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佛教入門【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篇 佛陀示現

  •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死了之後,即由親屬請了出家的僧尼,為之誦經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約僅僅如此。當然,這些觀念和現象,站在作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說,佛教並不反對,只是佛教的內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並不僅是如此。
  • 佛陀從苦行的經驗以及享樂的事實中,理解到極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樂,同樣無濟於開悟的目的,此在後來佛陀訓誡他的弟子時,便做了這樣的說明:比丘們!當過宗教生活,需避兩種極端。那兩種極端呢?一是貪於享受歡樂的快樂生活,這是卑下的、有害精神的,是無聊的浪費;另一是苦行的生活,那是淒慘的無聊和浪費。比丘們!完成者(如來)是避免了這兩個極端,發現了行之於中央的大道。這條道路,便是開眼睛神,是安、是知識、是悟、是至涅槃的大道。佛教稱此為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 迷戀的情愛,生存和悅樂的渴望和回憶,必須要用堅定的信念來與之戰鬥。那些東西,確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求上進的根源,但也均係苦難的泉源。
  • 佛陀的覺悟,究竟是什麼呢?最主要的便是四聖諦和八正道。
  • 信佛與法而不信僧,沒有示範性的人格可學習模仿。
  • 釋尊在世的時代,為了強調僧寶的重要,說他是佛陀,但他也在僧中。可見,雖是佛陀,也是以僧中一員的立場,與眾生接觸教化,亦以平等的觀念,參加僧中生活。
  • 一切事物的發生皆有其原因,最聖者則教我們,如何地次第減除這件事及其發生的原因。這是偉大的沙門(佛陀)教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構成凡夫是間的要素者,名為五蘊(色、受、想、行、識)。
  • 十二因緣的生死觀,過去世(無明、行)、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未來世(生、老死)。
  • 要想不老、不死,唯有設法不再出生,要想不再出生,便不得造下有漏的生死之因,要想不造生死之因,對於貪戀的事物,便當立即放下求取和不捨的心念,要想無取無求,唯有首先排除避苦求樂的愛欲心,要想無愛欲心,便當不再領受苦樂的感覺,要想不受苦樂所動,當求六根清淨,不與六塵接觸,要求六根不觸不塵,唯有不起六入,六入是由名色所成,要求不起六入,便不宜求生投入母胎,投胎的主體是業識~
  • 如何排除無明,要修行八正道
    正見(實證無我、當下便是涅槃)。
    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 阿羅漢,譯識為殺賊(殺滅了一切的煩惱之賊)、不生(不再轉世投胎)等意,即是解脫的結果。
  • 和平的教團:六和敬
    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見和敬、利和敬

書名:佛教入門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是自覺,修學佛法讓自己能斷煩惱。 下化眾生是覺他,慈悲利生讓眾生能斷煩惱。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觀音法門包含兩重意義、兩重法要: 一是自我修行的法門,『楞嚴經』中提到觀音法門的特性。二是悲濟眾生的法門,『法華經』聞聲救苦。兩則心要,自力與利他。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
以佛、法、僧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佛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是自覺,修學佛法讓自己能斷煩惱。 下化眾生是覺他,慈悲利生讓眾生能斷煩惱。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觀音法門包含兩重意義、兩重法要: 一是自我修行的法門,『楞嚴經』中提到觀音法門的特性。二是悲濟眾生的法門,『法華經』聞聲救苦。兩則心要,自力與利他。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
以佛、法、僧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佛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多生累劫的因因果果,在世間法很多的學問、學說沒有交代甚至沒有去觸及,如何去解決?人的心性要保護它的純潔,只要是正確良善的宗教,很多跟佛法相應之處,但是最究竟的問題是在佛法中得到答案。什麼答案?生生死死,不斷地六道輪迴,不斷投生到很多的境界,比如投到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境界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多生累劫的因因果果,在世間法很多的學問、學說沒有交代甚至沒有去觸及,如何去解決?人的心性要保護它的純潔,只要是正確良善的宗教,很多跟佛法相應之處,但是最究竟的問題是在佛法中得到答案。什麼答案?生生死死,不斷地六道輪迴,不斷投生到很多的境界,比如投到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境界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