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TI026【嚴肅議題的數位凝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歷史是齣沒有結局的戲。而結局都是新戲的情節開端。」

施登騰曾在Medium.com的【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中】中以【博物館科技/數位轉譯系列:技藝者之數位凝視 Artisan’s Digital Gaze】(2019.6.6 https://reurl.cc/9EypVj) 一文中,介紹兩款數位互動多媒體作品:
【婦女援助(Women’s Aid)公益宣導互動數位看板~ 「Look at Me」】
【亞瑟小子的MV~「Chains」】。此兩個作品都是針對暴力議題的數位參與與省思的多媒體敘事。

我就將以這兩件作品去作為「數位凝視」定義的註腳與案例,用以討論「嚴肅議題。

「數位凝視」就是:
“必須經過「數位轉譯」設計的議題引導,以數位科技提供「真實度」、「互動性」、「沈浸感」,讓使用者得以親炙角色、參與其中、借位移植現場經歷去感受到數位科技之「體驗/經驗(experience)」的「存在/在場(Presence)」”。

而上述兩件作品均經過「數位轉譯」設計的議題引導(分別是前者:「婦女家暴問題」、後者:「黑人受警察暴力問題」),以臉部偵測與即時互動之數位科技提供「真實度」、「互動性」、「沈浸感」,讓使用者得以親炙角色、參與其中、借位移植現場經歷等,透過觀看影片(螢幕)去正視與認識此嚴肅議題,並去感受到此數位科技之「體驗/經驗」的自我「存在/在場」。

【婦女援助(Women’s Aid)公益宣導互動數位看板~ 「Look at Me」】
通過臉部偵測技術即時偵測路過行人注視看板時,看板上的受虐婦女照片上的瘀傷就會因關注人數累積而逐漸消退,用以宣短正視暴力。

【亞瑟小子的MV~「Chains」】
並以這兩件作品去作為「技藝者之數位凝視」之定義的註腳與案例。
搭配#Don’t Look Away活動議題,為喚醒社會對暴力的漠視造成無辜年輕人死亡,利用電腦Webcam去偵測臉部,只有看著MV中無辜受害者照片與資料時,MV才會繼續播放。(點擊此體驗,需啟用Webcam)

而像這樣的「議題導向」之數位互動宣傳/宣達,確實讓數位多媒體也能在數位參與設計下展現議題的力道!

然而..............

但此篇在剛剛新聞報導述及近日引發美國示威抗議的「佛洛伊德事件」,再回頭看Usher創作“Chains”痛斥警察對於黑人的不當暴力,並以#DontLookAway與互動MV試圖喚起美國社會的正視。前述活動都是在2015年10月的事了,但如今警民的對峙更是激烈。

而且新聞報導中,也看到佛州警察紛以單膝下跪表達與民眾立場一致,共同斥責警察暴力。這樣動作所代表的斥責、抗議、正視、致哀等為人熟知的意涵,也是美式橄欖球員Colin Kaepernick,他為抗議「種族不公」「警察暴力」憤而發起在賽前的國歌儀式上單膝下跪,隨後有多位運動員跟進。當時是2016年,甫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認為此將引起對國家軍人不敬的爭議,於是直接點名Colin 批判。

:時代雜誌封面照,圖片來源:左圖https://time.com/magazine/us/4503993/october-3rd-2016-vol-188-no-13-u-s/

:時代雜誌封面照,圖片來源:左圖https://time.com/magazine/us/4503993/october-3rd-2016-vol-188-no-13-u-s/

在施登騰的【數位轉譯系列:談AR實境之敘事技術與主題論述】(https://reurl.cc/V6e1VA) 一文中,就提到黑人人權運動人士Glenn Cantave以【Colin Kaepernick的AR雕像】去「矗立」川普飯店前進行另類的宣示抗議,並作為「Design as Critique,談AR策展的批判設計」之章節論點的重要案例。

圖片來源:https://www.ted.com/talks/glenn_cantave_how_augmented_reality_is_changing_activism?language=en#t-299193

圖片來源:https://www.ted.com/talks/glenn_cantave_how_augmented_reality_is_changing_activism?language=en#t-299193

圖片來源:https://m1.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20/0609/20200609103328784.jpg

圖片來源:https://m1.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20/0609/20200609103328784.jpg

但想不到,2020.5.25日佛洛依德之死讓美國社會再被「警察暴力」「種族歧視」議題撕裂。距離 【瑟小子的MV~「Chains」】【Colin Kaepernick的AR雕像】不過才四年的光景。但警方在面示威者時使用大量催淚彈,不僅刺激了示威者,也使他們對抗性更為炙熱,甚至導致更激烈舉動來表達不可接受,並且認為社會體系壞了,得有更激烈的舉動來顯示這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這難解的議題也有互動數位多媒體的聲音,當年Usher透過“Chains”去控訴,也喚醒社會不要對此暴力漠視。今年再度發生憾事時,民眾站了出來。世事都是這樣的,常是成為議題與矛盾,而未曾成為警惕與教訓。看到近日香港的示威抗議,與之前的反送中,也曾在反送中運動致出現分為支持警察、反對抗議致社會動盪的「藍絲帶」,而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抗爭訴求的「黃絲帶」。商店也分親政府的「藍店」與支持抗爭的「黃店」。並且在Google Map上標示(或由店家揭示立場),形成不同的黃藍佔領區。

Herman, D. 曾在【Story Logic】(2004)一書中提出:「故事邏輯」的時空敘事技術,可幫助讀者建立拓墣或投射之關係(topological versus projective locations),拓墣關係是不因不同人而改變之觀點,而投射則是因不同人而改變之觀點,故事中之空間敘事往往有此兩種差別。

然在尋求公理正義的途中,是從不同路徑邁向共同終點的路程,還是彼此從對立端螢幕交鋒去激盪出社會/族群最大的交集公約數呢?前者是理想些了,後者才是要面對的現實。也就像黑人民運人士Glenn Cantave也在TED的演講中,分享他們如何用AR技術使哥倫布的美洲開拓事蹟,呈現他們所認為的符合實情的觀點。也就是他不是發現美洲的開拓英雄,而是以軍事武力侵略殖民地的入侵者。

歷史並非共識。且或許就像彼得·蓋爾 (Pieter Geyl ,1887-1966)在【在歷史中遭遇】說的:

「歷史是齣沒有結局的戲。而結局都是新戲的情節開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TI-1-2-09 施登騰 的沙龍
10會員
9內容數
2021/11/16
對於《光映綺想曲:2021光影藝術展》自然是有更多肯定與期待;而對於 《双融域AMBI SPACE ONE》除了肯定仍需更多觀察。畢竟因為前者是新北市政府作為板橋府中古城街區改造與城市新美學啟動的第三次年度活動,且已定位了它的「特展形式」;而後者則是科文双融旗下的全台首創的全沉浸式數位展演場域。
Thumbnail
2021/11/16
對於《光映綺想曲:2021光影藝術展》自然是有更多肯定與期待;而對於 《双融域AMBI SPACE ONE》除了肯定仍需更多觀察。畢竟因為前者是新北市政府作為板橋府中古城街區改造與城市新美學啟動的第三次年度活動,且已定位了它的「特展形式」;而後者則是科文双融旗下的全台首創的全沉浸式數位展演場域。
Thumbnail
2021/03/30
我根據自己的構想,畫下【《過氣英雄》跨域敘事多媒共工概念設計圖】提出一些創想。原則是:數位典藏作品、記錄每場表演(整體與個人)、新的觀劇方式(現場或遠距)、開放詮釋/導播、保有漫畫原型與/或概念、善用5G數位服務環境。
Thumbnail
2021/03/30
我根據自己的構想,畫下【《過氣英雄》跨域敘事多媒共工概念設計圖】提出一些創想。原則是:數位典藏作品、記錄每場表演(整體與個人)、新的觀劇方式(現場或遠距)、開放詮釋/導播、保有漫畫原型與/或概念、善用5G數位服務環境。
Thumbnail
2021/01/11
在記得2018年教師節,曾前往講廳去參加黃光男校長~演講【博物館營運新思維】,當天是從台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展品的當時頻仍的借展展示談起的,內容中需標記的重點就是「神秘性」。
Thumbnail
2021/01/11
在記得2018年教師節,曾前往講廳去參加黃光男校長~演講【博物館營運新思維】,當天是從台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展品的當時頻仍的借展展示談起的,內容中需標記的重點就是「神秘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美國警察對黑人暴力執法的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這種現象揭示了深層的種族和社會問題。在多個引人注目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警察對黑人社區的執法行為往往帶有不必要的暴力和偏見。 回顧明尼蘇達州騷亂暴力執法案例,一名叫做喬治·弗洛伊德的黑人,因涉嫌非法使用偽鈔,被白人警察逮捕後遭暴力執法,最終死亡,從
Thumbnail
美國警察對黑人暴力執法的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這種現象揭示了深層的種族和社會問題。在多個引人注目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警察對黑人社區的執法行為往往帶有不必要的暴力和偏見。 回顧明尼蘇達州騷亂暴力執法案例,一名叫做喬治·弗洛伊德的黑人,因涉嫌非法使用偽鈔,被白人警察逮捕後遭暴力執法,最終死亡,從
Thumbnail
盲點是一部著重社會議題的電影,故事敘述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系列槍擊事件,以及主角對於種族歧視和社會底層問題的思考。電影通過角色的視角切換,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的懸疑和恐懼。故事末尾呼籲觀眾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社會。觀看者的心得和感受也是值得分享和討論的。整部片充滿情感起伏和對社會現況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盲點是一部著重社會議題的電影,故事敘述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系列槍擊事件,以及主角對於種族歧視和社會底層問題的思考。電影通過角色的視角切換,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的懸疑和恐懼。故事末尾呼籲觀眾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社會。觀看者的心得和感受也是值得分享和討論的。整部片充滿情感起伏和對社會現況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來紀錄一下對近期社會議題的心得。
Thumbnail
來紀錄一下對近期社會議題的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