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的展覽及作品命名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喜歡他展覽及作品的命名。
  《難以捉摸的真實》(The Elusive Truth) 是赫斯特於2005年在紐約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辦的個展名。此展涵蓋了32幅「真實」的油畫('Fact' paintings),精確複製從報紙和科普期刊拍下欲作為創作題材的相片。赫斯特說明,此展意在探尋人與意象(imagery)間的關係:「⋯⋯報紙理應訴說真相,而你也確信自己從報上圖片中一覽真實世界,實際上卻不然:它們全是假的。」(“...newspapers are supposed to be about facts and truth, and you believe you get a true view of the world from these images when you don’t: they’re completely fake.”)[1]
  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是一條浸泡在(分割成三等份的)裝滿稀釋甲醛溶液的玻璃櫃中的虎鯊,之後以另一種方式重置(玻璃櫃改為一體成型),以'The Wrath of Gods, terror is beauty' 命名。
  一位名為史蒂芬・朱克(Steven Zucker)的評論家(?,不確定他的身份)說,當他看完標題再看作品中的鯊魚,便因「物理和詩意的矛盾撞擊」(“...and you have this clash between that physical and that poetic.”)對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2]
  我喜歡「物理和詩意的矛盾撞擊」這個說法。
  將感覺轉換/再製成言語時常感到窒礙難行。一直覺得是我書讀不夠。五官受到刺激生成感觸,將之具體化是必要嗎?還是那些思想和情感本身已是具體的存在?
  有時候會無法將抽象事物和對應文字相互連結。其中一本我拒絕堅持讀完的書裡寫道:「透過命名將無法理解的事物定位歸檔。」[3] 若將之視為一種可能,人貌似對能以言語表達的事物擁有全然掌控,事實可能反而背道而馳。
  Terror is beauty. 恐懼是美。看到這個文字組合,立刻有了疑問:「在什麼樣的恐懼中能看見美?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在恐懼中發現美?」感到恐懼時似乎無暇從中覺察任何美的成分。想了很久,今天終於有點頭緒——當我不得不正面迎擊恐懼,過了那段緩衝期,便會在與恐懼交戰時將自己抽離至恐懼之外——或許那種狀態是美的。
  空然。
  其實是我對恐懼束手無策。或許那是技術性軟弱,一種逃避的手段。

作品《對逃亡的後天無能》(The Acquired Inability to Escape)

[1] Damien Hirst—Exhibition—The Elusive Truth. damienhirst.com
[2] A beginn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art—Damien Hirst,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3] 出自《物理屬於相愛的人》
avatar-img
6會員
17內容數
一位藝術門外漢四處探訪畫廊的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ne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件事持續做上一段時間,便會試圖回溯伊始。   開始思索這一切是為什麼,總是因為外界言語。做一件事不會估量投入程度的多寡,也就沒有自己正熱衷於某事的意識。   一直以為去年夏天不小心步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是起點,翻查手機相片才發現最早的紀錄是去年一月底參觀
  一件事持續做上一段時間,便會試圖回溯伊始。   開始思索這一切是為什麼,總是因為外界言語。做一件事不會估量投入程度的多寡,也就沒有自己正熱衷於某事的意識。   一直以為去年夏天不小心步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是起點,翻查手機相片才發現最早的紀錄是去年一月底參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這就如同魔法世界中,人人都對於那個不能說的名字感到恐懼,深信只要說出他的名字就會帶來厄運。唯有哈利認為佛地魔就只是個名字,而最終也是他,成功地戰勝恐懼。當你決定不給予你的恐懼任何的意義,恐懼就不再是恐懼,它將變成和「今天晚餐要吃雞腿飯。」一樣的平凡念頭。
那是一具混濁不明的形體。 如風,如散碎的石灰,如有著渾厚色澤的霧。 它們構成了這具形體,使得隱藏在其中的意志格外神秘、讓人摸不著頭緒。 與往常一樣,它佔據著天空,卻與過去認知的它不同。 這是夢。一場陌生的新夢。他從來沒做過這種夢。 提德又來到了夢境裡的海岸。只不過,他這一次卻在瞻仰大海與天
Thumbnail
「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 ..............................................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猶疑」是世上最沒生產力的事,最偉大的藝術家,其流芳百世之作品,往往不能一蹴而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這就如同魔法世界中,人人都對於那個不能說的名字感到恐懼,深信只要說出他的名字就會帶來厄運。唯有哈利認為佛地魔就只是個名字,而最終也是他,成功地戰勝恐懼。當你決定不給予你的恐懼任何的意義,恐懼就不再是恐懼,它將變成和「今天晚餐要吃雞腿飯。」一樣的平凡念頭。
那是一具混濁不明的形體。 如風,如散碎的石灰,如有著渾厚色澤的霧。 它們構成了這具形體,使得隱藏在其中的意志格外神秘、讓人摸不著頭緒。 與往常一樣,它佔據著天空,卻與過去認知的它不同。 這是夢。一場陌生的新夢。他從來沒做過這種夢。 提德又來到了夢境裡的海岸。只不過,他這一次卻在瞻仰大海與天
Thumbnail
「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 ..............................................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猶疑」是世上最沒生產力的事,最偉大的藝術家,其流芳百世之作品,往往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