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人生 - 焦慮的調適

更新於 2020/10/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終日,一如往常的起床,等待量測體溫,等待早餐,由於前一日收到旅館通知怎麼自行整理與處置房間裡的物品:[白色大袋子] - 將所有床單、被單、枕套、毛巾、地巾...等放在裡面。[黑色大袋子] - 所有其他的消耗品與沒用完的東西都全部集中在此,等於是除了要被集中消毒清潔重複使用之外的物品,通通都要被丟棄。
收拾完畢,等著午餐後的呼喚,時間一到就傳來走廊上陣陣的喚門聲。防疫人員一間又一間的請大家可以整理好行李後一次直接走出戶外,不能重新再次返回。排著隊,到另一個臨時帳篷核對自己的身分信息後,領取「隔離健康觀察解除告知單」- 憑著這張單子,就可以證明已經完成法定的隔離程序後,自在的出門啦!
打開久違了的叫車服務 app,前往借住的上海友人家裡,安頓好行李後,決定正式出門去走路了,除了要寄送快遞給朋友,順道去附近商場買一些欠缺的物品。最重要的是可以正式告別每天記錄步行數字不到100步的誇張成績,好好在外面行走行走。
路過機場航道,拍攝到天上的飛機
沿路上,還是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景色,路上行人帶口罩的比例約30%左右,大多數人已經恢復到相對正常的生活了。

焦慮感

走在街道上,與路人無論是擦肩而過,抑或是眼神對視,都微妙的發現自己有一種緊張的焦慮感。確實是太久太久沒有見到陌生人們了,會本能的想與人保持更遠的距離。尤其進到商場之後,先在一間人潮踴躍的店鋪裡走了一圈,完全是被自己嚇跑出來。儘管保持鎮定,但心裡很清楚其實是因為太不習慣要在這麼人群密度高的物理空間中,那種壓抑感覺與渾身不自在,還是一直想逃離。
路邊的植物,也都忍不住隨手拍攝了起來
換了另一間店鋪,人少了很多,與店員的交談收到冷冷的回應,也沒想太多,反而只覺得可以快速得到答案減少無意義的對話好像也是小確幸!這是怎麼了呢?
買了挑好的東西,決定到對面的精品咖啡店,儘管全店裡約莫50個座位只有一張空桌子,還是決定買杯久違了的單品手沖咖啡,一份精緻的蛋糕。P醬 說這樣才有回到現實社會中的感覺。(可能就像電影上要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做夢,所以都要讓旁邊的人痛打自己一下一般!)

夕陽西下的街景,世界還是充滿美好!
回程的車子上,讓心情沉澱一下。回到了這人與人之間距離很近的現實生活,是的,人確實是自由自在了,但習性總是會讓人快速適應,不管這種適應是往哪個方向。隔離期間的靜寂也是種適應,隔離後的喧鬧又何嘗不是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會員
8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rom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有人想到解除隔離的第一個關鍵詞,應該都是「自由」吧?但在下標題時,總覺得用到自由太沉重且有點煽動批判,這隔離的生活算是「失去自由」嗎?如果這樣想,可能就讓人很想起身反抗,如果是換個角度用「較不自在」來面對,那是否較為溫和些? (14x3)-1=? 問題的解答是連續達成了這麼多 combo 數字
寫著寫著看到斜槓之前的數字就快要追上後面,也代表快結束這一段奇異旅程了。 身邊有幾位友人都有類似的14天經驗,三個月前尼先生為了他小朋友的小學畢業典禮,儘管差旅再有諸多不便,也是兩岸各14天。不同的是在台灣他是在家裡隔離,讓家人到親戚家裡借住兩週。當時他說家人最終都說太不方便了,下次要他自己到外面
昨天滿心期待要接受核酸檢驗(https://matters.news/@jerome/我在上海隔離中[Day 11/14] - 核酸檢驗),結果文章寫完了,餐也吃完了,雜誌又看完了一本,最後發現原來旅館服務人員搞了個烏龍。原來算錯時間了! 剛剛做完核酸檢測了。很值得來分享分享所見所聞: 烏漆墨黑
昨日下午收到母親信息問候"隔離情況",這不斷「複製、貼上」的生活也確實難有什麼新鮮事,若真的有狀況可能就是一群穿著防護衣的大白護送上救護車送去醫院負壓隔離治療了。不過收到了一則長到佔滿整個手機的信息,提示的是隔日上午要做核酸檢測,因此送餐時間需要再次提早到清晨6:30至7:00間。看到時心裡又一涼,
能擁有類似「誘導彈」的心智控制能力,對於身處任何一個環境,都是重要的心態調適訣竅! 每天這樣寫呀寫的,文章編寫一篇也就半小時時間,但是扣除睡覺時間之外,一天還有15~17個小時要活動呢。怎麼有辦法用這 1/34 的時間好好描述其他 33/34 的時光呢?畢竟也不是在書寫流水帳,所以每天可以持續找到
這幾天因為天天都足不出戶,所以自覺很幸運的是有一面大大的窗戶,儘管對著的是外面主要幹道且有高架橋,因此上下班時間的車流噪音還是不小,但窗外近景的大樹以及綠草地,以及三不五時看到的鳥類與貓咪,都帶來很多生活上的小趣味。前幾天看到貓咪在草地散步與搔癢,想說用早餐的食物吸引他靠過來一點,不過失敗了。貓咪就
所有人想到解除隔離的第一個關鍵詞,應該都是「自由」吧?但在下標題時,總覺得用到自由太沉重且有點煽動批判,這隔離的生活算是「失去自由」嗎?如果這樣想,可能就讓人很想起身反抗,如果是換個角度用「較不自在」來面對,那是否較為溫和些? (14x3)-1=? 問題的解答是連續達成了這麼多 combo 數字
寫著寫著看到斜槓之前的數字就快要追上後面,也代表快結束這一段奇異旅程了。 身邊有幾位友人都有類似的14天經驗,三個月前尼先生為了他小朋友的小學畢業典禮,儘管差旅再有諸多不便,也是兩岸各14天。不同的是在台灣他是在家裡隔離,讓家人到親戚家裡借住兩週。當時他說家人最終都說太不方便了,下次要他自己到外面
昨天滿心期待要接受核酸檢驗(https://matters.news/@jerome/我在上海隔離中[Day 11/14] - 核酸檢驗),結果文章寫完了,餐也吃完了,雜誌又看完了一本,最後發現原來旅館服務人員搞了個烏龍。原來算錯時間了! 剛剛做完核酸檢測了。很值得來分享分享所見所聞: 烏漆墨黑
昨日下午收到母親信息問候"隔離情況",這不斷「複製、貼上」的生活也確實難有什麼新鮮事,若真的有狀況可能就是一群穿著防護衣的大白護送上救護車送去醫院負壓隔離治療了。不過收到了一則長到佔滿整個手機的信息,提示的是隔日上午要做核酸檢測,因此送餐時間需要再次提早到清晨6:30至7:00間。看到時心裡又一涼,
能擁有類似「誘導彈」的心智控制能力,對於身處任何一個環境,都是重要的心態調適訣竅! 每天這樣寫呀寫的,文章編寫一篇也就半小時時間,但是扣除睡覺時間之外,一天還有15~17個小時要活動呢。怎麼有辦法用這 1/34 的時間好好描述其他 33/34 的時光呢?畢竟也不是在書寫流水帳,所以每天可以持續找到
這幾天因為天天都足不出戶,所以自覺很幸運的是有一面大大的窗戶,儘管對著的是外面主要幹道且有高架橋,因此上下班時間的車流噪音還是不小,但窗外近景的大樹以及綠草地,以及三不五時看到的鳥類與貓咪,都帶來很多生活上的小趣味。前幾天看到貓咪在草地散步與搔癢,想說用早餐的食物吸引他靠過來一點,不過失敗了。貓咪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本文同步刊載於Pubu焦點話題 自1966年出版《黃蜂》之後,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發揮驚人的創作能量,終於在半個世紀後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面對工作的新挑戰,總是會有不安、焦慮的時刻,怎麼消化這些不安、焦慮的情緒著實重要。本文分享一下本獅面對工作轉換的心情,也整理出自己調適的方式,希望可以陪伴同樣是在職場中面對新挑戰的你,一起克服挑戰,與自己的焦慮共存。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其實「錢」能解決的事,從來不是大事。該焦慮的不是年收入百萬跟月收入零之間的起伏,而是錢怎麼也買不到的一夜好眠、一個擁抱、一句問候、一點溫柔的陪伴!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宇宙是什麼? 為什麼有無數的星球? 人類從那裡來? 要往那裡去? 其他眾生萬物也是被造出來的嗎? 簡單的來說, 宇宙就是空性與無常, 因緣合和形成萬物萬象, ”成. 住. 壞.空”, 生老病死  ,  有形. 無形的眾生. 物質. 非物質的一切, 都是惟心所造, 而且緣起緣滅 ,  但, 有四種境界
Thumbnail
<p>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運動很重要,身體健康檢查很重要,也知道意外隨時會發生,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以免留下遺憾;很多事情知道是知道,但生活很忙碌、日子過得很快,一天接著一天,這些重要的事情總是沒有真的去做。</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本文同步刊載於Pubu焦點話題 自1966年出版《黃蜂》之後,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發揮驚人的創作能量,終於在半個世紀後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面對工作的新挑戰,總是會有不安、焦慮的時刻,怎麼消化這些不安、焦慮的情緒著實重要。本文分享一下本獅面對工作轉換的心情,也整理出自己調適的方式,希望可以陪伴同樣是在職場中面對新挑戰的你,一起克服挑戰,與自己的焦慮共存。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其實「錢」能解決的事,從來不是大事。該焦慮的不是年收入百萬跟月收入零之間的起伏,而是錢怎麼也買不到的一夜好眠、一個擁抱、一句問候、一點溫柔的陪伴!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宇宙是什麼? 為什麼有無數的星球? 人類從那裡來? 要往那裡去? 其他眾生萬物也是被造出來的嗎? 簡單的來說, 宇宙就是空性與無常, 因緣合和形成萬物萬象, ”成. 住. 壞.空”, 生老病死  ,  有形. 無形的眾生. 物質. 非物質的一切, 都是惟心所造, 而且緣起緣滅 ,  但, 有四種境界
Thumbnail
<p>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運動很重要,身體健康檢查很重要,也知道意外隨時會發生,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以免留下遺憾;很多事情知道是知道,但生活很忙碌、日子過得很快,一天接著一天,這些重要的事情總是沒有真的去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