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起來我應算是圖書館的常客,走進圖書館裡找一本設計雜誌,然後在閱讀區拉個椅子坐下來,享受安靜的空間、剛好的視野與光線,無論是眼前空間配置的景色抑或手上的書刊,都會油然而生有一種寧靜而悠然的充實感。
以設計圖書館為定位的〈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隸屬台灣設計研究院並位在松菸文創園區裡,從「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時代迄今歷經過了兩次的院內搬遷,目前已是第三個舊的新家,對於擁有兩萬本藏書與上百種的國內外設計雜誌來說,搬家或許辛苦,但遷入新空間則又會有另種氛圍,也正好可以隨著時代節奏重新調整一次定位、方向與看待書的方式,而也慶幸的是,實體圖書館還沒有消失。
〈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是個「斜槓圖書館」,我分別在不同時期在館內辦過新書分享會、主持過與日本設計師皆川明的對談,也辦過個人展覽,在這裡總有無限可能持續發生。而這次進駐松菸北側的空間是80多年前工人的公共澡堂,聽到這樣的場域就讓人充滿無限想像。在柏成設計打造之下,進入圖書館已經不再日常,而是如劇般的空間。進入門口後上一段緩坡,首先看見被書隔開的是階梯式沉入地面的「BOOK BATH 泡書區」,算起來書架從低到高共有五層,最低的一整排書是位在腳踝的位置,可以說從頭到腳為書圍繞泡在書裡。
泡書區也可以成為分享活動發生的場地,階梯則成了看台位置。
透過另個樓梯走下另一個房間則是「BATHHOUSE 澡堂區」,這裡保留了半圓型的浴池與浴池後方的洗手台,正上方則有環狀的光圈照明,多數的光線並不聚焦在書背,而是情境氛圍的營造上。同心圓延伸到弧形的牆面圈則是向外的座椅區,整體來說空間裡保留了原本的甚至帶點斑駁的磁磚與硬體隔間,以閱讀空間的角度來說很可能比書更引人興致。
澡堂的窗外其實是建築天井,現則由吳書原景觀設計而打造成介於自然與庭園之間的休憩空間,上百種不同的多樣植物,高低排列很有趣味,而那些帶點灰的綠色也正好呼應這些古蹟建築的灰牆,當沒有被蚊蟲子打擾下很值得細看,也是閱讀之餘的喘息空間。這麼富有個性的空間,光是閱讀空間本身就相當盡興。
在這新的老空間裡,於我最熟悉的還是那些多配置在牆邊或是腰下空間沒有特別分類的羅列書籍。而這回館方依照每年都有圖書館票券設計的慣例,由洋蔥設計操刀將其製成「書後卡」,並邀請多位創作者在書後卡裡推薦書單,這是與書最近的距離,也讓我參與了這回書的推薦。
斜槓圖書館正進入到充滿更多無限可能的空間裡,也猶如等待悉心灌溉的花園苗圃,新的挑戰正要展開;而關於閱讀的深度,或許不會像泡澡那樣短暫,更像泡壺茶或釀盅酒般,等待更多時間來持續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