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移民之路跟戀愛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生一樣,該玩的時候玩、該念書的時候唸書,現在回想看來有點可惜,其實當時可以做更多的,但礙於不夠勇敢、資訊缺乏,就這樣傻傻地畢業了(也許以後有機會可以寫一篇魯蛇研究所之路及如何和善用留學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就這樣,一直到工作之後才真正覺得自己慢慢深入美國社會中。

對於我而言,在學期間就像是戀愛初期一樣凡事都美好,也許課業繁重但也像是愛情初期的小吵架,這樣的情緒延續到熱戀期對美國美好的幻想活在自己的泡泡裡,享受自由自在的空氣,當時覺得美國的自由就是比較自由,沒有社會的枷鎖與禁錮;我學會與自己對話,談了幾場戀愛也更認識自己,壯遊了美國各大城市,享受好山好水好文化的生活,深深覺得這就是美國,當然夢幻的人生終將有結束的一天。

不確定磨合期是何時到來的,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漸漸的吵架變多了,漸漸地失去耐心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美工作後,那打上柔焦的美國漸漸被P回原形,工作後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簽證與報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衝突的時期,一方面美國把你當外來人一樣,為了保護當地人就業機會,簽證條件下百般刁難(科技新貴可能就好一點),但另一方面,在一個萬萬稅的國家政府要求外籍勞工們要和公民繳交同等的稅,美國的稅加上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險硬生生的扣掉1/3左右,但對於沒有長期留在美國或無法留下來的人,稅收的福利幾乎是零。對於自身身份居住在美國的認知也慢慢的浮現,在學時期學校是很包容外國學生的,同學之間大多也是保持表面和善的基本禮貌,但職場上就不同了,而這時職場上的文化的差異也開始慢慢浮現;同事在聊童年的老電影我只能在旁邊點頭,他們起高中生活我也有點茫然。能聊得多是近代事件,過去的我無法體會。大概就像是跟外國人聊起小叮噹的感覺吧?!再來就是美國人無底洞的自信心,在美國職場一定要懂得銷售自己,不定時的還要學會自我吹捧,當然吹捧是要有技巧的,這是美國人從小訓練小孩表達及不斷鼓勵下的產物,但對於台灣長大的孩子強調謙虛是美德的文化,很容易就輸在起跑點了。在我看來有時候這已經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文化差異,如果要適應美國職場,這類的問題就要自己一一克服與突破,或者運氣好也許會遇到伯樂老闆喜歡你的特質也說不定。

磨合期可長可短看個人對周邊事務的敏感度,之前在熱戀期時的自由泡泡,也不過當時置身事外的產物,美國社會也有其自身的框架,後來發現當時就是傻傻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罷了。身邊有些人因為了解而分開、有些人繼續傻傻的過日子、有些人反而越愛越沉,慢慢的發展到成熟期及穩定期。這個階段的我,發現自己開始會關心、支持或批評美國的政策與美國的社會現象,而不再是以一個旁觀者等著看笑話的心態。以前常以自己是過客在觀看美國,但漸漸地當法案影響要自己的薪水、自己居住的城市、身邊的親朋好友,慢慢地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有所轉變。就好像當一段關係昇華到成熟期時你知道你的伴侶並非完美但是你就是愛著這個不完美的另一半,學會包容但也不定時的意見不合吵架。對於我而言最終留下來的我並非勝利者,而是因為了解認同而選擇留下。

說了這麼多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轉變,單存是自身經驗分享,並非每人都和我一樣,我也有遇過朋友一直活在戀愛初期或熱戀期,可能工作環境與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的移民成長之路也有所不同。在國外並非凡事都比較好,有時只因為我們有距離的在看著另一個國家而產生的朦朧美,然而真正深入文化時我覺得各國都有它美與醜的一面,要學會思考與判斷,而非一昧的盲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S Talk的沙龍
4會員
6內容數
十幾年前離開台灣到美國流浪, 一個以為三年的旅程不知不覺演變成人生。 這之中的愛恨情仇, 就讓我這位流浪的社會觀察家跟你分享我所看的的美國
SS Talk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2/06
      沈浸一陣子,其實一直都很想談美選,但卻又很卻步,畢竟美國選舉的那段時間台灣的新聞、媒體、甚至所有網紅們都大力地推動各自的想法,覺得自己多說好像也是多餘的。然而在網路上看見各式的謾罵及不理性的爭吵,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憂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以二元論的思維為生活依歸,而套入了美選
Thumbnail
2021/02/06
      沈浸一陣子,其實一直都很想談美選,但卻又很卻步,畢竟美國選舉的那段時間台灣的新聞、媒體、甚至所有網紅們都大力地推動各自的想法,覺得自己多說好像也是多餘的。然而在網路上看見各式的謾罵及不理性的爭吵,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憂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以二元論的思維為生活依歸,而套入了美選
Thumbnail
2020/09/14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Thumbnail
2020/09/14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Thumbnail
2020/09/09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Thumbnail
2020/09/09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不知道對大家來說,美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是年輕有活力?是愛管閒事?是富強的大國?還是進步與激進的熔爐? 2010年,辛辛苦苦度過大三30學分地獄洗禮的我,因著大阿姨的幫忙,和表妹有了一個去美國遊學的機會。機會來得突然,從小聽西洋音樂看美劇的我,感覺就像“美國”夢突然來到眼前
Thumbnail
不知道對大家來說,美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是年輕有活力?是愛管閒事?是富強的大國?還是進步與激進的熔爐? 2010年,辛辛苦苦度過大三30學分地獄洗禮的我,因著大阿姨的幫忙,和表妹有了一個去美國遊學的機會。機會來得突然,從小聽西洋音樂看美劇的我,感覺就像“美國”夢突然來到眼前
Thumbnail
記得約莫國小的時候,還沒學過英文的我(就可以知道年代有多久遠....那時候正規教育是從國中才開始學英文的)不知怎麼地自己就很喜歡看美劇。從很小的時候懵懵懂懂看百戰天龍馬蓋仙在各種難關中飛天遁地,關關難過關關過,到國小高年級期待著每週末的電視劇"飛越比佛利"的播出,沉浸在美國年輕男女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
Thumbnail
記得約莫國小的時候,還沒學過英文的我(就可以知道年代有多久遠....那時候正規教育是從國中才開始學英文的)不知怎麼地自己就很喜歡看美劇。從很小的時候懵懵懂懂看百戰天龍馬蓋仙在各種難關中飛天遁地,關關難過關關過,到國小高年級期待著每週末的電視劇"飛越比佛利"的播出,沉浸在美國年輕男女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
Thumbnail
說起來很有意思,台灣很崇拜美國也對美國算是情感上比較熟悉,但自從去過歐洲之後,我對美國的感覺就不如小時候那樣崇拜. 台灣對美國有特殊的情感,我們也從好萊塢電影認識美國,全台瘋迷學習英語這件事情,跟美國也有很大的關係.整體來說,我相信說台灣崇拜美國,應該是相當合理的描述.自從長大後有機會認識不同國家的
Thumbnail
說起來很有意思,台灣很崇拜美國也對美國算是情感上比較熟悉,但自從去過歐洲之後,我對美國的感覺就不如小時候那樣崇拜. 台灣對美國有特殊的情感,我們也從好萊塢電影認識美國,全台瘋迷學習英語這件事情,跟美國也有很大的關係.整體來說,我相信說台灣崇拜美國,應該是相當合理的描述.自從長大後有機會認識不同國家的
Thumbnail
再次踏上美國,我知道自己仍然需要持續精進,不過不是為了做給誰看,而是「為了面對許多未知、卻令人雀躍的事物,得以持續學習和探索。」--《灰階思考》
Thumbnail
再次踏上美國,我知道自己仍然需要持續精進,不過不是為了做給誰看,而是「為了面對許多未知、卻令人雀躍的事物,得以持續學習和探索。」--《灰階思考》
Thumbnail
當我決定在知乎累積了十萬粉的號被封了也沒關係時,我就開始「找死」般的回答這類問題😂...... 三十幾年前,母親因工作之故,帶我去美國做小留學生。 當時的台灣人很多都想去美國,這是我在美國生活後才知道的事。 然而美簽可不是那麼容易能拿到的,再加上台灣還有兵伇制度,年輕男性要想去美國簡直難如登 天
Thumbnail
當我決定在知乎累積了十萬粉的號被封了也沒關係時,我就開始「找死」般的回答這類問題😂...... 三十幾年前,母親因工作之故,帶我去美國做小留學生。 當時的台灣人很多都想去美國,這是我在美國生活後才知道的事。 然而美簽可不是那麼容易能拿到的,再加上台灣還有兵伇制度,年輕男性要想去美國簡直難如登 天
Thumbnail
因為要逃離台灣,逃離不快樂,逃離噁心的職場,逃離家庭的枷鎖,逃離美好愛情的破裂,在痛苦與極致的邊緣,我一個人離開台北,來到蘇澳旅行了三天,騎著機車,站在蘇花公路上的一個角落,我對太平洋大喊,帶我走吧,我沒辦法再活在這個時間空間。 還記得那是2014年的11月,那天回到蘇澳破舊的小旅館,與老公電話徹夜
Thumbnail
因為要逃離台灣,逃離不快樂,逃離噁心的職場,逃離家庭的枷鎖,逃離美好愛情的破裂,在痛苦與極致的邊緣,我一個人離開台北,來到蘇澳旅行了三天,騎著機車,站在蘇花公路上的一個角落,我對太平洋大喊,帶我走吧,我沒辦法再活在這個時間空間。 還記得那是2014年的11月,那天回到蘇澳破舊的小旅館,與老公電話徹夜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家裡有一些親戚移民美國, 加上台灣受美式文化影響較多, 我一直夢想著長大也要移民美國 (年紀小的時候覺得美國就是全世界, 好單純喔!)。記得去LA探親時, 還買了LA之鑰當作紀念品做為人生目標。現在的經驗反而讓我覺得如果把移民換成「居遊Long stay」的生活方式也挺好的。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家裡有一些親戚移民美國, 加上台灣受美式文化影響較多, 我一直夢想著長大也要移民美國 (年紀小的時候覺得美國就是全世界, 好單純喔!)。記得去LA探親時, 還買了LA之鑰當作紀念品做為人生目標。現在的經驗反而讓我覺得如果把移民換成「居遊Long stay」的生活方式也挺好的。
Thumbnail
三十幾年前,還在念小學六年級的我,被老媽帶去紐約念書。 年紀還小,沒有思考什麼留學的意義,只是很高興能出國玩,還有學校里的同學老師都很羨慕我,讓我在搭飛機前一個月,在學校感覺走路都有風,十分得意😎~ 但到了紐約後,我才發現一件事,我不會英文,那怎麼上課😱? 因為當時的台灣是升初中才有英文課,也不
Thumbnail
三十幾年前,還在念小學六年級的我,被老媽帶去紐約念書。 年紀還小,沒有思考什麼留學的意義,只是很高興能出國玩,還有學校里的同學老師都很羨慕我,讓我在搭飛機前一個月,在學校感覺走路都有風,十分得意😎~ 但到了紐約後,我才發現一件事,我不會英文,那怎麼上課😱? 因為當時的台灣是升初中才有英文課,也不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
Thumbnail
在美國上學,#像極了愛情,你有你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發展下去,找到不同的結果。 一個有小孩子的家庭移民,按常理都會考慮移民後讀書的景況。近至台灣、澳紐,遠至歐美,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讀書文化。不同的讀書文化,對小朋友的成長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Thumbnail
在美國上學,#像極了愛情,你有你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發展下去,找到不同的結果。 一個有小孩子的家庭移民,按常理都會考慮移民後讀書的景況。近至台灣、澳紐,遠至歐美,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讀書文化。不同的讀書文化,對小朋友的成長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