭。高強度的壓力會削弱我們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並可能影響短期記憶。壓力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它會惡化我們的睡眠質量。
通常如果人們感到壓力大或感到焦慮,這些想法和感覺就會顯現出來,使其難以入睡或淺眠。這種失眠會進一步加劇認知障礙,注意力集中問題以及短期的記憶喪失。
我們該怎麼辦呢?
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建議盡量保持時間的相對結構感,其中一種策略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他們還建議適當的休息,規律運動,提升飲食健康和限制在社群及媒體廣告上的消費。從上面的論述也可得知,長時間待在無陽光的冷氣房裡,會讓身體失去時間感。一定程度的日照時間也是身體構成生理時鐘所需要的重要一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1會員
62內容數
因為喜歡觀察社會現象和政治評論,時常發表個人觀點而產生了這個專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和限時麵 的其他內容
(圖表取自 Businessinsider) 瑞士4/1的武漢肺炎確診人數為16,605例,死亡人數433人。確診人數為世界第九,少於中國、義大利、美國、西班牙、德國、伊朗、法國、英國等國家。但是按照肺炎的人均感染率計算,瑞士是武漢肺炎確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於3月份瑞士的確診感染率是每百萬人中1,
(圖表取自 Businessinsider) 瑞士4/1的武漢肺炎確診人數為16,605例,死亡人數433人。確診人數為世界第九,少於中國、義大利、美國、西班牙、德國、伊朗、法國、英國等國家。但是按照肺炎的人均感染率計算,瑞士是武漢肺炎確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於3月份瑞士的確診感染率是每百萬人中1,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連假症候群!? 清明連假剛過遇到比較多想轉職的焦慮來訪者。 連假前的地震,讓身為花蓮人的我也很緊張。面對天災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讓我回想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自己差點被裁員的經驗...
工作記憶就像腦袋的辦公桌,空間有限,一次只能放 4 到 7 件東西。所以,如果想學得更好,可以分批學、用圖表幫忙,或者多複習幾次。其實知道記憶有限後,就能對「忘記」多點包容,因為這是大腦正常的運作。
大腦的狀態就像四季輪替,有春天百花盛開的最佳狀態,也有夏天早晨的健康舒適,偶爾還會有秋天夕陽的疲憊,甚至冬天寒風的低潮。了解這些變化,能幫助我們調整生活步調。像是保持好奇心、睡飽一點,或學著慢下來、找朋友聊聊,都能讓心情更穩定。說到底,照顧大腦,就是在好好照顧自己。
現在生活這麼忙碌,每天壓力大到不行,很多人腦袋常常累得轉不動。如果長期壓力太大、睡不好、又懶得動,腦袋就真的會累到快壞掉啦,像手機用太久一樣,越來越卡、越卡越想丟。其實要改善也不難:多睡一點、動動身體、該休息就休息,還有學會說「不」。這樣,腦袋會清爽很多,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喔!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心裡充滿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焦慮。 因為這樣的顧慮,我們常常忽視了身邊的美好時刻,遺忘了它們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正是這樣,這裡要奉勸不要讓浪費時間於未知的憂慮成為我們生活的枷鎖,我們應學會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每一刻。 想像一下,當我們過度將注意力集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連假症候群!? 清明連假剛過遇到比較多想轉職的焦慮來訪者。 連假前的地震,讓身為花蓮人的我也很緊張。面對天災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讓我回想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自己差點被裁員的經驗...
工作記憶就像腦袋的辦公桌,空間有限,一次只能放 4 到 7 件東西。所以,如果想學得更好,可以分批學、用圖表幫忙,或者多複習幾次。其實知道記憶有限後,就能對「忘記」多點包容,因為這是大腦正常的運作。
大腦的狀態就像四季輪替,有春天百花盛開的最佳狀態,也有夏天早晨的健康舒適,偶爾還會有秋天夕陽的疲憊,甚至冬天寒風的低潮。了解這些變化,能幫助我們調整生活步調。像是保持好奇心、睡飽一點,或學著慢下來、找朋友聊聊,都能讓心情更穩定。說到底,照顧大腦,就是在好好照顧自己。
現在生活這麼忙碌,每天壓力大到不行,很多人腦袋常常累得轉不動。如果長期壓力太大、睡不好、又懶得動,腦袋就真的會累到快壞掉啦,像手機用太久一樣,越來越卡、越卡越想丟。其實要改善也不難:多睡一點、動動身體、該休息就休息,還有學會說「不」。這樣,腦袋會清爽很多,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喔!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心裡充滿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焦慮。 因為這樣的顧慮,我們常常忽視了身邊的美好時刻,遺忘了它們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正是這樣,這裡要奉勸不要讓浪費時間於未知的憂慮成為我們生活的枷鎖,我們應學會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每一刻。 想像一下,當我們過度將注意力集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