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淺釋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淺譯:
各位「善知識」,「智慧觀照」:你用你本有的智慧來觀照。
「內外明徹」:內,是身心;外,指世界。明徹,就猶如琉璃筒一樣,裏邊見到外邊,外邊也見到裏邊;也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雖然無身心、無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雖然宛然,而不執著。
這叫「識自本心」:認識本來自性——這個真心——就是內外明徹的。
「若識本心」:你若認識自己的本心。
「即本解脫」:不執著一切的塵勞妄想,就是得到解脫了。
「若得解脫」:你若得到解脫。
「即是般若三昧」: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這個定是什麼呢?定,就是無念;無念,也就是定。前邊我講無意,無意就是戒,這無念就是定;你再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這就是慧。無意、無念、無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現前,貪瞋癡就沒有了。
「何名無念」:什麼叫無念呢?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你看!心不染著一切法,就是法空;法都空了,你為什麼又要著住這一些習氣毛病呢?
有人說,看到這經文上說「心不染著法」,他不染著法,可是染著在毛病上了。這毛病不去,你光不染著法,還是一樣有毛病,那叫什麼不染著?不染著法,就是不要說是毛病,連法都沒有了。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都應該放下,何況不是法,何況是那些毛病呢!你那些毛病若不放下,你到底學什麼佛法?我問你!簡直騙人呢!簡直是自欺欺人!學佛法的人,就要去毛病。你有毛病,你會說幾句佛法,那是一點沒有用的!那簡直是最愚癡的!
所以「是為無念」:你不染著,無念就是定,就是般若三昧。
「用即遍一切處」:般若三昧,這種的定的利用,能怎麼樣呢?遍照一切處。
「亦不著一切處」:雖然遍一切處,但是不著住到一切處,沒有所著,猶如虛空一樣。
「但淨本心」:就是教心裏無染著,清淨本性。
「使六識」:使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
「出六門」:由六門出了。六門就是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這六根門頭。
「於六塵中」: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裏邊。
「無染無雜」:你不要在六塵裏,你參加一個股份。六識遇到六塵,也就是參加一個股份,和它們合起來做一個有限公司。你做了有限公司,這就有了染,也有了雜;要無染無雜,你不要去參加一個股份。
「來去自由」:六識對著六塵,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是講的什麼?你不明白?你不明白,就要勤學佛法。
來去自由,「運用無滯」:這個時候,千變萬化,萬化千變,應用無窮,運用無滯,沒有滯塞的地方。
「即是般若三昧」:這就是般若的定。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又有一個名字,叫自在解脫,又叫無念行。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运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浅译:
各位「善知识」,「智慧观照」:你用你本有的智慧来观照。
「内外明彻」:内,是身心;外,指世界。明彻,就犹如琉璃筒一样,里边见到外边,外边也见到里边;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虽然无身心、无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虽然宛然,而不执着。
这叫「识自本心」:认识本来自性——这个真心——就是内外明彻的。
「若识本心」:你若认识自己的本心。
「即本解脱」:不执着一切的尘劳妄想,就是得到解脱了。
「若得解脱」:你若得到解脱。
「即是般若三昧」: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这个定是什么呢?定,就是无念;无念,也就是定。前边我讲无意,无意就是戒,这无念就是定;你再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慧。无意、无念、无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现前,贪瞋痴就没有了。
「何名无念」:什么叫无念呢?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你看!心不染着一切法,就是法空;法都空了,你为什么又要着住这一些习气毛病呢?
有人说,看到这经文上说「心不染着法」,他不染着法,可是染着在毛病上了。这毛病不去,你光不染着法,还是一样有毛病,那叫什么不染着?不染着法,就是不要说是毛病,连法都没有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应该放下,何况不是法,何况是那些毛病呢!你那些毛病若不放下,你到底学什么佛法?我问你!简直骗人呢!简直是自欺欺人!学佛法的人,就要去毛病。你有毛病,你会说几句佛法,那是一点没有用的!那简直是最愚痴的!
所以「是为无念」:你不染着,无念就是定,就是般若三昧。
「用即遍一切处」:般若三昧,这种的定的利用,能怎么样呢?遍照一切处。
「亦不着一切处」:虽然遍一切处,但是不着住到一切处,没有所着,犹如虚空一样。
「但净本心」:就是教心里无染着,清净本性。
「使六识」: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
「出六门」:由六门出了。六门就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这六根门头。
「于六尘中」: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里边。
「无染无杂」:你不要在六尘里,你参加一个股份。六识遇到六尘,也就是参加一个股份,和它们合起来做一个有限公司。你做了有限公司,这就有了染,也有了杂;要无染无杂,你不要去参加一个股份。
「来去自由」:六识对着六尘,所谓:「眼观声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是讲的什么?你不明白?你不明白,就要勤学佛法。
来去自由,「运用无滞」:这个时候,千变万化,万化千变,应用无穷,运用无滞,没有滞塞的地方。
「即是般若三昧」:这就是般若的定。
「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有一个名字,叫自在解脱,又叫无念行。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所謂,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進了同一家門,一定有緣份。大家都希望遇到的是善緣,我因累世以來做了不少壞事,與家人的因緣都是不善的,也許這是本世的功課。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真的不是隨口說說的!我用三年來印證牟尼精舍蔡阿伯所說的話,所言真實不虛,絕對不假。   幾年前我的父母親相繼過世,只留下一棟老房子。在接觸精舍學佛修行前,我過得非常窮苦潦倒,工作際遇很慘,怎樣都做不住,常常失業;最窮時連看病幾百元的掛號費都拿不出來。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近來聽一位師兄談論到某位修行人,這位修行人年輕時非常認真修行與布施,還曾出了著名的勸世書籍,幾乎修行人都看過他的書。不過,他後來學了不該學的法門,弄得滿腦邪淫,色考沒過,最後身敗名裂。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所謂,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進了同一家門,一定有緣份。大家都希望遇到的是善緣,我因累世以來做了不少壞事,與家人的因緣都是不善的,也許這是本世的功課。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真的不是隨口說說的!我用三年來印證牟尼精舍蔡阿伯所說的話,所言真實不虛,絕對不假。   幾年前我的父母親相繼過世,只留下一棟老房子。在接觸精舍學佛修行前,我過得非常窮苦潦倒,工作際遇很慘,怎樣都做不住,常常失業;最窮時連看病幾百元的掛號費都拿不出來。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近來聽一位師兄談論到某位修行人,這位修行人年輕時非常認真修行與布施,還曾出了著名的勸世書籍,幾乎修行人都看過他的書。不過,他後來學了不該學的法門,弄得滿腦邪淫,色考沒過,最後身敗名裂。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文導讀: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文導讀: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