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陳姿含 身為一名稱職的考生,練遍了歷屆考古題,就是為了整理出一套腦內SOP系統,在考試時把不熟悉感降到最低。正因這樣,比起上篇〈學測國寫作文考前心法:知性篇〉談到強調思考脈絡的知性寫作,要求發揮生活經驗、體會的「感性寫作」對很多人來說反而不易掌握,考生最大的擔心就在,萬一對題目「沒感覺」怎麼辦? 其實,再怎麼會寫的人都不可能熟悉所有題材,「沒感覺」的狀態每個人多少都會遇到,但國寫測驗並不是要大家上場碰運氣,即便面對較不擅長的題材,仍然會有一些方向可循,今天的主題就來談談如何具體地應對感性寫作。 感性題心法:找感覺其實是找方向 沒感覺的時候,告訴自己:感覺是需要「找」的,更準確地來說是,找方向。很多人對感性題恐懼莫名,拿到考卷,看到題目直覺和自己生活經驗不對盤,腦中登時一片空白。這種時候,深呼吸,在心中默念三次: 「題目會幫助你找方向」 「題目會幫助你找方向」 「題目會幫助你找方向」 題目是一張藏寶圖,引導的字句都是線索,需要考生解讀暗碼。先不過分拘泥於當下「沒感覺」(感覺也是需要一點點時間去組織才會浮現),一旦解讀到了題目所給的暗示,就會發現可以寫作的方向其實很廣,會有適合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析題目的脈絡,整理自己的思緒 出題者會預設寫作走向給出引導文字,其中必藏線索,所以首先要細讀文本與引導,跟隨題目的脈絡把整件事想過一次,然後才是梳理自己可以發揮的方向。特別說一下如果是拆分成兩個子題的題型,就更有助於把這種先後次序區別出來,因為兩小題之間思考脈絡相承,第一小題屬於「分析」範疇,等於題目已經強迫考生花時間想清楚題目的脈絡,然後才接到第二題長文書寫自己的題材。 分析脈絡時,請拿出一枝筆,把所有引導線索畫下,找出每句的暗示或限制,協助自己思考。題目制定的是「方向」,換言之只要不離題,考生可以延展出各種題材,以及給出自己的定義(比如題目是「告別」,你就可以自己定義告別的意義是什麼、既然會難過,為什麼有些時候還是選擇了與某人告別......)。 大方向:看穿感性背後的「主題」 當題目要求挖掘與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或問你是否有與作者相近的體會,很多人會直接「卡」在沒有經驗、缺乏感覺,但先別被綁住,題目不論要求舉例任何經驗、記憶或觀察,目的都不是停在陳述本身,而是通過這個過程,推進你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以學測國寫題舉例: 108年「溫暖的心」要考生述說事件,表達背後的體會,主題可以是在小事裡看見人性的明亮、看見別人的溫厚警醒自己律人過苛......,事件如何導向主題才是關鍵,如果只是純粹交代一個溫馨小故事,等於只把主題歸在人間有愛,很難留下深刻印象。 107年「季節的感思」因季節經驗而生的「感觸」才是主題,比如你寫了自己不怕冷,冬天穿很薄的畫面,背後要突出的也許是有自己的生活步調,不一定要跟隨著誰......。 題材不限,細微小事也能發揮成篇,不是一定要發出什麼人生至理或大哉問,但寫作測驗不會只停在挖經驗的層次,長文寫作尤要清楚自己在寫的到底「是什麼」。(至於慘叫連連的109年呢?等會我們會提到) 內文:製造讀者「同感」的空間 想讓讀者同感你所感覺/經歷的,內文就要出現有助點染「氛圍」的地方,給出細節讓讀者得以想像,適度運用五感觀察去描寫有意義的畫面,或在敘事時給出相應細節。 感性題範例:109學測「靜夜情懷」 用109學測題示範上面提到的技巧,原因是這題選用的兩篇對讀文本都有難度,對很多人來說是考古題裡的大魔王。 甲、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臨江仙〉) 乙、 山居中的恬靜最使人心生歡喜,覺得充滿了幸福。但這種感覺完全是屬於我個人私己的,難以和他人分享。當深夜沉寂,偶爾會有一部卡車從山腰轟隆急馳而過, 聲音在峽谷間響應激盪,久久停留,我往往就會從安寧的心緒中驚覺過來。車上至 少有一個聚精會神在奔波的人,重山曲流外就是苦樂混合著沸騰的紅塵,那裡面也 有著我的妻女和親友,而我卻一個人上山來獨自享受清靜。那麼,我的幸福是不是 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山居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一種看似空靈其實奢侈的 生活?心安理得會不會是虛幻而脆弱的?至少,我不希望如此,因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甲文中,蘇軾面對夜闌風靜,意欲「小舟從此逝」,遠離塵世;乙文中,陳列則從山居中的恬靜,興發「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情思,二者顯然不同。請以「靜夜情懷」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占 25 分) STEP1從題目裡找方向 題目要求以「靜夜情懷」為題連結二文的體悟,所以甲乙文到底在靜夜體會到了什麼是判讀的重心。引導文字已經給出了方向: 先從題目找解讀方向的暗示,避免自己解錯。好,現在我們找到蘇軾的情懷是遠離塵世、陳列仍心繫人間,這時再回文本細讀,去找他們之所以發出這個情懷的原因。 甲文哪一句是蘇軾想遠離塵世的原因? 乙文怎麼得出自己渴望與人間有更深連結的情思? 問過很多不同來歷的學生,毫無疑義,全都可以找出甲文「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句是關鍵。而如果對蘇軾生平(烏臺詩案)稍有印象,就更可以進一步把此「恨」解得更好。 乙文畫線處的原句是:「至少,我不希望如此,因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出現連接詞「因為」,代表前面一定有個前提,回推前幾句寫的是「重山曲流外就是苦樂混合著沸騰的紅塵,那裡面也有著我的妻女和親友,而我卻一個人上山來獨自享受清靜。那麼,我的幸福是不是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山居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一種看似空靈其實奢侈的生活?心安理得會不會是虛幻而脆弱的?」就算沒有每句都很懂,也大概看得出來,作者懷疑這種靜夜恬靜是自己刻意離群的假象,他還是愛著人間。 STEP2用「主題」決定題材與呈現方式 「靜夜情懷」要求考生透過書寫靜夜呈現背後的體會,也就是說「情懷」才是這篇真正的主題。細看甲乙二文,主題都是靜夜中的「獨處」,只是甲文傾向遠離,乙文則反省自己以後希望與人群有更深的聯繫。 「獨處」的方向確立,就從這裡開始發想,所以你其實不需要有太多熬夜不睡的經驗,也可以寫出動人的靜夜。問問自己:我對獨處的感受和甲乙文一樣嗎?一個人的時候通常是喜歡或不安,原因從何而來?從主題反推,梳理自己對「獨處」的看法把寫作方向定下來,再構思要怎樣呈現「靜夜」的感性描繪。 STEP3給出細節,經營氛圍 感性寫作要帶出氛圍,以這題為例,如將主題設定成從某天對靜夜的觀察,興發「獨處」的情思,那一幕你獨自在靜夜的畫面,就需要悉心營造:也許是夜晚的一盞桌燈,也許是人聲靜寂以後,反而聽見更喧嘩的車聲......,會有一個最貼近你的靜夜畫面。如果擅長描寫,更可以直接讓這一幕靜夜畫面出現在首段順便破題,既簡潔,又是貫通全篇的印象。 這時候,需要細節。適度融入五感(視、聽、嗅、味、觸覺)描寫靜夜勾勒氛圍,而如果意在敘述某次在靜夜裡的行動帶出體會,事件也得有細節,才不空泛,否則前一句剛寫到「夜晚走在空無一人的社區,萬籟無聲」,下一句就接「那一刻感動了我,糾結了好幾個月的困擾都不重要了」,沒有細節,沒有畫面,也沒有交代腦中曲折的過程,單看語句邏輯就有明顯的斷裂,感受當然也無法延續。 結論:感性寫作是理解,與世界溝通的能力 感性寫作不是空泛漫談,更不是聽天由命,當然了不排除剛好運氣爆棚遇到特別擅長的題材,也許就真的下筆如有神,感覺對了作文就對了!但一般來說,這種降靈式手感不太可能在大考時發生。別被「感性」二字綁住了,題目會幫助你找方向,從引導文字分析線索,不論多怪的題目(相信我不論題目出什麼,上場嗡一下腦中一片空白純屬自然現象XD)都有跡可循。 不知道怎麼寫的時候,與其歸咎於對題材無感,反映的更可能是對背後可開展「主題」的設想廣度不足,而這也是對考試掌握度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妨把自己所有寫過的感性題目拿出來看一遍,試著再想想看,面對這題,還可以開展出怎樣的主題。 一般人對高分作文的刻板印象經常是文辭優美,甚至有點「濫情」的類型,但其實修辭感過分濃重,以辭害意反會讓主題不知所云。之所以會有修辭感重就拿高分的印象,其實有點導果為因──並不是會用修辭才高分,而可能是在與全國考生的比較之下(有多少支離破碎、不知所云應該不用贅述),這位考生駕馭文字的能力至少是可取的,當然會拿到不錯的分數。但假如他願意放下對修辭的依賴,放開手腳把力氣好好用在開展主題的深刻度,分數說不定更高。 作為素養,如果知性寫作是在辯證中「對話」的公民精神,感性寫作要的其實是,你是否有「理解」自己與他人共通經驗,與世界「溝通」的能力。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或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