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腳亭】是台灣鐵道少數從未改名的火車站之一。這命名的由來,相傳在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基隆河運發達,早在乾隆時期此地已有開墾紀錄,廖姓先民移入四腳亭此地後,便建了四個腳的亭子,供路人休憩、喝茶,早時期老一輩的人相約在哪聚會,多半會用口語化的形容附近好認的風景、建築或物件,猜四腳亭大概是這樣來的。
早期礦業發展時間熱鬧繁盛,從四角亭、瑞芳、侯硐到三貂嶺這一帶的運煤途徑,是利用1924年建成的宜蘭線鐵路,由各火車站送至基隆港,再出海。沒落後,四腳亭也變得冷清安靜,大概到假日時才有多些探訪這老站跟古蹟的觀光遊客。
四腳亭是個樸實又靜憶的地方,看似不像九份有老街的熱鬧、猴硐貓村的可愛、十分天燈的繁願,但有個被核定為新北市三級古蹟的120歲爺級的炮台。
砲台建於1901~1903年(日本明治年間),共有一座高砲台、兩座低砲台,還有圓形觀測所、砲具庫、彈藥庫、監守衛舍、哨兵站、掩蔽部、營舍、水井與儲水所等。砲台位於四腳亭與基隆交界處,主要是軍隊防禦營區,目前僅剩幾處營房遺跡及碉堡,營房多存殘破磚牆,碉堡由石材堆疊而成,基座則被樹木的根莖盤繞。
著有《台灣的城門與砲台》等書的戴震宇說,想區分日本砲台與清代砲台有個基本方法。築有城門的砲台多半建於清朝,例如知名的高雄旗津旗後砲台。像四腳亭這一類工法較現代的砲台,幾乎都是日本砲台。戴震宇也在《台灣的城門與砲台》寫下的一段話:「城牆蓋起,象徵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城牆消失,亦是再出發的起點。只不過古城無語,默默走過百年歲月,今人有情,更應多加珍惜。」
走出火車站右轉中央路,會看到兩處有些歷史、外牆剝落、樹根磐踞的紅磚建築,這是百年古蹟古井與水塔。當年給蒸汽火車加水用的鐵路設施與提供當地居民使用的水源地,現在皆已功成身退。
從我有記憶以來,因外公外婆家就在四腳亭火車站旁,呼嘯而過的火車聲,是伴隨我長大中最霸氣的聲音。小時候總覺得四腳亭很熱鬧,火車站每天都好多人扛著扁擔或大包小包的行李等車,還有一群穿著制服還睡眼惺忪的學生。早上站在家門口,看著火車進站,一堆人衝忙擠上車,然後載滿人的火車離站;中午吃完飯拿著小板凳坐在門口,看著早上扛著扁擔的阿伯阿婆們面帶疲倦的下車;睡了午覺後開始期待豆花扁擔伯的出現,遠遠的就可以聞到香味(真的很懷念古早味的豆花),轉頭跟大人要了零錢,趕快排隊買豆花吃;接近傍晚,上班族跟學生陸陸續續到站。
以前外公外婆家就在水塔旁,但當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所有,現在原地已改建成小公園,有時回去我會走過去那看看,回想著當年在房子前空地玩耍的自在與無拘無束。
礦業時期的沒落、現今資訊社會的快速發展,四腳亭火車站早已不復以往的熱鬧,像個看盡世間的寧靜老者,依然駐足在那,為還是需要它的人們服務。四腳亭除了砲台、水塔,還有百年的土地公廟福興宮、吉安宮媽祖廟、百年的瑞亭國小裡的百年老樹群、還有桐花季喔。每年桐花盛開時,在家裡陽台就可以眺望一整片迷白的桐花之美。
有空歡迎到【四腳亭】走走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