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西伯利亞雜想—蘇俄警車篇(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前言:警方和犯罪者駕車相互追逐和廝殺的場景,一向是美式警匪電影和影集中的特色,巡警使用比重最高的便是福特(Ford)出產的維多利亞皇冠(Crown Victoria),截止到2020年9月退役前美國執法機構有70%的警車是採用此款車型,儘管外型不討喜,卻也是影迷眼中的「警車典範」,而美國目前的警用車大多都屬本土品牌,包括福特(Ford)在內還有通用(GM)、克萊斯勒(FCA)、雪佛蘭(Chevrolet)和道奇(Dodge)。而蘇俄警車在娛樂媒體中相對比較冷門,最熟悉可能是動畫監獄兔(ウサビッチ)中由包里斯(Борис)和哥布契夫(Капучев)兩位民警(Милиция)駕駛的拉達(«Жигули»),但動畫中的拉達(«Жигули»)汽車其實是由ВАЗ-2101和ВАЗ-2105型兩個版本組成。而主角普京(Путин)和基廉列克(Кирененко)駕駛的是莫斯科人-407型(Москвич-407)。

raw-image

  隨著一戰(WWI)的爆發,沙皇政府迫於戰爭需求,以及彌補自身汽車產能的不足決定從國外引進汽車產線,並於1916年分別從英、法、義引進克羅斯利(Crossley)、雷諾(Renault)和飛雅特(FIAT)的生產線。隨著沙俄沒落,以及蘇聯成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數量和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又以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和莫斯科(Москва)等大城市最為明顯,而交通事故的頻率也隨之提升,這讓蘇聯決意建立一套強制且有效的安全規範,為了能維持現有的交通及道路安全,蘇聯在1919年確立了交通警察的基礎,但最初道路指揮仍是手持指揮棒的一般民警(Милиция)。

raw-image

  1925年12月,在莫斯科市議會的決議下創立了「城市交通管理處」(ОРУД),並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同時為了提高交管人員的工作效率以及執行範圍,為他們配發第一代的「巡邏車」,在蘇聯將稱作滑板車(Самокатчиками);實際就是指腳踏車。交管人員在1928年進入莫斯科警察局,1931年ОРУД成為獨立且專門的交通指揮部門,除了原先的交通管制任務外,也開始發放駕照。1934年11月,「中央公路、泥路和公路運輸管理局」(ЦУДОРТРАНСе)創立了「國家汽車檢查單位」(ГАИ),工作性質上ГАИ就是負責ОРУД管理權外的所有工作,不論是行政上的還是其它更為強硬的處置,由於擁有巡邏和管轄權,比ОРУД更像執法人員。實際上,在ОРУД的工作的會被稱為交管人員,在ГАИ工作的亦稱檢查員,但因為都是民警(Милиция)的下轄部門,因此俄國人也會稱他們交警或直接叫民警(Милиция),在當時都是由「內務人民委員」(НКВД-СССР)管理,直到1946年轉由的改組的「蘇聯內務部」(МВД-СССР)接手。

raw-image

  民警(Милиция)作為執法人員沒有汽車也說不過去,總不能騎著腳踏車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追捕違反交通法規的犯人,一直到1930年代中期,隨著ГАЗ М-1 Emka («Эмка»)的出現讓情況有所改變,儘管數量不多但也是第一種「警用巡邏車」,雖然是專屬公家的車款,但由於沒有特殊塗裝,外表跟如同一般的私家車,加上車輛顏色以黑色為主,因此也被戲稱是「黑烏鴉」。不過民警(Милиция)更喜歡將摩托車用作交通工具。戰爭結束後,部分復員的ГАЗ-67Б人員車也進入ОРУД服役,然而它們並不適任在城市中的巡邏工作。

raw-image

  衛國戰爭結束後的頭幾年,ОРУД雖然獲得了大量的勳章和復員車輛,但他們的所擁有的資源以及提供的服務卻是災難性的令人難過,除了沒有統一且專門的警用巡邏車外,就連外觀也和私家車沒有區別,這些問題其實跟戰前一樣。直到ГАЗ-М20Б 勝利(«Победа»)和莫斯科人-400型(Москвич-400)這兩款車開始量產後,他們才為ОРУД和ГАИ兩個單位的配發象徵執法人員的制服,因應1953年12月31日的蘇聯內務部第266號法令,所有執法車輛都漆了上深藍底色加紅色拉花的塗裝,並在車頂加裝擴音器以此和私家車做區別。

raw-image

  當然,就當時的產量而言,仍然無法大量供應給全蘇聯的巡邏隊使用,因此大多數單位接收的還是復員的退役車輛,直到50年代中期,多數執法人員還是偏好使用摩托車。而民警(Милиция)為了要同時運輸大量人員,甚至直接把ГАЗ-51和ГАЗ-63А貨卡拿來修改,原先的裝貨台被改裝成有車窗的人員運輸艙。

raw-image

  由於多數輪的烏拉爾摩托車(«Ура́л» мотоцикл)為主,就連1966年的犯罪喜劇《看好你的車》(Берегись автомобиля)都有受到影響,又以主角駕駛ГАЗ-21 伏爾加(«Волга»)遇到摩托車拋錨在路邊的交警的片段最為經典,而那輛摩托車便是側三輪的烏拉爾 M-61型(«Урал» М-61)。一直到70年代以前,蘇聯都未設置任何的法定速限,但其實大家的車速都不怎麼快,因此不論是莫斯科人(«Москвич»)或是勝利(«Победа»),都不需在裝配馬力強大的引擎。

raw-image

  到了50年代中期,更多的蘇聯人民能夠擁有私家車,這也導致交通事故頻發。因此於1956年的「蘇聯部長會議」(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簽署了新的決議,根據法令內容,若ГАИ遇到違規交通人時,有權當場禁止其繼續駕駛汽車、摩托車,最嚴重可直接扣押其汽車、摩托車,權責上也可直接吊銷駕駛人的駕照,舉例來說,被查獲之駕駛人有酒駕的違規行為,將剝奪其駕駛汽車、摩托車甚至是營業用無軌電車的權利,最長可達到一年,如果被查證是無照駕駛,則直接將駕駛人的汽車或摩托車扣押。實際上到了60年代初期,ОРУД和ГАИ這兩個單位,不論是人員的工作性質還是相關法令其實都很相似,於是在1961年,蘇聯建立一套統一的交通法規,並將ОРУД和ГАИ這兩個單位重組並合併成一個新的單位「道路交通管制-國家汽車檢查單位」(РУД-ГАИ),然而大多數的蘇聯民眾還是單稱「國家汽車檢查單位」(ГАИ)。

raw-image

  那要如何分辨是「國家汽車檢查單位」(ГАИ)的警用車輛?不外乎就幾個特徵:鮮豔底色+拉花、印在車門的蘇聯國徵、車頂上擴音器和藍色閃燈,另外在後車廂也印有象徵ГАИ的字條,指個使用期間ГАЗ-21型 伏爾加(«Волга»)的主要動力也從早期的ЗМЗ-21/21А,70hp引擎提升到ЗМЗ-21Е,85hp。使用的汽油也會根據區域差異和引擎而有所不同,而多數用的是辛烷值66且較便宜的А-66汽油,如果是人口較多的繁華城市,則會以辛烷值76的А-76汽油為主。

raw-image

下篇:【西伯利亞雜想—蘇俄警車篇(下)】

By Maz

圖片來源:https://www.kolesa.ru/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布爾喬亞的西伯利亞樂園的沙龍
15會員
2內容數
如標題一樣,仍以蘇俄為主題,但不再侷限於純軍事上,而是更多元的「蘇俄雜想」。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賽道狂人》不僅是一部賽車電影,更是探討了福特汽車如何在競爭中重塑品牌形象的商業故事。在1960年代,福特為了拯救品牌形象,決定進軍賽車界,面對法拉利的挑戰。這部影片讓我們反思大公司在商業目標與員工福祉之間的平衡。真正的企業應該尊重員工,才能持續取得成功。
Thumbnail
《賽道狂人》不僅是一部賽車電影,更是探討了福特汽車如何在競爭中重塑品牌形象的商業故事。在1960年代,福特為了拯救品牌形象,決定進軍賽車界,面對法拉利的挑戰。這部影片讓我們反思大公司在商業目標與員工福祉之間的平衡。真正的企業應該尊重員工,才能持續取得成功。
Thumbnail
這天早上張廣之騎著他的TRIUMPH Bonneville T120急趕來到了位於林森公園後面的一棟公寓,巷子裡塞滿了警車,車行到巷子口時,遠遠他就看到一樓的公寓門口有中山警分局的員警站哨攔查。停好車後通過一樓的哨點上到三樓,他見到了另一個站哨員警,那名員警所站哨那戶大門正敞開著。
Thumbnail
這天早上張廣之騎著他的TRIUMPH Bonneville T120急趕來到了位於林森公園後面的一棟公寓,巷子裡塞滿了警車,車行到巷子口時,遠遠他就看到一樓的公寓門口有中山警分局的員警站哨攔查。停好車後通過一樓的哨點上到三樓,他見到了另一個站哨員警,那名員警所站哨那戶大門正敞開著。
Thumbnail
美國校車是擁有最高路權的合法路霸,因為孩子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Thumbnail
美國校車是擁有最高路權的合法路霸,因為孩子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Thumbnail
當談及美式肌肉車時,我們不僅僅在談論一種汽車,更是在訴說一種獨特的汽車文化。這種文化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汽車業蓬勃發展的產物,也是對速度、動力和自由的極致追求的象徵。
Thumbnail
當談及美式肌肉車時,我們不僅僅在談論一種汽車,更是在訴說一種獨特的汽車文化。這種文化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汽車業蓬勃發展的產物,也是對速度、動力和自由的極致追求的象徵。
Thumbnail
本文將帶您了解我國交通法規中,有關救護車警號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如何合法讓道,並詳細解析若濫用救護車警報的相關罰則!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本文將帶您了解我國交通法規中,有關救護車警號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如何合法讓道,並詳細解析若濫
Thumbnail
本文將帶您了解我國交通法規中,有關救護車警號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如何合法讓道,並詳細解析若濫用救護車警報的相關罰則!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本文將帶您了解我國交通法規中,有關救護車警號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如何合法讓道,並詳細解析若濫
Thumbnail
不僅衣著與傢俱用心,作者在汽車的繪製上也用了不少心思。《間諜家家酒》雖為架空背景,但明顯是以冷戰時期的東西德為基礎創作,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歐式懷舊氣息中透露著些許現代感。這些風格都反應在車子的設計上。
Thumbnail
不僅衣著與傢俱用心,作者在汽車的繪製上也用了不少心思。《間諜家家酒》雖為架空背景,但明顯是以冷戰時期的東西德為基礎創作,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歐式懷舊氣息中透露著些許現代感。這些風格都反應在車子的設計上。
Thumbnail
66號公路在州際公路興起之後,逐漸荒廢且沒落,並且在1985年已經由國家道路系統中除役,不過,卻自此以一種象徵性的精神留存於美國的文化。《汽車總動員》的表面上看來是個傲慢跑車的成長故事,而更深一層的用意,則是個充滿鄉愁的詩情回憶,致敬那些曾經風光的經典傳奇、經典老車、以及經過油車水鎮的66公路。
Thumbnail
66號公路在州際公路興起之後,逐漸荒廢且沒落,並且在1985年已經由國家道路系統中除役,不過,卻自此以一種象徵性的精神留存於美國的文化。《汽車總動員》的表面上看來是個傲慢跑車的成長故事,而更深一層的用意,則是個充滿鄉愁的詩情回憶,致敬那些曾經風光的經典傳奇、經典老車、以及經過油車水鎮的66公路。
Thumbnail
     從小到大,經常看電影裡各種的警匪追逐覺得很刺激。然而,沒想到這種事居然也會發生在我身上。     
Thumbnail
     從小到大,經常看電影裡各種的警匪追逐覺得很刺激。然而,沒想到這種事居然也會發生在我身上。     
Thumbnail
《真實公路電影》是2016年俄羅斯的紀錄片電影,以真實的俄羅斯公路上發生的交通意外為主軸用行車紀錄器給保留下來,除了雪地打滑、飛來橫禍外,竟然還有遭遇森林大火的火海公路、坦克衝進洗車場保養、斧頭、槍戰一切有如電影動作片,歡迎來到俄羅斯公路,祝您旅途愉快。
Thumbnail
《真實公路電影》是2016年俄羅斯的紀錄片電影,以真實的俄羅斯公路上發生的交通意外為主軸用行車紀錄器給保留下來,除了雪地打滑、飛來橫禍外,竟然還有遭遇森林大火的火海公路、坦克衝進洗車場保養、斧頭、槍戰一切有如電影動作片,歡迎來到俄羅斯公路,祝您旅途愉快。
Thumbnail
福特(Ford)、通用(GM)、克萊斯勒(FCA),被視為「警車典範」的三大美國汽車品牌,那有誰聽過拉達(«Жигули»)、伏爾加(«Волга»)和莫斯科人(«Москвич»)? 從城市交通管理處(ОРУД)的成立到現在的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檢查總局(ГУОБДД)。橫跨百年的蘇俄警車史。
Thumbnail
福特(Ford)、通用(GM)、克萊斯勒(FCA),被視為「警車典範」的三大美國汽車品牌,那有誰聽過拉達(«Жигули»)、伏爾加(«Волга»)和莫斯科人(«Москвич»)? 從城市交通管理處(ОРУД)的成立到現在的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檢查總局(ГУОБДД)。橫跨百年的蘇俄警車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