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佛教入門【下】

【筆記】佛教入門【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下篇】修持方法

  1. 學佛要有出離心,就是不執著。
  2. 學佛要有慈悲心,以智慧領指導慈悲。
  3. 學佛要有菩提心,清靜的自覺,防止我們走入歧途,堅定我們對佛法的信心。

平常生活:檢點自己,是否盡到了責任。

修行生活:離不開戒律。

修行的方法: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智慧:
聞慧-虛心學習。
思慧-縝密研究。
修慧-實際體驗。


定:

  • 第一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堅定的信念。
    冷靜的思考。
    安詳的言行。
    專注的精神。
  • 第二層次-坐禪的原則和要訣。
    堅信修行的方法。
    思考修行的情形。
    調身,調深的姿勢。
    調息,調息的呼吸。
    調心,調心的專注。

三皈依:

  • 盡行壽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 盡行壽皈依法,不皈依外道邪說。
  • 盡行壽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

念佛三種人:

  • 第一種:人天善法。
    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
  • 第二種:正信的佛子。
    為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 第三種:上乘的利根。
    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佛國淨土,更不須向西方。這一等人,雖不求生淨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一不二,那時,時時處處都能見佛在說法,時時處處無非極樂國土了。
眾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淨業時,一開始即以第三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以第二種層次來修念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

  1. 原始佛教,釋迦佛尼佛在世的時候,及釋迦佛尼佛入滅之後的一段時間。
  2. 佛滅之後的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產生。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3. 大乘佛教,佛涅槃後五百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形態。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

  1. 是空的
    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
  2. 是有的
    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瑜珈學派。
    根據為識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

  1. ,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
  2. ,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緣覺二層的層次。
  3.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raw-image



書名:佛教入門

作者:聖嚴法師

avatar-img
龎演向的沙龍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是自覺,修學佛法讓自己能斷煩惱。 下化眾生是覺他,慈悲利生讓眾生能斷煩惱。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是自覺,修學佛法讓自己能斷煩惱。 下化眾生是覺他,慈悲利生讓眾生能斷煩惱。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