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人才沒有罵亞洲人是黃禍呢!(下)人類與鼠疫的千年戰爭

2020/05/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世界各地也陸續傳出一些排華的情況,有一份法國報紙便使用「黃禍」來形容這次的疫情。對於「黃禍」一詞,有一說認為黃禍是用以形容十三世紀蒙古西征,在蒙古向西擴張的過程,亦將病毒帶進歐洲,導致黑死病的爆發。透過「中世紀歐洲人才沒有罵亞洲人是黃禍呢!(上)可怕的黑死病」一文,可以發現中世紀歐洲人並未將蒙古人看作是黑死病的罪魁禍首,那麼,黃禍一詞究竟從何而來?擴及整個歐洲大陸的可怕黑死病,又是何種疾病?
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
黑死病的真面目
  侵擾歐洲將近五百年的黑死病,其實就是所謂的鼠疫。在歷史上,人類對於鼠疫並不陌生,鼠疫的大流行共有三次,人類與鼠疫的戰爭,亦持續了上千年之久。鼠疫的首次大規模流行,出現在距今1500年前的東南歐,史稱「查士丁尼大瘟疫」,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據說一天死亡人數可能超過一萬人。第二次大流行即是中世紀黑死病。鼠疫的第三次大流行,相比起前面兩次,流行範圍更廣,幾乎是肆虐全世界,就連臺灣也不例外。
鼠疫的第三次大流行
  鼠疫第三次大流行,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中國,更準確來說是從雲南開始。事實上,鼠疫一直是雲南的地方病,那麼,鼠疫又是如何從地方病演變成世界大流行的疾病?這就要從雲南的開發開始談起,自古以來雲南一直是個開發較少的地區,人口流動亦少,但十八世紀後,雲南成為重要的銅礦區,出現大規模的開發,在人口貨物流動的過程中,鼠疫也就被帶往各地。
雲南回變與鼠疫
  雲南的開發使得鼠疫開始向各地傳播,西元1856年所爆發的雲南回變,更成為鼠疫大流行的主因。人口的流動確實會導致疾病傳播,然而,鼠疫的大規模流行,並不單純只是由於人口的流動。十九世紀的雲南,除了是重要的礦區,鴉片亦為該地重要商品,雲南回變的爆發使得過去貿易路線中斷,為了繼續將鴉片銷往廣東,在陸路受阻的情況下,鴉片商人選擇改走東南沿海的水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舉動成為鼠疫大流行的關鍵,由於南方水路氣候溫暖,相當適合鼠疫宿主棲息,連帶使得鼠疫開始快速傳播。
來自亞洲的威脅
  儘管黑死病的源頭確實是東方,但在中世紀歐洲人的認知中,黑死病更像是天譴,是來自上帝的懲罰。那麼,「黃禍」一詞又是怎麼出現的呢?事實上,黃禍一詞出現的時間相當晚近,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有黃禍一說。嚴格來說,黃禍並無明確定義,可以簡單看作是來自亞洲的威脅。很顯然地,會將亞洲視為威脅的,只有西方國家,黃禍論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普遍流行於西方國家。如果說流行於西方國家的黃禍論,所指涉的對象是中國,這似乎有點弔詭。因為,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都處於積弱不振的狀態,理論上西方國家不應該將中國視為威脅。因此,黃禍論的主角並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黃禍指的其實是日本?
  西元1895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經繪製一幅黃禍圖,在這幅圖畫中間是象徵歐洲各國的女神,其中有一個天使手指向遠方的龍與佛陀,圖畫下方則寫著「歐洲各民族,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在威廉二世繪製黃禍圖的前一年,日本剛剛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後來又打贏了日俄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相較於中國,日本對於西方國家的威脅其實是更為明顯的。
中國與黃禍的關係
  在西方世界將日本看作是主要威脅時,中國勞工大舉進入西方國家,亦使西方人深感威脅,憂慮若是中國在以日本為首的情況下,與日本形成聯盟,對於西方來說將是極大的威脅。透過二十世紀初,美國記者傑克‧倫敦所寫的短篇小說〈舉世無雙的入侵〉,可以相當清楚的看到上述現象,在這篇小說裡,中國憑藉著日本的幫助,培養起與西方國家媲美的科技實力,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便開始向外侵略,西方國家為了抵抗中國的入侵,不得不使用細菌戰,小說也以中國人的滅種作為結局。
參考資料
楊瑞松,〈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2006.11),頁65-108。
孫隆基,〈1908:黃禍論的一年─中、德、英三國文本的比較〉,《成大歷史學報》,45(臺南,2013.12),頁47-86。
Carol Benedict著,余新忠譯,《十九世紀中國的鼠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歷史下酒菜
歷史下酒菜
哈囉~歡迎來到歷史下酒菜 這是一個分享有趣歷史小故事的Podcast節目,跟著我們用各種新鮮好玩的角度,探索那些課本上沒有的有趣歷史小故事 你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們:https://is.gd/JLam7K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