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生一樣,該玩的時候玩、該念書的時候唸書,現在回想看來有點可惜,其實當時可以做更多的,但礙於不夠勇敢、資訊缺乏,就這樣傻傻地畢業了(也許以後有機會可以寫一篇魯蛇研究所之路及如何和善用留學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就這樣,一直到工作之後才真正覺得自己慢慢深入美國社會中。
對於我而言,在學期間就像是戀愛初期一樣凡事都美好,也許課業繁重但也像是愛情初期的小吵架,這樣的情緒延續到熱戀期對美國美好的幻想活在自己的泡泡裡,享受自由自在的空氣,當時覺得美國的自由就是比較自由,沒有社會的枷鎖與禁錮;我學會與自己對話,談了幾場戀愛也更認識自己,壯遊了美國各大城市,享受好山好水好文化的生活,深深覺得這就是美國,當然夢幻的人生終將有結束的一天。
不確定磨合期是何時到來的,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漸漸的吵架變多了,漸漸地失去耐心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美工作後,那打上柔焦的美國漸漸被P回原形,工作後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簽證與報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衝突的時期,一方面美國把你當外來人一樣,為了保護當地人就業機會,簽證條件下百般刁難(科技新貴可能就好一點),但另一方面,在一個萬萬稅的國家政府要求外籍勞工們要和公民繳交同等的稅,美國的稅加上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險硬生生的扣掉1/3左右,但對於沒有長期留在美國或無法留下來的人,稅收的福利幾乎是零。對於自身身份居住在美國的認知也慢慢的浮現,在學時期學校是很包容外國學生的,同學之間大多也是保持表面和善的基本禮貌,但職場上就不同了,而這時職場上的文化的差異也開始慢慢浮現;同事在聊童年的老電影我只能在旁邊點頭,他們起高中生活我也有點茫然。能聊得多是近代事件,過去的我無法體會。大概就像是跟外國人聊起小叮噹的感覺吧?!再來就是美國人無底洞的自信心,在美國職場一定要懂得銷售自己,不定時的還要學會自我吹捧,當然吹捧是要有技巧的,這是美國人從小訓練小孩表達及不斷鼓勵下的產物,但對於台灣長大的孩子強調謙虛是美德的文化,很容易就輸在起跑點了。在我看來有時候這已經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文化差異,如果要適應美國職場,這類的問題就要自己一一克服與突破,或者運氣好也許會遇到伯樂老闆喜歡你的特質也說不定。
磨合期可長可短看個人對周邊事務的敏感度,之前在熱戀期時的自由泡泡,也不過當時置身事外的產物,美國社會也有其自身的框架,後來發現當時就是傻傻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罷了。身邊有些人因為了解而分開、有些人繼續傻傻的過日子、有些人反而越愛越沉,慢慢的發展到成熟期及穩定期。這個階段的我,發現自己開始會關心、支持或批評美國的政策與美國的社會現象,而不再是以一個旁觀者等著看笑話的心態。以前常以自己是過客在觀看美國,但漸漸地當法案影響要自己的薪水、自己居住的城市、身邊的親朋好友,慢慢地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有所轉變。就好像當一段關係昇華到成熟期時你知道你的伴侶並非完美但是你就是愛著這個不完美的另一半,學會包容但也不定時的意見不合吵架。對於我而言最終留下來的我並非勝利者,而是因為了解認同而選擇留下。
說了這麼多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轉變,單存是自身經驗分享,並非每人都和我一樣,我也有遇過朋友一直活在戀愛初期或熱戀期,可能工作環境與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的移民成長之路也有所不同。在國外並非凡事都比較好,有時只因為我們有距離的在看著另一個國家而產生的朦朧美,然而真正深入文化時我覺得各國都有它美與醜的一面,要學會思考與判斷,而非一昧的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