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的心目中,荷蘭與鬱金香之間的關係早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國際形象,以及旅遊中必看的賞花行程。鬱金香不只是荷蘭的國花,亦為土耳其的國花,其中又有甚麼因花而共享的歷史淵源呢?
穿梭兩大歷史帝國:鬱金香的移動
17世紀時,荷蘭正值歐洲重要的貿易中心,1637年爆發了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為史上第一個泡沫經濟事件,與英國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公司等並列為近代歐洲三大經濟泡沫事件。然而,鬱金香並非土生土長於荷蘭,而是來自遙遠中亞的天山山派(Celestial Mountains),從波斯(今伊朗)傳播到鄂圖曼土耳其,開始風靡於鄂圖曼帝國的宮廷文化。從鬱金香英文名 “tulip”可看出端倪,其源自波斯語 “turban”,中文直譯為「特本」,通常為穆斯林男性所穿戴的頭巾。16世紀時,歐洲人不斷往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和土耳其人進行經商與政治外交活動,鬱金香被土耳其人視為一種送給歐洲商人的贈禮,再由商人引進歐洲。
不過,為什麼鬱金香可以傳播的這麼遠?花朵不是很脆弱且易凋謝嗎?事實上,鬱金香是以「球莖」之身移動的,即使沒有在土裡,它們也可以保持良久穿越16、17世紀中亞帝國與歐洲各地。鬱金香球莖起初傳銷至荷蘭時,人們實在對其太過陌生,還一度被誤認成洋蔥烘烤來吃呢。
君臨天下的低地國
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發展,17世紀的荷蘭一躍處於黃金時代,在貿易、科學、藝術皆達致全球的巔峰,低地國君臨天下,阿姆斯特丹成了歐洲當紅的商業交易中心,國人多因經濟繁榮而過著富裕的生活。荷蘭的沙質土適合種植鬱金香,加上富庶的生活,使人民願意將大把的閒錢挹注在新興外來的事物上。
稀有又美麗的鬱金香起初吸引手頭寬裕的植物愛好者,富有階層不遺餘力砸下重金,努力收集不同色系的鬱金香栽種至自家的花園中,成了炫富的象徵。
鬱金香一年只開一次春季花,比玫瑰還少,且花瓣的顏色多種多樣,越稀有的色系價格越高,如紅白混色相間、混有黃色綵帶、深紫色,甚至黑色等,著名的高級品種如「永遠的皇帝/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這些稀有色辦在一百多個球莖裡可能只出現一兩個,看起來就像是偶然出現的。由於種植者無法掌控花瓣顏色的變異,鬱金香通常在球莖的階段就已有至高的價格,亦是以球莖之姿現身交易市場。
甚至還有人愛花愛到改掉自己的姓氏,如荷蘭著名畫家林布朗在1632年創作的名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的主角尼古拉斯·杜爾(Dr. Nicolaes Tulp),據說他熱愛鬱金香走火入魔,而將自己的姓氏改為Tulp(即鬱金香的荷蘭語)。
日後鬱金香商機蓬勃,吸引大批荷蘭投資者的湧入,把市價吵得巨高,在1630年代一度暴漲。根據歷史紀錄,時下一顆鬱金香球莖等價於24噸小麥或一千磅起司,特殊球莖甚至等價於一輛小型輪船或一棟房子,如同黃金般珍貴。而後,也開始吸引工匠、農民到麵包師傅等市井小民的進場,從最低價的品種起始投資,鬱金香交易的大眾普及化,使得一般品種價格也漸漸拉升,出現了轉賣、債權人與債務人的現象,花市交易模式開始轉變,真正的鬱金香愛好者反而因天價而怯場。
一夜凋零的鬱金香
隨著花市需求不斷膨脹,商人開始出售「本票」來確保未來高價鬱金香的供給,這些本票還會在不同投資者之間以更高的價格轉手,直到球莖正式交貨才停止,也就是類似現今的期貨交易制度。然而,越到後來,這些投機商人越趨在意的反而不是鬱金香本身,而是擁有多少高利潤的本票。人們甚至透過借款、抵押房地產來購買鬱金香本票,作為一夜致富的手段。
1637年2月,據說是一個寒冷的早晨,球莖販賣者如常聚集一塊,等待兌現本票,卻突然發現不再有人願意出價購買鬱金香,此花市的泡沫經濟終於崩潰了。
花瓣變色的秘密
話說回來,因花色稀有而曾有天價的鬱金香花瓣,色彩變異背後的原因到底是甚麼?直到20世紀才有明朗的答案 — — 鬱金香條紋病毒(tulip breaking virus)。這種病毒可導致花瓣色素的變化,但通常並非全部的組織都會被感染,顏色差異是由於花青素的不規則或局部褪色所引起的,花瓣某個地方的顏色濃郁,而某個地方則顏色較淡,結果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瓣色。關於鬱金香植物病理詳見
此篇。原來,其實是生病的花朵被賣到天價啊。
據說鬱金香泡沫事件過後,當時也有報紙刊登諷刺畫作來調侃這些投機者,如愚人的花車(Flora’s Wagon of Fools)等。而荷蘭人甚至一度厭惡鬱金香呢。
Flora’s Wagon of Fools by Hendrik Gerritsz Pot,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