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有哪些症狀,會遺傳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了年紀,身體變差,很多疾病會找上門來,比如帕金森。帕金森原本是一個英國醫生的名字,因為他是第一個詳細描述該病的人,故以他的名字為這種疾病命名。帕金森是一種運動障礙的疾病,也常常被人稱為震顫麻痹症。下麵為大家講講帕金森這種疾病吧!

raw-image


1、帕金森患者的最早不適

帕金森是一種徐徐漸進發展的疾病,它不會“一步到位”。最早的症狀是震顫,其次是步行障礙,肌強直和運動遲緩。這些症狀常常從一側的上肢開始出現,隨後到同側的下肢,最後發展到另一側的上肢再到下肢。這樣一來,四肢都可能隨時出現震顫等症狀。


2、帕金森病並不致命

眾所周知帕金森並不致命,但它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當發病的時候,患者甚至不無自理自己的生活。很多老人患上帕金森病,在發病的時候很容易摔倒,甚至會出現肺炎、骨折、泌尿系統感染、窒息等嚴重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和意外才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3、帕金森病會遺傳嗎?

有一些偽科普稱帕金森病會遺傳,實際上大多數帕金森病不會傳染,僅十分之一為家族性帕金森病。但有一點需要清楚,如果患者在40歲以下,那麼遺傳因素可能佔有更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老人患上了帕金森病,其實不用過分擔心自己在老年時候也會患上此病。


4、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這些事項!

根據帕金森病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幾點要注意,包括穿著、進餐、預防感染、預防便秘和進行語言訓練等。
●穿著:選擇容易穿著的衣服
●進餐:在患者的碗或盤子下放一塊橡皮墊可以防滑動。(發病的時候,手部震顫會容易打翻杯碗)
●預防感染:帕金森病容易引發肺炎併發症,一旦出現了這類型的併發症,要立即治療。
●預防便秘:帕金森患者常有便秘的煩惱,在生活中要增加身體活動,飲足夠的水,多吃蔬菜水果。
●言語訓練:帕金森病患者語言能力可能會衰退,應進行適當的發音練習,提高音調、音量及說話的清晰度。


定期為家裏的老人做體檢,可以提早發現帕金森病,及早治療。雖然現在有很多醫療機構,但不是所有醫療機構都能提供讓人滿意的服務。想要家裏老人在體檢時候獲得更好的服務,可以選擇一些香港醫療機構。內地去香港體檢很麻煩嗎?登錄中環健康網,點點手指頭,就能預約香港體檢服務啦!


中環健康可預約體檢計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中環健康助手的沙龍
5會員
215內容數
2020/08/14
1、宮頸塗片 在女性身體檢查專案中,宮頸塗片是用於篩查宮頸良性病變、宮頸癌的最佳手段。通常宮頸塗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叫巴氏塗片,是把宮頸細胞和少量分泌物塗到玻璃片上固定; 另一種叫TCT(液基薄層細胞學塗片),是將宮頸細胞放入一小瓶液體中,通過機器把分泌物和血液洗掉,然後只固定宮頸細胞,更容易發現異常
2020/08/14
1、宮頸塗片 在女性身體檢查專案中,宮頸塗片是用於篩查宮頸良性病變、宮頸癌的最佳手段。通常宮頸塗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叫巴氏塗片,是把宮頸細胞和少量分泌物塗到玻璃片上固定; 另一種叫TCT(液基薄層細胞學塗片),是將宮頸細胞放入一小瓶液體中,通過機器把分泌物和血液洗掉,然後只固定宮頸細胞,更容易發現異常
2020/08/14
1、結腸癌篩查 如果有結腸癌、結腸息肉或炎症性腸病家族史的中年男性,在50-75歲間患結腸疾病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所以,這類人群在平時最好通過中環健康網,有針對性地將腸鏡、大便常規、大便隱血等檢查專案,加入到預約的男士健康檢查計畫中。如果有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腺瘤病史或者有結直腸癌的病史或家族史,更是
2020/08/14
1、結腸癌篩查 如果有結腸癌、結腸息肉或炎症性腸病家族史的中年男性,在50-75歲間患結腸疾病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所以,這類人群在平時最好通過中環健康網,有針對性地將腸鏡、大便常規、大便隱血等檢查專案,加入到預約的男士健康檢查計畫中。如果有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腺瘤病史或者有結直腸癌的病史或家族史,更是
2020/08/14
現在女性朋友可以通過接種hpv疫苗來有效預防感染hpv的可能性,從而降低高發病子宮頸癌的概率。其中,hpv9合1疫苗的預防範圍可以全面覆蓋到各種類型的hpv疾病,是不少女性朋友都在接觸想要預約。目前hpv9合1由於只能在香港接種,有些朋友會擔憂hpv9合1預約接種會很麻煩,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超便捷的
Thumbnail
2020/08/14
現在女性朋友可以通過接種hpv疫苗來有效預防感染hpv的可能性,從而降低高發病子宮頸癌的概率。其中,hpv9合1疫苗的預防範圍可以全面覆蓋到各種類型的hpv疾病,是不少女性朋友都在接觸想要預約。目前hpv9合1由於只能在香港接種,有些朋友會擔憂hpv9合1預約接種會很麻煩,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超便捷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深入探討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徵,包括α-突觸核蛋白的異常聚集及其對多巴胺神經元的影響。闡述了帕金森病的成因、進行性病程以及目前與未來可能的治療方法,如多巴胺神經元前驅細胞移植和生物標誌物的早期檢測,提供了對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早期幹預的希望。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透過先進技術可望在症狀出現前15年...
Thumbnail
深入探討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徵,包括α-突觸核蛋白的異常聚集及其對多巴胺神經元的影響。闡述了帕金森病的成因、進行性病程以及目前與未來可能的治療方法,如多巴胺神經元前驅細胞移植和生物標誌物的早期檢測,提供了對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早期幹預的希望。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透過先進技術可望在症狀出現前15年...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一個關顧健康至極致的母親的小故事
Thumbnail
一個關顧健康至極致的母親的小故事
Thumbnail
【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天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帕金森病是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症狀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Thumbnail
【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天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帕金森病是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症狀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Thumbnail
記得妻子確診帕症是在8年前半某醫院,醫生說:“帕症原因是腦部缺多巴胺,只要吃左多巴的藥就可以!“,在發現改善的艱難之後,導入平衡整復+科學脈診+肌力心肺運動的四年半期間,發現妻子體重提升7公斤,為50公斤+脈診健康年齡比較二年之間的同期,也在”小於60歲“的比例,改善了25%,提升為82%。說明若繼續改善人格特質的放鬆化,後續帕症改善會更多喔!
Thumbnail
記得妻子確診帕症是在8年前半某醫院,醫生說:“帕症原因是腦部缺多巴胺,只要吃左多巴的藥就可以!“,在發現改善的艱難之後,導入平衡整復+科學脈診+肌力心肺運動的四年半期間,發現妻子體重提升7公斤,為50公斤+脈診健康年齡比較二年之間的同期,也在”小於60歲“的比例,改善了25%,提升為82%。說明若繼續改善人格特質的放鬆化,後續帕症改善會更多喔!
Thumbnail
八十歲吳奶奶罹患帕金森氏症,與行動不便的丈夫同住,家中雖然有外籍看護及管家照料生活起居,但外出就醫還是得依靠七十多歲的弟弟協助,每當需要回診或檢查,弟弟必須從桃園開車至台北市,帶著姐姐就醫。
Thumbnail
八十歲吳奶奶罹患帕金森氏症,與行動不便的丈夫同住,家中雖然有外籍看護及管家照料生活起居,但外出就醫還是得依靠七十多歲的弟弟協助,每當需要回診或檢查,弟弟必須從桃園開車至台北市,帶著姐姐就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