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粗獷主義建築展─拯救混凝土之獸〉是目前正在忠泰美術館進行的展覽。在這個展中的重要單字「Brutalism」,即「粗獷主義」,係指二戰之後約莫1950至1970年之間,以混凝土建築之姿未經修飾且結構裸露的風格在全球地平線竄升。這些粗糙外表下的建築,記錄一個時代所存在鮮少在建築史中被提及的歷史印記;更隨著時光更迭,這些分佈全球的混凝土建築在新建築升起之際的50年後更顯老舊,展名中的「SOS」正是為這些面臨拆除的建築發出求救警訊。








講到日本,則讓我想起曾經造訪的〈世田谷區民會館〉由師承柯比意的日本建築家前川國男所設計,在如摺紙般立體的牆面上保留了粗糙深刻的模板痕跡,也紀錄了1959年的現代主義歷史軌跡。在此提到的柯比意是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為何又與粗獷主義有關呢?其實源自法文的「brutalism」其中的「brut」是來自形容香檳甜度的術語,即「乾式」,柯比意用在形容他設計的「馬賽公寓」(1952)其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後來「brutalism」首次出現在英國建築師所發表的文章裡,形容直接、粗糙與強壯之姿,所以與「brutal」翻成得「野蠻、獸性」或「野獸派」無關。

世田谷區民會館,東京。
雖然很多人對粗獷主義表現的粗糙與實驗性並不買單,不過在教堂建築的領域裡卻因其空靈樸實的氛圍而受到青睞,也因此包括修道院、教堂、學校與公家機關等,多可看到其蹤跡。至於在台灣,在展中策展人之一王俊雄老師也特別為展覽增加了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公東高工聖堂大樓、高雄市文化中心、臺北醫學大學、原中研院美國研究中心與聖心女中等六棟在本地出現的粗獷主義建築,從國際視野中增添在地觀點。也因此我想這個展覽與2017年在德國建築博物館舉辦時多有不同,德國展覽是為許多將被拆除的混凝土之獸發聲,而台灣的展覽我認為提供了更多的視角與觀點,從展覽中認識粗獷主義裡,時代、環境中,建築與人的關係,雖然無法保存所有的舊建築,但取捨之間的觀點可以從這裡開始建立。

至於哪些該救?為何該救,就讓觀看者透過這樣的命題來發現粗獷主義建築吧!
◎線上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