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租約倒數最後一個多月,忙著打包所有的家當,心中有很多的捨不得與難以抉擇的東西,全部都先打包帶走。妳發現這不是一個聰明的整理方式,只會把可能不要的東西塞在箱子,在全部由搬家公司運到新的地方。只是,人被時間押著往前跑,失去理智的機會總是高的。
搬完入住後,打開一箱箱不完全整理好的行李,妳的內心稍微有著懊惱。看著一些可以穿再也不符合身形的衣服,又想著巷口幾個爆滿到不行的舊衣回收箱,腦中冒出有沒有其他的回收可能?晃眼,就與心怡基金會認識了5年,
第一次的舊衣合作,妳看著來收舊衣的人只用著一台小拉車,從捷運口到家裡,把兩大包的衣服扛下2樓,努力地裝在小拉車上。她只跟妳說:可以的,沒問題,謝謝妳的衣服。這一連串的過程,讓妳對這單位有了無限的好奇。接著,工作人員主動接洽,邀請妳能加入志工,更希望妳有時間出席他們的活動,只盼望社會上有多一個人了解心怡基金會做些什麼?
妳被邀請參加了年度的集會、醫生的演講,再加上幾次的志工訪談後,稍微理解精神障礙的原因,以及這些朋友們需要的關懷與互動,比想像中要來的複雜且龐大。上週的志工訪談,聽著她們說明舊衣回收的機制,以及醫生、病患與社福團體之間的關係。
妳不斷的問了自己,基金會將整理好舊衣後,再給二手衣物的業者,這樣回收的方式錯了嗎? 原來有人會失去對基金會的信任,因為有獲利就不是做善事。
假如在想降低二手回收衣,收到無法再利用的衣服的機會下,她們只是想建立了一個平衡的機制呢?我們無法得知有多少人將衣服放進回收衣桶時,沒有篩選而只是把垃圾丟進去。該用一個什麼角度看待這樣的想法?
醫生、家屬、病患與社圖團體之間,在用藥與生活環境之間,再多建立一個溝通平台,讓身處其中的人提昇生活品質。在未來的溝通上,從減藥、加藥、藥品選擇、生活空間與工作方式,充滿著彼此間的信任關係,融入社會的機會能再多一些,降低發生大家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回想幾年前,妳走在路上,妳遇到鄰居,從外表猜出那些是精神障礙者時,經過她們身邊內心充斥著不安。幾年後,參與了幾次基金會辦的活動,多了一份理解與認同。不是每位精神障礙者能從外表看出來,但無時無刻都能付出些許的關心與包容,這些朋友更能在妳無心的行為中,慢慢地融入這個社會。
妳花了一些時間與基金會的朋友互動,得到了她們的溫暖與鼓勵,終於相信自己一點點的力量,原來可以給彼此讓社會更好的可能性。
謝謝~心怡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