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再次變種?再次感染 ?

COVID19 再次變種?再次感染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香港🇭🇰最近報導,有香港男子33歲,今年3月28日確診,被列為香港本土病例,4月15日經過兩次檢測為陰性,康復出院。

這個月6日他經由英國倫敦前往西班牙獨自旅遊,8⃣️月15日回到香港,在機場接受檢驗出帶有病毒。而這次病毒🦠株和他之前的不同,代表病毒🦠變種了?其實病毒🦠變種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反覆被感染?一

病毒🦠變種是常態

病毒🦠會常常會變種,有二大原因:

1.複製不精確

COVID19 病毒🦠是RNA病毒,它為了生存必需繼續復製後代。

但是這種RNA病毒🦠的複製精準度,真的太差了,不像DNA病毒精準度高,複製不會有太多的誤差。

而我們所謂的病毒🦠變種,就是病毒出現了複製的誤差,產生了新的品種。

COVID19 是RNA,最不精確的了,常常容易複製了很多新品種。

2.進化🧬論演變

第二就是演化的壓力了,依「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遊戲下,當COVID19 病毒遇到人類的抗體攻擊,就會想辦法朝有抗藥性的方向演變,他們最終以最適合傳播的品種,大大流行出去,找出了COVID19 病毒🦠的生存之道。

目前有多少變種的COVID19?


中國研究 ( 3月 )

中國科學院的《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3月發表《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論文指出,現已發生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L、S亞型。

美國研究 ( 7月 )

科學期刊《細胞》(Cell)7月2日刊出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報告指出於歐美流行的病毒版本D614幾乎被變種的新冠病毒G614完全取代,且變種病毒更具傳染性,較原來版本高出3至9倍。

新加坡研究 ( 8月 )

研究發現的新變種,基因組少了一大部分,缺少ORF8基因。

這種變種病毒的基因組少了一部分。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比感染基因組未缺少的病毒的患者要好。感染變種病毒的患者,出現低血氧現象或需要醫院重症監護的比例比較少。

這個變種病毒目前已控制住,且自3月起未再檢測到。這種變種消失了,不太可能捲土重來…但其他基因組缺少一部分的病毒不斷冒出

病毒可依分布地分為8大類:始祖是所有病毒變異起點A,之後陸續演化出B、C、D、E、F、G、H。A與B早在12月底就出現。

8種病毒分區攻佔全球:B橫掃中國、C攻陷歐洲、D在英荷港、E佔領美西、F跨西、韓、澳、中;而G以歐陸為主,H越洋登陸美東。台灣除了E類,其他種類都有;比例最高的分別是來自中國的B類,與傳播最快、分佈在美東的H類。

raw-image

始祖是所有病毒變異起點A,之後陸續演化出B、C、D、E、F、G、H。

B:這些變異影響了各蛋白質,但這些變異在現有序列中並未再產生大規模傳播。C:S蛋白是病毒感染人類的關鍵,惟變異位點並不在與人體細胞膜受體(ACE2)結合趨勢(RBD)上,可能不影響感染強度。

D:NSP3負責把病毒的各蛋白質剪開,影響被感染細胞的蛋白質。

E:ORF8蛋白的功能尚待研究,NSP13可能是病毒用於展開RNA。

F:這些變異影響了各蛋白質,不過現有序列中未再產生大規模傳播。

G:N蛋白是用來保護病毒基因RNA的殻。

H:ORF3的功能在於把宿主細胞膜戳破,讓在其中複製的病毒外傳。

raw-image

8種不同品種的COVID19 ,到了8月,全球最大規模流行,靠的是已經變種更適宜在人群傳播病毒🦠:【G型】病毒為首

raw-image

在臺灣和馬來西亞🇲🇾,

適宜在人群傳播病毒:是【B型】病毒🦠為首。

raw-image

會不會是「種族基因不同」所引發的不同變種病毒感染,目前尚未知 ???

為什麼會再次感染 ?


新變種感染

1.病毒反覆發生突變

新冠病毒會變異?病毒發生突變,造成新的病種感染,如上所述會使人再次感染。

復陽激活了

2.與病毒共枕眠之夢,破碎了

我們大多數人類都感染過皰疹病毒,一般感染之後,這個病毒🦠打不過我們的免疫細胞,大約在 1~2 週病毒,就會在體內進入【休眠狀態】。反正打過免疫系統,就休息一下,以後伺機而動。

另一個,目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HIV病毒🦠。

HIV感染至宿主細胞 (CD4 T 細胞)之後,所反轉錄(reverse transcription)的病毒基因會嵌入至宿主DNA中成為”HIV 前病毒(HIV proviral DNA)”,

我們免疫系統太強了,它不會馬上繁殖,而是選擇進入【休眠狀態】( dormant、latent status),形成【潛伏病毒庫】(reservoir),因爲沒有產生新的病毒,無法被體內免疫系統辨識而被消滅。只有等體內免疫系統低下,它們再伺機感染全身

所有專家學者相信COVID19 病毒🦠,也似有這樣子的功能,才能免於完全被毀滅。

抗戰力不足

3.抗體只維持短時間

英國研究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追蹤研究90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的抗體反應,發現染疫後3周,抗體水平達到頂峰,之後急速減少。6成患者出現強烈抗體反應,但「3個月後依然能維持的只得17%」,部分個案中,抗體完全消失。

德國研究

慕尼黑進行的一項類似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有可能二次感染,同樣是因為抗體會隨時間推移而減弱。

德國施瓦賓醫院(Schwabing Clinic)對康復後的新冠病毒患者進行血液測試,發現多數被測試患者的免疫系統製造的「抗體會顯著下降」。

中國研究

抗體反應不足以建立持久的免疫。重慶醫藥大學的研究發現IgG抗體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平均下降消失了70%」。

香港這宗病例再次說明,第一次感染COVID 19者,由染疫至康復幾個月後,仍然有可能再受COVID 19 感染;換言之,即使病人有免疫力,COVID 19 仍然可以像其他引致命感冒病毒一樣,持續在全球人群中存在。

香港研究團隊相信,COVID 19 體內免疫力,也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而已

再次變種或再次感染 疫情,能被制止嗎?


世界衛生組織說,在兩年內,疫情是可以控制住。

但專家表示懷疑。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前任負責人就曾表示,COVID 19 病毒將成為全球性傳染病,且「不停變種、反覆感染」。

控制疫情的唯一辦法是

1.接種疫苗

目前,世界各地大約有200個小組在尋找COVID19 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跟踪了大約140個。

其中,有18種,已正在人體試驗中進行臨床試驗。

在這18種疫苗中,有3種更為先進:

1.一種由美國Moderna公司開發的疫苗。

2.一種來自中國實驗疫苗Sinovac Biotech

3.一種來自英國名為ChAdOx1 nCoV-19的疫苗

大多數專家認為,全球到2021年中期,絕大多數人都會得到提供疫苗。

如果是這樣,那將是科學界的一個里程碑。

也建議「康復者日後也要接種疫苗


2.防疫三寶

最終而言,在疫苗問世之前,只能【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

的預防方法。

更何況全球的疫情,大流行還未過去,而各國染疫人數繼續正在增加,病毒🦠仍然在「不停在變種,不停伺機再感染」,這些不會再是新鮮事了!

來源 :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閱讀歐洲疫情,忽然發現除了西班牙🇪🇸和法國🇫🇷,又起了波浪🌊⋯⋯有網友問:奇怪?意大利🇮🇹呢?當初歐洲,就是從意大利🇮🇹,揭起波濤的。我最近很有興趣去認真看,當時恐襲的倫巴底,現在的意大利🇮🇹控制很好,幾乎是一條平坦缐條! 發現了意大利🇮🇹他們很用心,用醫療模擬在防
世界衛生組織 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22號表示: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讓5000萬人喪命,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抑止。有鑑於目前的技術不比往日,相信COVID 19能在2年內,甚至更快的速度可以在全球抑止新冠疫情。 但是,英國緊急科學諮詢小組(SAGE)成
臺灣有位比利時工程師(案469)經確診後住院治療,有做胸部X光和和斷層掃瞄,沒有發現肺部浸潤現象;但醫院替工程師做了肺部換氣功能檢查,發現功能有下降,跟正常人相比偏低⋯⋯ 先看看,以前的coronavirus 對肺功能造成障礙的情況。 冠狀病毒🦠的肺功能 SARS 2005年香港發表的報告顯示
最近8月14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 (Science Advances, 科學發展 ) 引起我的注意。文章研究報告幾乎重新復習了COVID19 病毒🦠的潛伏期!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明確的潛伏期天數呢?因為這牽涉到這些染疫者,該隔離多少天才安全呢? 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潛伏期 在一開始爆發COV
臺灣無症狀者無採檢流程? 一名長居美國的台籍少年回台探親,沒有症狀,居家檢疫期間由地方政府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他確診新冠肺炎。外界質疑,居家檢疫者沒有症狀為何需要採檢。這可使臺灣的流程複雜化了,因為之前臺灣指揮中心,只允有症狀者,採檢個案包含要符合通報條件的: 肺炎或嗅覺、異常 發燒
這個太有趣了。不是「小外星生物」的存在,而是「小外星生物」的樣子,我個人看起來,真的太可愛了。真的很像「小外星生物」! 今天唸文章,唸到這種「小外星生物」,可以對COVID19 事件的可能性的影響。 故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 小外星生物叫 [ 噬菌體 ] 這是一種病毒🦠!而且専門殺細菌的病毒
最近閱讀歐洲疫情,忽然發現除了西班牙🇪🇸和法國🇫🇷,又起了波浪🌊⋯⋯有網友問:奇怪?意大利🇮🇹呢?當初歐洲,就是從意大利🇮🇹,揭起波濤的。我最近很有興趣去認真看,當時恐襲的倫巴底,現在的意大利🇮🇹控制很好,幾乎是一條平坦缐條! 發現了意大利🇮🇹他們很用心,用醫療模擬在防
世界衛生組織 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22號表示: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讓5000萬人喪命,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抑止。有鑑於目前的技術不比往日,相信COVID 19能在2年內,甚至更快的速度可以在全球抑止新冠疫情。 但是,英國緊急科學諮詢小組(SAGE)成
臺灣有位比利時工程師(案469)經確診後住院治療,有做胸部X光和和斷層掃瞄,沒有發現肺部浸潤現象;但醫院替工程師做了肺部換氣功能檢查,發現功能有下降,跟正常人相比偏低⋯⋯ 先看看,以前的coronavirus 對肺功能造成障礙的情況。 冠狀病毒🦠的肺功能 SARS 2005年香港發表的報告顯示
最近8月14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 (Science Advances, 科學發展 ) 引起我的注意。文章研究報告幾乎重新復習了COVID19 病毒🦠的潛伏期!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明確的潛伏期天數呢?因為這牽涉到這些染疫者,該隔離多少天才安全呢? 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潛伏期 在一開始爆發COV
臺灣無症狀者無採檢流程? 一名長居美國的台籍少年回台探親,沒有症狀,居家檢疫期間由地方政府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他確診新冠肺炎。外界質疑,居家檢疫者沒有症狀為何需要採檢。這可使臺灣的流程複雜化了,因為之前臺灣指揮中心,只允有症狀者,採檢個案包含要符合通報條件的: 肺炎或嗅覺、異常 發燒
這個太有趣了。不是「小外星生物」的存在,而是「小外星生物」的樣子,我個人看起來,真的太可愛了。真的很像「小外星生物」! 今天唸文章,唸到這種「小外星生物」,可以對COVID19 事件的可能性的影響。 故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 小外星生物叫 [ 噬菌體 ] 這是一種病毒🦠!而且専門殺細菌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