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和居遊 (Long Stay)

更新於 2020/12/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西班牙瓦倫西亞市區的露天咖啡座
小時候因為家裡有一些親戚移民美國, 加上台灣受美式文化影響較多, 我一直夢想著長大也要移民美國 (年紀小的時候覺得美國就是全世界, 不知道是太傻還是太單純)。記得去LA探親時, 還買了LA之鑰當作紀念品做為人生目標。
然而就在2003年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之後, 我才發現原來世界還有這麼漂亮的地方適合人居住!但也從沒想過要移居歐洲, 因為隨著年紀漸長, 發現移民這件事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追尋的, 我想要在海外工作, 有海外生活經驗, 但還是希望根在台灣, 和家人在一起。
命運之神又意外為我開啟移民的大門
雖然移民不在我的計畫, 但是因為命運的安排, 我認識了西班牙籍的另一伴, 結果好像又把我帶往移民這條路。然而, 情況有點複雜。對於我們來說現在回到西班牙並不算真正的移民, 純粹是因為COVID疫情將我們帶回這裡, 而這裡是先生的家。要說真正的移民的話, 需要有以下些實際的條件:
1. 有可以支應生活的收入
2. 在當地扎根開拓生活圈
3. 融入當地政經文化/社會制度
以上三點, 我沒有一點符合。
對我而言, 我們只是「Long stay」在此, 等待疫情趨緩, 等待時機讓我們可以進行我們的計畫。
移民這件事真的是美好的嗎?
在歐洲的這段期間, 因緣際會加入了一個移民海外的故事群組, 看了好多關於移民世界各地的分享。每個人的故事都好精彩, 雖然各有差別, 但是大部分的共通點都是:歷經千辛萬苦。而移民之路的艱辛還不是字面上看到的辛苦而已, 背後所需要承受的大大小小壓力、金錢、孤獨、適應問題…等, 非當事人永遠都無法體會的。
也因為現在的經歷讓我再次思考「移民」這個議題, 還真的是非常不簡單耶!來理性分析一下:
1. 語言代溝
從實際的日常生活來看, 語言是一個很基本的條件, 即使語言再好也不是母語, 整個生活感受和身在自己國家會非常不同, 例如你會聽不懂電視上的笑話, 看電視時娛樂的程度性當然也大打折扣了。
而如果語言不通那更是難上加難, 我自己的例子就是, 我對西班牙文一竅不通, 連去公家機關都要用google translate, 有次還把家裡地址欄位填成自己的名字, 也太糗了!就是個文盲來著(掩面)。
2. 經濟現實
再來, 除非經濟許可, 不然謀生是一個最大的挑戰, 再有專業也不容易得到機會。當然也可以轉行去做勞力類的工作, 例如餐館後勤工作, 私下接中文相關的小勞務換取報酬…, 然而那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因此而委屈了生活品質自己可以接受嗎?
3. 社交孤獨期
經濟沒問題的話, 社交圈是另一個挑戰,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要過, 即使你經濟無虞, 也沒人有時間天天陪你。當生活變成一種routine(規律), 你會需要有當地的社交圈, 這樣才會是生活在那個地方而不是只是「住」在那裡。而要真正能夠融入當地, 需要語言和時間的累積, 勢必須要渡過一段孤獨期。
4. 適應社會制度
入境隨俗不是只有那些吃喝玩樂的事, 實際生活上還有稅法, 社會福利, 醫療, 身份…等, 這類的相關法規也需要釐清清楚, 付出投資才能讓自己生活的像當地人。
5. 家人適應
前面1-4項大多和自己相關, 一人飽全家飽的概念。但是如果有小孩, 另一伴, 家長…等, 所面臨的問題又更複雜。在同一艘船上的每一個人都要有能力應付1-4項, 總不能去到哪大家都帶著你去當翻譯吧?
所以, 移民這件事真的是美好的嗎?
我覺得端看每個人的人生取捨, 不管住在哪裡都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而所謂的生活就是每天的材米油鹽醬醋茶, 每天一樣上班下班, 回家忙家事, 和家人朋友聚會, 一樣會遇到工作上的瞎事和生活上不順心的事。
差別在於你願意犧牲什麼以換取想得到的什麼, 值不值得?
換成居遊(Long stay)可不可以?
現在是世界地球村, 撇除疫情因素, 其實想住在哪裡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這次的經驗反而讓我覺得如果把移民換成「居遊Long stay」的生活方式也挺好的。在人生中, 可以移居不同地方生活一段時間, 可長可短, 沒有移民的壓力反而更能享受探索當地生活的新鮮感。只要好好計畫, 可行性還蠻樂觀的。
我想過以後回台灣後, 想去不同的鄉鎮Long stay, 想去墾丁、花蓮、宜蘭、台中、台南, 想像中那會是很有趣的人生經驗。當然, 前提是要先存夠錢或是找到可以一邊Long stay又不會餓死的工作模式啊!
不管如何, 如果還是有移民夢, 做好心理準備做好計劃, 它是一種人生選擇, 沒有正確答案, 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2020/12/10@Valencia, Spain
avatar-img
22會員
12內容數
我的人生似乎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從台灣到新加坡到西班牙,在大公司小公司混過,從小姐變人妻,人妻變小姐,再從小姐變人妻,如朋友說的,我的人生很「有戲」。想試著把生活經歷記錄下來,這是一個給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新專案,不知道它會帶我到哪裡,總之,開始就對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美國,和我想像的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 我不是很喜歡美國文化,但是因為有重要的朋友、喜愛的人在這裡, 於是對這趟旅程仍然充滿期待!
我不再追求相同滋味的早餐茶,不再用英文思考,也不再用英文作夢。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
Thumbnail
在台東過了將近一年一邊遠距工作、一邊衝浪的好日子後,我就打算要出國住一陣子。 一開始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好奇心:我想看看世界上不同角落的風景、過過和台灣不一樣的生活。如果幾個月後很喜歡,我想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以前在辦公室工作時,習慣用有限的時間旅行。一年年假多少天,就有多少天的玩法。一開始在國內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美國,和我想像的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 我不是很喜歡美國文化,但是因為有重要的朋友、喜愛的人在這裡, 於是對這趟旅程仍然充滿期待!
我不再追求相同滋味的早餐茶,不再用英文思考,也不再用英文作夢。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
Thumbnail
在台東過了將近一年一邊遠距工作、一邊衝浪的好日子後,我就打算要出國住一陣子。 一開始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好奇心:我想看看世界上不同角落的風景、過過和台灣不一樣的生活。如果幾個月後很喜歡,我想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以前在辦公室工作時,習慣用有限的時間旅行。一年年假多少天,就有多少天的玩法。一開始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