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是二○二○年十月底在Netflix上架的迷你影集(七集),一推出即在全球爆紅、佳評如潮,並贏得第七十八屆(二○二一年)金球獎的最佳迷你劇集、迷你劇集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我是在不久前才在Netflix上觀賞,看完後覺得很有意思,也頗多感觸,特別是片中有不少發人深省的台詞,所以又找時間重看一遍,做了些筆記。
《后翼棄兵》改編自特維斯(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個孤兒院裡的女孩如何邁向世界西洋棋冠軍的成長故事。「后翼棄兵」這個讓人感到陌生而又好奇的詞,指的是西洋棋裡一種特殊的開局方法;對西洋棋我是完全的門外漢,但聽專家解說,它是先犧牲一些棋子(一般為兵卒),然後獲得最後勝利的策略;女主角貝絲.哈蒙就是以「后翼棄兵」開局,打敗蘇聯的博戈夫,而成為世界冠軍的。以它為書名和影集名顯然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我想不只西洋棋如此,在人生這盤棋裡,要如何拿捏「失」與「得」,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功課。
要了解貝絲(伊麗莎白).哈蒙的成長歷程,西洋棋是最具關鍵性的一條線索。貝絲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但在她九歲時,母親卻載著她做自殺式的駕駛而當場喪命,奇蹟般完好無傷的她被送到孤兒院。在孤兒院的地下室,她看到校工薛波一個人在下西洋棋,主動要求薛波教她,然後立刻入迷,為之廢寢忘食,沒多久即在各項比賽裡技壓群雄,嶄露頭角。
當《生活》雜誌專訪她,問她是否「藉下棋來轉移心思,排遣孤單」時,她說她「不介意一個人」,西洋棋對她所代表的意義是「那是一個由六十四個方格組成的世界,我感覺在裡面很安全。我可以主宰、控制那個世界。它是可以預測的世界,如果我在那個世界裡受傷,只能怪自己。」成為孤兒的她身不由己,覺得外在世界無情而又無法理解(特別是她母親的死),但她的沉迷於西洋棋,並非消極地逃避,而是要重新建構一個她可以自行掌握、選擇與負責,讓她感到安全與滿意的世界。
當然,會對一種工作情有獨鍾,可能還有特殊的心理含意。《生活》雜誌問她是否把西洋棋裡的「國王想成父親,皇后想成母親;分別代表攻擊與保護的角色?」也就是對自己成為孤兒的一種補償,但貝絲卻回答說:「那些只是棋子。我先注意到的是棋盤。」棋盤所構成的世界才是她關心的重點。
教她下棋的薛波顯然比較了解她。還在孤兒院時,他就從她的棋路裡看出:「像妳這種生活艱困者,會有正反兩面特質,妳有妳的天賦,卻免不了負面的代價。妳會有意興風發的時候,但妳心中有太多憤怒,妳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她在下棋時總是擺著一副撲克臉孔,兩眼瞠視對方,毫不留情地以凌厲的攻勢前進,直到對方招架不住,棄子投降為止。這種攻擊性正如薛波所感受到的是在宣洩她心中的憤怒:她對外在世界有太多的不滿,在棋賽裡將所有人殺得片甲不留,就是她對這個世界最好的抗議。
西洋棋需要天賦,很多頂尖高手都是在小小年紀就有驚人的表現,不只在對弈時能對雙方可能的棋步做極快速的思索,而且能在腦中浮現下過的整盤棋,甚至在腦中與自己下棋;下棋成了他唯一重要的工作,全神貫注;而且嗜讀棋書,不斷從別人的經驗裡汲取巧思。貝絲正具有上面這些特質,她九歲開始接觸西洋棋,其實已有點晚了,不過她很快展現她的天賦,而且耽溺其中。
被她擊敗而回過頭來想幫助她的哈利,雖然教她各種棋路,但也提到他所崇拜的一位十八世紀棋手,因為蒙眼和人下棋而把腦子燒壞了,被狄德羅批評:「為了虛榮心,不惜把自己逼瘋,真是愚蠢至極!」用意是勸貝絲不要太著迷於西洋棋;但接下來,當哈利對她表達愛意時,貝絲卻有點煞風景地說克坦諾斯基也蒙眼下棋,但並沒有瘋(原來這才是她心中一直在想的)。哈利最後有點失落地說,他這時才了解他並不是真正喜歡西洋棋,而決定要去當個電子工程師。因為「想贏,就要有妳那樣的執著。」
特殊的天賦加上強烈的執著,讓貝絲「贏得」了西洋棋的無數獎盃,但也讓她「失去」了一般女孩的喜愛和歡樂。在孤兒院,當薛波介紹一位高中西洋棋社的輔導老師來認識貝絲,在對弈後驚為天人,送給她一個漂亮的洋娃娃當禮物,但拎著洋娃娃走出地下室時,貝絲卻頭也不回地將洋娃娃丟進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