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到鬱金香,大家腦海裡應該馬上就飄到荷蘭了吧!如果說,李白詩中老早就出現了鬱金香,您能相信嗎?鬱金香的原生地就在中國邊境的帕米爾高原與天山附近,可說是道道地地長在大唐帝國土地裡的花朵。
李白曾有詩云:「蘭陵美酒鬱金香」,讀到這詩的人大概都會驚異:原來中國古代老早就有美麗的鬱金香了!不過可不要高興得太早,李白詩中所歌詠的鬱金香美酒,其實是用一種叫作「鬱金」的香草所浸泡的酒,鬱金很可能就是薑黃(亦有認為是番紅花),自然也就不是今日我們所熟知的荷蘭鬱金香。
然而,李白與充滿異國情調的鬱金香也並非沒有照面的可能,因為風靡歐洲數百年的鬱金香,原產地就在中國邊境的帕米爾高原與天山附近,可說是道道地地生長在大唐帝國土地裡的花朵。巧的是出生於中亞吉爾吉斯的李白,五歲時才隨著父親來到四川,很可能在他從絲路來到中國的途中就巧遇了鬱金香;可惜的是,當時仍只是山邊野花的鬱金香,還沒準備步入世界的舞台,更未曾在大詩人心中產生一點漣漪。
雖然鬱金香在東方的故鄉並沒有受到矚目,卻在世界的另一頭找到發展的舞台。鬱金香有別於一般花卉,既沒有醉人的香氣,也沒有一般美麗花朵那種層層堆疊的繁複花瓣,僅有簡潔的花朵曲線與繽紛花色。它完全不具有牡丹、玫瑰那種令人迷醉的魅力,有的是一種理性孤高的清冷氣質。
奇怪的是向來以理性著稱的西方人,反而在它身上迸發了集體非理性的狂亂,引發了史稱為「鬱金香狂熱」的第一次金融風暴。
被遊牧民族或商隊帶出天山的樸素鬱金香,在土耳其人手上開始有了大改造。花色相當容易變異的鬱金香,在鄂圖曼帝國的花園中逐漸培育出野生鬱金香所沒有的尖形樣貌,而且還為這些新培育出來的花色取了如「燒出心痕」之類的詩意名字。
當鬱金香傳入荷蘭後,當時的荷蘭正步入黃金時代,新的獨立與重商主義和貿易相結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奇特的花形與遠道而來的珍奇感,很快就成了有錢人家炫富的寶貝。當時人們熱烈追求一種被病毒感染而產生奇特花紋的鬱金香,由於這種有著魔幻花紋的染病鬱金香,在繁殖上格外困難,因而也不斷推高這類鬱金香的價格。一株紅白相間的、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的鬱金香被人們譽為「鬱金香之王」,《鬱金香狂熱》一書中提到:
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當時民眾一年的收入才300荷蘭盾,一顆種球卻幾乎是一般民眾十年收入之多,其貌不揚的種球卻有著居高不下的價格,並成了許多畫家筆下的靜物花卉主角。
然而就在鬱金香價格追高到已經沒有最後一個笨蛋願意出錢繼續買時,鬱金香所吹起的泡沫也隨之破裂。一夕之間鬱金香變得比洋蔥還不值錢,讓許多人一夕之間傾家蕩產。也不知道是否出於發洩的情緒,擁有這些賣不掉鬱金香的人,最後竟把鬱金香拿來當菜煮。讓人好奇的是鬱金香究竟滋味如何?不過我想因它而破產的人,恐怕也是食不知味吧!
倒是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糧食缺乏,鬱金香球莖還因此救了許多人的命。據說當時為了活命而猛嗑鬱金香的荷蘭人,事後說球莖堅硬很難煮爛,而且吃了會讓喉嚨刺痛好幾天,所以必須加入胡蘿蔔或甜菜一起煮才能減輕痛楚。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經過我們的實驗,出人意外的是鬱金香球莖不僅易熟且軟Q,滋味甚至比馬鈴薯更好,難怪許多動物喜歡挖它的種球來吃。
至於鬱金香的花瓣則略硬,但不失鮮脆的口感,因此歐美國家常用來作沙拉,或和魚一起食用。我想美麗的東西總是讓人和危險聯想在一起,有著致命吸引力的鬱金香,總是很難讓人放膽的像蔬菜一樣吃下肚吧!不過別擔心,它或許有著毒化人心的魔力,卻讓你連拉肚子的毒素也沒有。
材料:鬱金香種球6個、小蕃茄4顆、洋蔥50克、甜菜根100克、高湯600克、鬱金香鮮花1朵、芫荽1根、鹽及胡椒少許。
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