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球迷來說,歐陸籃壇是一個比NCAA還要陌生的存在。只有在選秀夜出現歐陸新秀、或球隊簽下歐陸自由球員(FA)時才會匆匆搜尋兩筆。不熟悉歐陸籃壇結構與相對強度,是球迷容易誤判歐陸球員於NBA表現的主因。(update: Jan 2021)
一、清楚所屬球隊的層級
中堅水準以上的歐陸球隊,一個賽季多會同時混打兩組以上賽事,一是跨國聯盟、二是國家聯盟。跨國聯盟是相對於國家聯盟更具效性的指標,因為整體戰力差距較小。
最頂級的跨國聯盟是EuroLeague,次一級則是EuroCup與BCL(Basketball Champions League)。接下來便能參考球隊取得參賽資格的頻率與近年戰績表現,進一步去推估出該球員所屬的歐陸球隊是什麼等級。球隊越強、等級越高,球員就越難上升至主力地位。
二、清楚球員於球隊中的定位
由於國家聯盟的強度落差極大,為維持球隊戰力與培育若手,面對不同強度的對陣、上不同等級的陣容,可說是一流歐陸球隊總教練的基本功。對手強度可粗略分類為:
- 強權:於EuroLeague出賽的球隊
- 中堅:於EuroCup、BCL出賽的球隊
- 弱旅:其他國家聯盟球隊
快速分類完對手強度後,便能一步確認球員對陣強權球隊時的上場時間。以歐陸習慣性配置而言,場均近20分鐘能視為球隊主力;12分鐘以上則是球隊中的重要輪替。
三之一、選秀會上的歐陸新秀
選前資歷不亮眼的球員,進入NBA後成就不見得會較差,但選前評估時需要更謹慎的去看待當前表現。歐陸新秀觀察上的眉角:
- 球員正式接觸籃球訓練的時間點
歐陸新秀從足球轉戰籃球並非新鮮事。晚期才被挖掘的球員因選秀當下實力不足,通常人都還待在二軍或次級球隊,因此觀察此類球齡短的新秀時,相較於當下完成度,要更著重於中遠期的潛能兌現。
- 球員進入球隊青訓系統的時間點
跟足球相同,歐洲球隊會蒐集出色的年幼球員並加以栽培。因此新秀何時被強權球隊簽下、何時從二軍升上一軍、一軍定位是否逐年增長,都是評估新秀發展進程的借鑑工具。若新秀的近三年記錄上沒有明顯突破,則需近一步細探。
- 球員打強度較低賽事時的定位與技巧展現
因為經驗不及老將,強隊的歐陸新秀常會屈就於綠葉角色,所以觀察這類球員擔綱主角時的表現是很重要的。如國際青年賽事(U系列賽事)、對陣弱旅時都是很好的觀察點。
三之二、FA身份加盟的成熟球員
能被NBA球隊看中的球員,都是該季打出名堂的EuroLeague球隊主力。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進一步評估該球員的實力與於NBA打出名堂的機會。
- 攻防體系適性。球員於歐陸球隊的定位是否易於轉換至簽約NBA球隊?
- 球隊強度差距。該歐陸球隊是EuroLeague的名門常勝軍,還是寒門外卡?
- 該球員的天賦。該球員是否曾展露頭角,報名NBA選秀甚至中選過?
四:看比賽
系統分類完,你便能劃分出各場比賽權重,也能夠快速評斷球員的單場亮眼表現,比較像是真金還是愚人金。但紙上分析的極限至此,最後還是要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評估,才能有機會做出與現實較為接近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