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移民之路跟戀愛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生一樣,該玩的時候玩、該念書的時候唸書,現在回想看來有點可惜,其實當時可以做更多的,但礙於不夠勇敢、資訊缺乏,就這樣傻傻地畢業了(也許以後有機會可以寫一篇魯蛇研究所之路及如何和善用留學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就這樣,一直到工作之後才真正覺得自己慢慢深入美國社會中。
對於我而言,在學期間就像是戀愛初期一樣凡事都美好,也許課業繁重但也像是愛情初期的小吵架,這樣的情緒延續到熱戀期對美國美好的幻想活在自己的泡泡裡,享受自由自在的空氣,當時覺得美國的自由就是比較自由,沒有社會的枷鎖與禁錮;我學會與自己對話,談了幾場戀愛也更認識自己,壯遊了美國各大城市,享受好山好水好文化的生活,深深覺得這就是美國,當然夢幻的人生終將有結束的一天。
不確定磨合期是何時到來的,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漸漸的吵架變多了,漸漸地失去耐心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美工作後,那打上柔焦的美國漸漸被P回原形,工作後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簽證與報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衝突的時期,一方面美國把你當外來人一樣,為了保護當地人就業機會,簽證條件下百般刁難(科技新貴可能就好一點),但另一方面,在一個萬萬稅的國家政府要求外籍勞工們要和公民繳交同等的稅,美國的稅加上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險硬生生的扣掉1/3左右,但對於沒有長期留在美國或無法留下來的人,稅收的福利幾乎是零。對於自身身份居住在美國的認知也慢慢的浮現,在學時期學校是很包容外國學生的,同學之間大多也是保持表面和善的基本禮貌,但職場上就不同了,而這時職場上的文化的差異也開始慢慢浮現;同事在聊童年的老電影我只能在旁邊點頭,他們起高中生活我也有點茫然。能聊得多是近代事件,過去的我無法體會。大概就像是跟外國人聊起小叮噹的感覺吧?!再來就是美國人無底洞的自信心,在美國職場一定要懂得銷售自己,不定時的還要學會自我吹捧,當然吹捧是要有技巧的,這是美國人從小訓練小孩表達及不斷鼓勵下的產物,但對於台灣長大的孩子強調謙虛是美德的文化,很容易就輸在起跑點了。在我看來有時候這已經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文化差異,如果要適應美國職場,這類的問題就要自己一一克服與突破,或者運氣好也許會遇到伯樂老闆喜歡你的特質也說不定。
磨合期可長可短看個人對周邊事務的敏感度,之前在熱戀期時的自由泡泡,也不過當時置身事外的產物,美國社會也有其自身的框架,後來發現當時就是傻傻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罷了。身邊有些人因為了解而分開、有些人繼續傻傻的過日子、有些人反而越愛越沉,慢慢的發展到成熟期及穩定期。這個階段的我,發現自己開始會關心、支持或批評美國的政策與美國的社會現象,而不再是以一個旁觀者等著看笑話的心態。以前常以自己是過客在觀看美國,但漸漸地當法案影響要自己的薪水、自己居住的城市、身邊的親朋好友,慢慢地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有所轉變。就好像當一段關係昇華到成熟期時你知道你的伴侶並非完美但是你就是愛著這個不完美的另一半,學會包容但也不定時的意見不合吵架。對於我而言最終留下來的我並非勝利者,而是因為了解認同而選擇留下。
說了這麼多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轉變,單存是自身經驗分享,並非每人都和我一樣,我也有遇過朋友一直活在戀愛初期或熱戀期,可能工作環境與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的移民成長之路也有所不同。在國外並非凡事都比較好,有時只因為我們有距離的在看著另一個國家而產生的朦朧美,然而真正深入文化時我覺得各國都有它美與醜的一面,要學會思考與判斷,而非一昧的盲信。
avatar-img
4會員
6內容數
十幾年前離開台灣到美國流浪, 一個以為三年的旅程不知不覺演變成人生。 這之中的愛恨情仇, 就讓我這位流浪的社會觀察家跟你分享我所看的的美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S Tal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初聽到某個離職的同事 申請綠卡移民到美國 這是許多人艷羨的事情 我當初也是陷入這樣的立場裡 而幾年後我才知道 獨自到異國他鄉的過程 語言的不同、文化的差異 其實裡面有許多孤獨、無助 還有無數次陷入自我懷疑 不斷地詢問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嗎 聽到這樣子的歷程 其實內心很為對方心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美國,和我想像的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 我不是很喜歡美國文化,但是因為有重要的朋友、喜愛的人在這裡, 於是對這趟旅程仍然充滿期待!
Thumbnail
在美國,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一定可以達到人生目標,這是美國夢。現在,中產階級似乎已認為,這真正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想……。 一批批台灣的資訊業者抱著開天闢地的夢想,遠跨重洋、進駐矽谷。 他們有的名氣步步打響,有的卻在時間、資金虛擲後班師回台……。
無論你是剛來美國求學,還是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好幾年,這篇文章都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在美國的求學經歷,不僅能提升你的學術水平,還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下面是我在美國求學7年中獲得的3個重大體悟。 ▋自我認識1 - 認識到自己的研究風格 從2017年開始, 我在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
Thumbnail
我記得第一次因為美國打工度假踏上美國的領土的時候,一切都很新鮮好驚奇!󠀠 最讓我比較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是:「這裡的人好像很做自己?」󠀠 從街上各種大膽的造型,到他們的自信談吐,不時會聽到美國人對我說「你真的很酷!打工度假的選擇太棒了!」󠀠󠀠同時,我也感受到美國人的開放和包容。󠀠
Thumbnail
從臺灣體制的國小到美國本地的高中,我想把這份獨特的回憶記錄下來。沒有甚麼實質建議也沒有人生大道理,歡迎你們進入我的小世界。我是璃,現在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就讀拾壹年級。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初聽到某個離職的同事 申請綠卡移民到美國 這是許多人艷羨的事情 我當初也是陷入這樣的立場裡 而幾年後我才知道 獨自到異國他鄉的過程 語言的不同、文化的差異 其實裡面有許多孤獨、無助 還有無數次陷入自我懷疑 不斷地詢問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嗎 聽到這樣子的歷程 其實內心很為對方心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美國,和我想像的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 我不是很喜歡美國文化,但是因為有重要的朋友、喜愛的人在這裡, 於是對這趟旅程仍然充滿期待!
Thumbnail
在美國,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一定可以達到人生目標,這是美國夢。現在,中產階級似乎已認為,這真正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想……。 一批批台灣的資訊業者抱著開天闢地的夢想,遠跨重洋、進駐矽谷。 他們有的名氣步步打響,有的卻在時間、資金虛擲後班師回台……。
無論你是剛來美國求學,還是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好幾年,這篇文章都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在美國的求學經歷,不僅能提升你的學術水平,還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下面是我在美國求學7年中獲得的3個重大體悟。 ▋自我認識1 - 認識到自己的研究風格 從2017年開始, 我在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
Thumbnail
我記得第一次因為美國打工度假踏上美國的領土的時候,一切都很新鮮好驚奇!󠀠 最讓我比較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是:「這裡的人好像很做自己?」󠀠 從街上各種大膽的造型,到他們的自信談吐,不時會聽到美國人對我說「你真的很酷!打工度假的選擇太棒了!」󠀠󠀠同時,我也感受到美國人的開放和包容。󠀠
Thumbnail
從臺灣體制的國小到美國本地的高中,我想把這份獨特的回憶記錄下來。沒有甚麼實質建議也沒有人生大道理,歡迎你們進入我的小世界。我是璃,現在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就讀拾壹年級。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