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大稻埕是文青的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穿越時空就在抬頭的那一瞬間
這兩天的台北溫柔多了,雖然說會有下雨的可能,但日頭的光芒沒那麼驕傲,讓人更能睜大雙眼看看,連微風都回來了,上街晃晃、吹吹風好開心。
也不是第一次來大稻埕了,就今天特別吸睛,抬頭一看許迷人的角落。
一個城市裡有還在使用的古蹟那個城市才有活的歷史,有延續性、有故事。
我常在想是誰願意花這麼多錢蓋這麼美的房子?他是做什麼的?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美學要求?他曾在這屋裡做什麼?這房子發生過什麼故事?後來呢?
在旅遊中吸引我的常是有歷史的美麗建築,它們有的風采依舊,像歐洲很多建築,即使是居民樓,都還是正常被使用,拿出上一世紀的照片看,沒什麼大變化。
有的則相當破落,像上海的,很多1930年代的華廈或高級公寓,已被分得四分五裂,原本一大戶人家的精緻寓所,現在竟已住進3、4戶人家,像破落戶一樣,讓人不勝唏噓,朋友的爸爸是上海的老客勒(紳士),兩岸開放回去看上海的房,默默掉下兩行淚外,直說再也不想看了,太傷心了。別說他,我一個外人看了都難過。但是只要建築還在,風采就會有回來的一日。
人與建築交流的故事原來才是吸引我的,但這些事都不會有太多資料,更迷人的是留下更多的遐想。
可惜我們都進不去這些屋的,屋內的格局、邊邊角角的小裝飾、當初的陳設,用品,那些是主人真實生活方式與品味的體現。
大稻埕很多樓當初是住家與做生意一起的,住商合一的最早代表,這兩個不同使用功能如何在一個大空間中運作,著實也讓我好奇。上面這張是我抬頭偶然看到,三層樓高,一樓目前是蔘店,不知是巧合租給了賣蔘的,還是祖傳到現在的事業,屋頂上的這窗飾讓我感受到當初的屋主對事業的期許,任重道遠的使命。
在整體看,一節節的柱型,階梯概念的形貌充滿在建築的各個角落,今天這棟讓我覺得特別迷人,節節高“蔘”?蔘越長越長?哈哈!我也猜不透,一定有意涵。
這不知是街頭?還是街尾了?很醒眼的墨綠洗石,簡單但卻更顯精緻,我心想如果在裡面喝咖啡,我就看不到它的風貌,索性就到對街的小咖啡店點了杯有濃濃秋意的桂花釀拿鐵,靜靜的看著它的小細節,直到太陽西下。
秋天就想到桂花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版權為作者所有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給我一個鼓勵,一顆心或分享,讓更多朋友看到白月光寫的好東西。
20會員
21內容數
各地小遊記,吃吃、喝喝、晃晃、逛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大稻埕早餐的縮影慈聖宮因為距離台北橋近,又是在地信仰中心(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自然變成這些小攤販的聚集地的首選,因此慈聖宮廟前廣場逐漸聚集許多攤家,這些攤商以熟食、下酒菜等為主,並且從早上就開賣,直到下午二點左右就打烊收攤。
Thumbnail
avatar
郭正宏
2021-06-06
大學小日子-我與我的文青歲月 文青歲月,就是一段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一次以隻身之力探詢無垠蒼穹的震天價響、一段莫名奇妙感動得一塌胡塗的年少輕狂。
Thumbnail
avatar
uspoo
2021-06-05
從大灣到大安:當天龍國還是鄉下的時候擁有知名的東區商圈、金融總部、頂尖大學,以及廣大森林公園的大安區,代表了中產階級臺北的現代都會生活。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表面下,大安區的歷史地景早已被遺忘。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的東區商圈,其實建立在一座大湖的遺跡之上。更多人不知道,這座大湖的歷史,就是歷來殖民者改造此處環境的微歷史。 
Thumbnail
avatar
FreeLeaf
2021-02-25
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是文案人每天的主戰場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一些自稱在寫文案的朋友,也因而瀏覽了一下他們的Facebook、Twitter、個人社交媒體網頁,但發現其中有一些多半只是轉別人文章、曬曬小孩近況、貼貼美食照片等等,這樣其實有點可惜。
Thumbnail
avatar
傅瑞德
2020-12-27
文學筆記│我不是打瞌睡,是精靈控制了我的大腦──簡單談談「魔幻寫實」舉一個中華文化脈絡的人比較可以理解的例子: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呢? 基於現代醫學解釋,我們會說血液循環不好。 中醫或家中長輩則可能說:「『氣』不流通。」
Thumbnail
avatar
喬哥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