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宣揚女權或是女性主義的作品,這是一位天才的克服自我限制和傷痛的成長歷程。
以下有雷,建議觀影後閱讀
狹窄的女性主義
如果主角是美麗的女性就是女性主義作品,那主角是男性或是動物又是什麼作品?用這樣的標籤去定義太過狹隘,我們看日本動漫《棋魂》也不會認為進藤光或是塔史亮是站在宣揚男性主義的觀點,它就是熱血本格的棋藝較量,本劇也是同樣的主題,為何就用「女性主義」的框架去看它,認為它是宣揚女權的作品?這樣的觀點反而才是窄化的女性的定義,是一種誤讀,這種觀點甚至比劇中那些與貝絲下棋的男性們更加本位主義,那些與她對奕的男性棋士們,都因為同樣追求極致棋藝的熱情,而認同了貝絲在專業上的能力,並給予她最高的肯定,沒有因為她是女性而受影響。
片中貝絲初入棋壇時未受重視,但是從未因為女性身份而被歧視或壓迫,男性棋手大都很有紳士風度,反而因為貝絲是女性專業棋手,成為其他女性的偶像,偶有提到其他女性在傳統社會體制中,可能要早早進入家庭成為母親,或是在聚會時需要主動去準備餐食,但是這只是當下的時代背景,故事的主軸並不是女性突破社會限制,或反抗男權的基調下進行。
當然貝絲身為美麗的女性,也可以追求美好的衣著,豐富的羅曼史,身份替換,若是換成男孩,穿著優雅的西裝,追求喜歡的女孩,同時間發展自己的喜好和事業,這又會是什麼值得需要大書特書的「權利」?為何一個專業人士,換成女孩,作同樣的事,就會變成某種「權利」,提醒其他的女孩,哦!貝絲是個特例,所以這部影集是在宣揚女性權利,因為其他的女孩都不這麼作,或她們無法這麼作?
傳統價值下的養母
貝絲的養母瑪麗,優雅美麗,擁有鋼琴演奏的才華,卻深受家庭傳統觀念的束縛,得不到丈夫的認同,而身心俱疲,所以領養了貝絲,貝絲特立獨行的個性,卻拯救了多愁善感的她,丈夫離開後,瑪麗藉著幫助貝絲去比賽,去世界遊歷、觀光,雖然她與貝絲不像傳統的母女,但是貝絲內心卻愛著這個溫柔、敏感又包容的婦人,瑪麗雖然明白貝絲未真的當她是母親,卻不會過分地要求限制貝絲,尊重貝絲的喜好並給予自由,反而為她們之間留下友誼生長的空間,瑪麗與貝絲在一起的時光,應該是瑪麗進入家庭後,最釋放也最快樂的時候,最後瑪麗克服心魔,在飯店的鋼琴上演奏,獲得了眾人掌聲,完成了上台演出的心願,相信她很高興領養了貝絲,貝絲也是在又一次失去母親之後,才第一次釋放了對母親封印的思念。
孤兒院的薩貝先生
全劇最感人的部分莫過於貝絲和工友薩貝先生的友誼,貝絲不擅表達情感,但是她多次在訪問中希望可以將薩貝先生與她的事蹟寫下,薩貝先生比她更拙於表達,連合照都不敢直視鏡頭,直到薩貝先生去世後,貝絲又回到那個地下室,才發現薩貝先生留著所有她的訪問和剪報,還有第一次貝絲寫給她的求助信,看完那面剪報牆,貝絲放聲痛哭,她才知道她不是一個人,一直以來都有人在背後默默支持著她,為她驕傲。
貝絲的朋友們
貝絲非常專注在自己的熱情中,她對女性角色「應該」在社會中要扮演什麼角色,她不熱衷也不在乎,除了下棋之外的事,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貝絲曾被邀請到女孩的蘋果派對中,女孩們問她關於戀情和流行歌曲,她顯得不太關心且一無所知,她在西洋棋之外的世界,是一片空白,她所有的朋友,都與下棋有關,即使是戀情,也不能讓她轉移焦點。
不可否認美麗又才華過人的貝絲的確吸引了許多異性青睞,不管是湯斯、哈斯或是班尼,紛紛折服在她的棋藝下,他們透過下棋,相處或試探,而成為互相關心的好朋友,對社交困難的貝絲來說,這比發展一夜情或是速食的戀情更困難,她雖然表現得像個不近人情且有點高冷的討厭鬼,但是她是需要朋友的,她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和坦然接受他人的幫助,也許與她幼年失怙的遭遇有關,她一直封閉自己的情感,只對下棋表現出熱情,她說過,棋盤讓她有安全感,掌控棋盤能讓她反抗命運的作弄,身為一位天才有自身的負擔和挑戰,最後她終於打開了自己的心門,向伸出橄欖枝的朋友們(工具人們),表達了感激。
天才的代價
貝絲學棋時,薩貝先生發現她不認輸的個性,便預見她在日後的發展,必須跨過這個心理障礙,貝絲才能學會承受天才棋手的光環,而不被它所壓垮,即所謂「天才的代價」。貝絲的喜怒非常明顯,即使不懂西洋棋,只要觀察貝絲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就透露了一切,她喜歡「贏」,無法接受認輸和挫敗,焦慮逃避的情緒發洩,造成了她嚴重的藥癮和飲酒問題。
與棋王的一役後,她得到了棋王和和其他一流棋手的肯定,重點是她終於肯定了自己,不再將棋盤上的勝負看作是對自己價值的證明,讓她找到了歸屬,不再焦慮不安,在俄羅斯廣場與老人們對奕,就是一種心境的轉變,她終於可以全然地享受下棋帶來的美好和樂趣,完成了角色的成長曲線,這是一部多麼正能量又激勵人心的作品。
找到自己安放在世界的位置,快活自適地朝著熱情之處前行,不管你是一介天才還是平凡人。
#The Queen's Gambit
#后翼棄兵
#女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