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校慶收費陪聊 是女性的自我物化嗎?
方格精選

北一女校慶收費陪聊 是女性的自我物化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台灣男性對女高中生的想像多半是來自日本JK文化,JK是女子高生/じょしこうせい,joshi kōsei的簡稱。

JK文化的精神本體是制服,最初的起源意涵是隨著一戰的結束,全球女性服飾逐步解放,輕便化和美觀化的服裝,漸漸取代了以往對女人只能穿著收腹束腰的大眾認知。這一潮流,席捲到日本,洋制服隨之興起。而其中之一當屬英國海軍水手服的造型被日本福岡女學院選定爲統一制服,故又被稱為水手服,並自此開始了長達百年之久的演變道路,至今也成為了動漫ACG、文學、影視作品的文化題材。

#被性化的JK文化

然而日本社會男性開始性化女高中生,逐漸興起一種黑暗產業,也被稱作「JK Business」,女高中生為男性顧客提供服務,比如約會、聊天、玩遊戲、占卜、按摩等等,甚至暗藏性交易。

雖然日本勞基法中只有禁止高中生深夜勞動、假日勞動,但「JK經濟」日漸成為變相的風俗店。這些店鋪並不違反《風俗營業法》,但未滿18歲的少女相當於在此鑽法律漏洞的風俗店中從事性工作,成為雛妓犯罪的溫床,也引發社會關注。

故於2017年3月,東京都制定名為《特定異性接客營業等規制相關條例》(特定異性接客営業等の規制に関する条例)的新條例,規定JK經濟屬於「特定異性接客營業」,禁止未滿18歲人士接客,政府部分會對店鋪進行上門調查,若發現違規會下達營業停止命令。

原先的水手服JK文化是美好的,但被男性賦予性意義後,成為了風俗業和AV業的題材。社會上某些男性對於JK文化僅有片面的性想像,也難怪會有黃士修等人對北一女校慶陪聊的行為進行性噁心的語言騷擾。


raw-image


從上述日本的案例和部分男性發言來看,要我們小心JK成為父權經濟下的受害者這個擔憂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直接把北一女校慶陪聊這個案例與JK性工作進行比較仍是錯誤類比。何況真正有問題的是整個性相關產業中以男性為權力主導核心的現象,而不是性產業本身。

#判斷女性是否自我物化的話語權

大家如果只看媒體標題,可能會有女學生物化自己的想法。但細看後會發現北一女當初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客群是設定為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討論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

原來,物化這個活動的不是北一女生自己,而是在這之外的他者物化了這個活動。

不去瞭解活動的本質和立意,直接將女高中生任何行為舉止性化和客體化,說這是父權經濟,無法尊重和體認女高中生在此的自主性,這類行為當然也是一種上對下的父權說教。

被陪聊活動激怒的男性們,應該是認為女性應該要巴不得自主願意的聽他們說教,怎麼可以收費呢?殊不知社會上早已厭倦這種Mansplaining。向男性說教收費,也成為一種對父權的抵抗方式。

某些人的目的就是永遠要女性檢討自己。除此之外,現在連判斷女性是否自我物化的話語權,都被社會男性和主流媒體給搶走。

這個社會什麼時候才能開始尊重女性的獨立自主權?

avatar-img
大和限時麵
111會員
62內容數
因為喜歡觀察社會現象和政治評論,時常發表個人觀點而產生了這個專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和限時麵 的其他內容
一名60歲李姓男子於12/13遭控在南投縣埔里鎮一家KTV附近猥褻一名5歲女童,女童家屬父母獲知後,率眾歐打李男,送醫後於16日下午不治死亡。 在第一時間新聞出來之後,各大留言板上的反應不外乎是「正義!」、「死好」、「活該」等語,社群輿論的反應似乎都很樂見這個看似動用私刑伸張正義的舉動。
曾幾何時台灣的脫口秀演員也有了言論免責權? 黃逸豪用「父親會想性侵女兒」來叫女性穿多一點當作演出段子,既不尊重性暴力受害者,使之受到二度傷害,也完全不好笑。 觀察替曾博恩、黃逸豪等人為歧視言論的辯護方式,不外乎說這是反串、地獄梗,一切都是點出問題的人不懂笑話脈絡、過度政治正確。 但看看圖中他們所謂
「中天被關台轉戰網路,這樣有沒有關台有差嗎?」當然有差,而且絕對不只是閱聽人數減少這麼簡單而已。 #電視是家庭的中心 觀察台灣家庭格局我們不難發現,電視不僅位於整個客廳擺設的正中間,更是整個家庭權力的中心。 「吃飯不能配電視」是我們學生時期放學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大人要看新聞,小孩就不能看卡通,基
一名60歲李姓男子於12/13遭控在南投縣埔里鎮一家KTV附近猥褻一名5歲女童,女童家屬父母獲知後,率眾歐打李男,送醫後於16日下午不治死亡。 在第一時間新聞出來之後,各大留言板上的反應不外乎是「正義!」、「死好」、「活該」等語,社群輿論的反應似乎都很樂見這個看似動用私刑伸張正義的舉動。
曾幾何時台灣的脫口秀演員也有了言論免責權? 黃逸豪用「父親會想性侵女兒」來叫女性穿多一點當作演出段子,既不尊重性暴力受害者,使之受到二度傷害,也完全不好笑。 觀察替曾博恩、黃逸豪等人為歧視言論的辯護方式,不外乎說這是反串、地獄梗,一切都是點出問題的人不懂笑話脈絡、過度政治正確。 但看看圖中他們所謂
「中天被關台轉戰網路,這樣有沒有關台有差嗎?」當然有差,而且絕對不只是閱聽人數減少這麼簡單而已。 #電視是家庭的中心 觀察台灣家庭格局我們不難發現,電視不僅位於整個客廳擺設的正中間,更是整個家庭權力的中心。 「吃飯不能配電視」是我們學生時期放學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大人要看新聞,小孩就不能看卡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