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怎樣的性格可以造就成功?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的性格可以造就成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到底性格和成功有沒有關係?一些研究人員嘗試從學術表現方面,探討性格和成就的關係。首先,參加調查的同學按照五種性格類型作出歸類,包括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經驗開放性高的人,他們的想像力和感受性會比較豐富,亦充滿好奇心。盡責性高的人,傾向自律、細心和條理性。外向性高者,一般比較熱衷於社交活動和尋找刺激。親和性高的人,就像親善大使一樣友好、周到和樂於助人。至於神經質者,傾向比較消極,容易遇到焦慮、憤怒、抑鬱等負面情緒。

那麼,擁有哪些性格特質的人會得到更高的學術成就呢?一項研究就發現,盡責性高者傾向取得較高成績,而神經質者則可能影響學習表現。另一個報告卻又指出,經驗開放性高的人甚至比聰明的、或經常出席課堂的人有較大學術成果,反之盡責性或神經質的性格特徵都不會影響到學習表現。

面對如此反反復復的調查結果,該如何下一個定論?學者就再進一步把性格、學習模式和學術成就三者串連起來。結果發現,外向性高、親和性高和盡責性高的人,他們的學習模式都傾向追求考試成績和日常生活的應用。經驗開放性高者,學習會專注於應用知識和尋求意義。而神經質者學習上則比較散亂,未必能夠分辨有用或無用的資料。可想而知,除了神經質者的學習模式之外,具有其他性格特質的人都傾向取得較佳成績,也就是比較成功的一群。不過,有趣的是,經驗開放性高的人雖然不着重追求考試成績,卻一樣能有較大、甚至更大的學術成果。

那末,性格是否真的決定命運、決定成就?從調查結果來看,比起性格,似乎對待知識和學習的態度更能決定學術成果。而且,人人各有所長,不善於一方面並不代表失敗。正如都有研究發現神經質的人會比較有同理心。與其歸咎性格的錯,不如好好發掘潛能、一展所長吧!


參考資料:

Busato, V. V., Prins, F. J., Elshout, J. J., & Hamaker, C. (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6(1), 129–140.

Chamorro-Premuzic, T., & Furnham, A. (2003). Personality predicts acade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university sampl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4), 319–338.

Farsides, T., & Woodfield, R.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undergraduate academic success: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7), 1225–1243.


有興趣看更多相關文章?一同加入讚賞公民行列,多多支持我吧!謝謝!


avatar-img
Lily Chou2的沙龍
4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ily Chou2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臨近年末,無形中好像有股壓力,需要總結一年的得著、計劃明年的目標。儘管有想要達成的目標,種種現實挑戰和心理關口往往會打擊我們追尋理想的動力。相信大家都會想知道如何抵抗灰心、惰性,妥善達成目標。除了金錢或其他有形的鼓勵,又有甚麼可以成為我們的動力? 首先我們可以把目標分成長期或短期、單一具體或複雜抽象
這個社會對年輕人有種奇妙的雙重標準,手執量尺的人卻理所當然得正氣凜然。你說年輕人是幼稚的孩子,妄想可改變世界,徒費力氣,虛度光陰。你也說年輕人是成熟的大人了,應該為自己的前途負責,爭取自己想要的未來。你著年輕人應多作嘗試,但當年輕人作出嘗試,你又說年輕人做錯了,要接受懲罰。於是,你說年輕人只知衝動行
臨近年末,無形中好像有股壓力,需要總結一年的得著、計劃明年的目標。儘管有想要達成的目標,種種現實挑戰和心理關口往往會打擊我們追尋理想的動力。相信大家都會想知道如何抵抗灰心、惰性,妥善達成目標。除了金錢或其他有形的鼓勵,又有甚麼可以成為我們的動力? 首先我們可以把目標分成長期或短期、單一具體或複雜抽象
這個社會對年輕人有種奇妙的雙重標準,手執量尺的人卻理所當然得正氣凜然。你說年輕人是幼稚的孩子,妄想可改變世界,徒費力氣,虛度光陰。你也說年輕人是成熟的大人了,應該為自己的前途負責,爭取自己想要的未來。你著年輕人應多作嘗試,但當年輕人作出嘗試,你又說年輕人做錯了,要接受懲罰。於是,你說年輕人只知衝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