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淺釋2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機緣品第七〉
原文: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現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淺譯:
「一僧問師云」:有一個和尚,真是獦獠,真是沒有什麼學識的和尚,很粗氣的,中國人所謂的大老粗。怎麼樣呢?
他冒冒失失就問,說「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意旨就是衣缽、宗旨。他說,黃梅──就是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什麼人得?他明明知道六祖得了衣缽,他還故意來問。
所以就由他這一問,在經文上,你不用在當時設身處地見到這個和尚,就現在你一想,他一定沒有什麼學問,就是很有鄉下人的風度。所以就冒冒失失來問,說黃梅的衣缽,什麼人得到?這個意思,一方面他明知故問,一方面也就對六祖大師存輕視的心。
為什麼他存輕視的心呢?意思是:「嘿!你這個不識字的人,怎麼有資格繼承五祖的衣缽呢?」有這麼個意思,有這麼個味道。
「師云」:六祖大師就說。
「會佛法人得」:說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的衣缽。會得佛法,就是體會到、領解到佛法。
「僧云:和尚還得否」:這個和尚聽六祖大師這樣說,就問:和尚你可是得到了沒有啊?意思就是:不相信六祖大師是五祖的衣缽傳人,所以再問一下。
「師云」:六祖大師說。
「我不會佛法」:說「我不明白佛法。」他也沒說我得,也沒說我不得,就說我不明白佛法。在這個地方,你們說六祖大師是講真話?還是講假話?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有一天,六祖大師自己想要洗一洗五祖大師傳授給他的衣。這衣,時間久了,他就想洗一洗。
「而無美泉」:沒有清淨的水泉。
「因至寺後五里許」:於是乎,他走到寺後五里多路。五里許,有五里多路。寺後的濯溪泉,離南華寺大約有一里路,或者以前的寺院,在前邊也不一定;不過現在呢,濯溪泉離南華寺有一里路遠。
「見山林鬱茂」:山林非常茂密,鬱鬱成蔭,樹長得很高,也很茂盛。
「瑞氣盤旋」:啊!這地方有一股靈氣,霞光萬道,瑞氣千條。瑞氣,就是祥瑞之氣,在山頂上盤旋。因為得五眼六通的人,你這個地方有一股什麼氣,他一看就知道的;所以六祖大師看見瑞氣在虛空裏盤旋。
「師振錫卓地」:卓,就是戳。六祖大師拿著錫杖;錫杖有九個環,他拿著一晃,啷啷響,往地下一戳。
「泉應手而出」:向地下一杵的時候,濯溪泉的地方,就有水出來,就成了水泉。
「積以為池」:泉水出來,淌得多了,就變成水池子。
「乃跪膝浣衣石上」:六祖大師,就跪到那個地方,在石頭上洗五祖傳給他的衣缽。
「忽有一僧來禮拜」:這時,有一個和尚來了;來,就向六祖大師頂禮叩頭。
「云」:拜後就說。
「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說我名字叫方辯,是四川西蜀人,前幾天,在南天竺,就是南印度。
「見達摩大師」:我看見達摩祖師。
「囑方辯速往唐土」:說叫我快回到唐朝這個地方來!
「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說我由大迦葉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和祖衣,就是二十五條衣僧伽梨。
「現傳六代」:現在傳到第六代,在中國是第六代。
「於韶州曹溪」:在韶關曹溪。
「汝去瞻禮」:你趕快到那兒,去瞻仰禮拜第六代祖師囉!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我願意看一看上代祖師傳來的衣缽。
方辯聽見達摩祖師這樣對他講:你們想一想,初祖達摩,在中國已經死了,但是方辯和尚,在六祖的時代,又在印度看見菩提達摩,你們說是不是很奇怪?可是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到現在一般人也不知道達摩祖師到什麼地方去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件事實,這不是公案,是實實在在的事情,講給各位聽一聽。
我在中國東北,就是那時候的滿洲里,最初我發心修道,是有種種的因緣。以我所最崇拜的是我們東北的王孝子。王孝子,由二十八歲那時候守孝;東北很冷,他用木頭板釘一個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過了三年以後,他又在那兒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後守六年。
在最後第六年,他就不講話,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談話的;天天就在小茅棚裏參禪打坐、誦《金剛經》。後來這三年要圓滿的時候,他打了一個妄想:千山和廣寧山是東北的兩個名山,這兩個名山裏,都有幾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圓滿了,我也到廣寧山去修道。
打個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聽見有護法對他講,說:「今天有貴人到你這兒來。」他聽說有貴人來,以為是個做大官的,或者是個做什麼的,他就等著。大約到十點多鐘,就看見一個穿破衣服的和尚,挑著一個挑子;挑子就是擔子,擔著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類的。挑著到這兒來,這個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談話。
本來王孝子不講話的,他在心裏問這個人,說:「你在什麼地方來啊?」心裏講,口裏沒有講出來。
這個人就說:「喔!我在廣寧山來的。」
王孝子說:「你姓什麼?叫什麼啊?」
他說:「你知道明朝嗎?我是明朝一個做將軍的,以後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現在。我覺得和你很有緣,所以今天我來見一見你。」
他又說:「我知道你要到廣寧山去修道。廣寧山是獨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應該兼善天下。你對這一方的人非常有緣,你不要到廣寧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後,就在這個地方造一個廟,在這兒弘揚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說完這幾句話,這個人就走了。
這個人自己說他是明朝的人,由什麼證明他是真的呢?因為王孝子心裏問他話,他就知道王孝子問他什麼話,足見這個人已經得到五眼六通裏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國時代的人,離明朝已經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這個人沒有死,還來見王孝子。
由這一點證明:菩提達摩死後幾百年,有人在印度見到菩提達摩,和方辯說傳授衣缽的情形,這是很平常的,不足為奇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机缘品第七〉
原文: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现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浅译:
「一僧问师云」:有一个和尚,真是獦獠,真是没有什么学识的和尚,很粗气的,中国人所谓的大老粗。怎么样呢?
他冒冒失失就问,说「黄梅意旨,甚么人得」:意旨就是衣钵、宗旨。他说,黄梅──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什么人得?他明明知道六祖得了衣钵,他还故意来问。
所以就由他这一问,在经文上,你不用在当时设身处地见到这个和尚,就现在你一想,他一定没有什么学问,就是很有乡下人的风度。所以就冒冒失失来问,说黄梅的衣钵,什么人得到?这个意思,一方面他明知故问,一方面也就对六祖大师存轻视的心。
为什么他存轻视的心呢?意思是:「嘿!你这个不识字的人,怎么有资格继承五祖的衣钵呢?」有这么个意思,有这么个味道。
「师云」:六祖大师就说。
「会佛法人得」:说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的衣钵。会得佛法,就是体会到、领解到佛法。
「僧云:和尚还得否」:这个和尚听六祖大师这样说,就问:和尚你可是得到了没有啊?意思就是:不相信六祖大师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再问一下。
「师云」:六祖大师说。
「我不会佛法」:说「我不明白佛法。」他也没说我得,也没说我不得,就说我不明白佛法。在这个地方,你们说六祖大师是讲真话?还是讲假话?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有一天,六祖大师自己想要洗一洗五祖大师传授给他的衣。这衣,时间久了,他就想洗一洗。
「而无美泉」:没有清净的水泉。
「因至寺后五里许」:于是乎,他走到寺后五里多路。五里许,有五里多路。寺后的濯溪泉,离南华寺大约有一里路,或者以前的寺院,在前边也不一定;不过现在呢,濯溪泉离南华寺有一里路远。
「见山林郁茂」:山林非常茂密,郁郁成荫,树长得很高,也很茂盛。
「瑞气盘旋」:啊!这地方有一股灵气,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瑞气,就是祥瑞之气,在山顶上盘旋。因为得五眼六通的人,你这个地方有一股什么气,他一看就知道的;所以六祖大师看见瑞气在虚空里盘旋。
「师振锡卓地」:卓,就是戳。六祖大师拿着锡杖;锡杖有九个环,他拿着一晃,啷啷响,往地下一戳。
「泉应手而出」:向地下一杵的时候,濯溪泉的地方,就有水出来,就成了水泉。
「积以为池」:泉水出来,淌得多了,就变成水池子。
「乃跪膝浣衣石上」:六祖大师,就跪到那个地方,在石头上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
「忽有一僧来礼拜」:这时,有一个和尚来了;来,就向六祖大师顶礼叩头。
「云」:拜后就说。
「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说我名字叫方辩,是四川西蜀人,前几天,在南天竺,就是南印度。
「见达摩大师」:我看见达摩祖师。
「嘱方辩速往唐土」:说叫我快回到唐朝这个地方来!
「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说我由大迦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和祖衣,就是二十五条衣僧伽梨。
「现传六代」:现在传到第六代,在中国是第六代。
「于韶州曹溪」:在韶关曹溪。
「汝去瞻礼」:你赶快到那儿,去瞻仰礼拜第六代祖师啰!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我愿意看一看上代祖师传来的衣钵。
方辩听见达摩祖师这样对他讲:你们想一想,初祖达摩,在中国已经死了,但是方辩和尚,在六祖的时代,又在印度看见菩提达摩,你们说是不是很奇怪?可是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到现在一般人也不知道达摩祖师到什么地方去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来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讲给各位听一听。
我在中国东北,就是那时候的满洲里,最初我发心修道,是有种种的因缘。以我所最崇拜的是我们东北的王孝子。王孝子,由二十八岁那时候守孝;东北很冷,他用木头板钉一个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过了三年以后,他又在那儿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后守六年。
在最后第六年,他就不讲话,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谈话的;天天就在小茅棚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后来这三年要圆满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妄想:千山和广宁山是东北的两个名山,这两个名山里,都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圆满了,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打个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听见有护法对他讲,说:「今天有贵人到你这儿来。」他听说有贵人来,以为是个做大官的,或者是个做什么的,他就等着。大约到十点多钟,就看见一个穿破衣服的和尚,挑着一个挑子;挑子就是担子,担着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类的。挑着到这儿来,这个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谈话。
本来王孝子不讲话的,他在心里问这个人,说:「你在什么地方来啊?」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
这个人就说:「喔!我在广宁山来的。」
王孝子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啊?」
他说:「你知道明朝吗?我是明朝一个做将军的,以后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现在。我觉得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我来见一见你。」
他又说:「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去修道。广宁山是独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应该兼善天下。你对这一方的人非常有缘,你不要到广宁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后,就在这个地方造一个庙,在这儿弘扬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说完这几句话,这个人就走了。
这个人自己说他是明朝的人,由什么证明他是真的呢?因为王孝子心里问他话,他就知道王孝子问他什么话,足见这个人已经得到五眼六通里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国时代的人,离明朝已经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这个人没有死,还来见王孝子。
由这一点证明:菩提达摩死后几百年,有人在印度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说传授衣钵的情形,这是很平常的,不足为奇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業不重,不生娑婆」,人生為酬業而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眾生有永無止境的痛苦;若沒有遇到牟尼精舍,藉由佛菩薩的幫助來解決各種困難,我的人生不知道會有多悽慘潦倒,感恩牟尼精舍,感恩佛菩薩!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為何會結下因果?是實際地傷害對方的身、心、靈,致使對方產生嗔恨心,才能造成因果。」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應愛惜自己的性命,《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身難得,需要莫大的福報,故不能自殺,自殺一世影響七世,到第八世時想自殺的意念才會消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業不重,不生娑婆」,人生為酬業而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眾生有永無止境的痛苦;若沒有遇到牟尼精舍,藉由佛菩薩的幫助來解決各種困難,我的人生不知道會有多悽慘潦倒,感恩牟尼精舍,感恩佛菩薩!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為何會結下因果?是實際地傷害對方的身、心、靈,致使對方產生嗔恨心,才能造成因果。」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應愛惜自己的性命,《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身難得,需要莫大的福報,故不能自殺,自殺一世影響七世,到第八世時想自殺的意念才會消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要五比丘去陪 釋迦牟尼佛,隨侍在側伺候祂、保護祂,五個人後來都跑到鹿野苑去。後面三個人,當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正常的飲食、洗澡(在河水裡洗澡),說:「哎!我跟你苦行,你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羊奶稀飯)」也離棄祂。是不是很沒道理?所以,「修行」要行不苦不樂中道
Thumbnail
《佛說盂蘭盆經》:「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淨共修,功德迴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七世父母」,多世的父母;「無惱」,沒有憂惱的意思。(供養僧眾)功德力很大,在《佛說盂蘭盆經》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拜祖先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用佛法超渡祖先。」今生我們有幸值遇佛法,應該要懂得行孝,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脫離痛苦。觀音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超渡法會,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對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六祖 惠能大師因聽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開悟,可見受持此部經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敬邀您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Thumbnail
嗅梅 -唐-無盡藏比丘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無盡藏比丘尼,俗姓劉,為廣東韶州曹侯村人。 根據<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從湖北黃梅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處得傳法衣缽後,為逃避不滿他獲得衣缽的人,一路逃到韶州曹侯村,受到當地儒士劉志略居士的收留。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要五比丘去陪 釋迦牟尼佛,隨侍在側伺候祂、保護祂,五個人後來都跑到鹿野苑去。後面三個人,當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正常的飲食、洗澡(在河水裡洗澡),說:「哎!我跟你苦行,你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羊奶稀飯)」也離棄祂。是不是很沒道理?所以,「修行」要行不苦不樂中道
Thumbnail
《佛說盂蘭盆經》:「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淨共修,功德迴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七世父母」,多世的父母;「無惱」,沒有憂惱的意思。(供養僧眾)功德力很大,在《佛說盂蘭盆經》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拜祖先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用佛法超渡祖先。」今生我們有幸值遇佛法,應該要懂得行孝,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脫離痛苦。觀音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超渡法會,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對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六祖 惠能大師因聽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開悟,可見受持此部經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敬邀您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Thumbnail
嗅梅 -唐-無盡藏比丘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無盡藏比丘尼,俗姓劉,為廣東韶州曹侯村人。 根據<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從湖北黃梅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處得傳法衣缽後,為逃避不滿他獲得衣缽的人,一路逃到韶州曹侯村,受到當地儒士劉志略居士的收留。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