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音社第四張專輯上架了!這次的專輯,是我在京都的一些心情縮影。
歡迎在各串流平台聆聽:
京都給人的印象,脫離不了古都、神社、佛寺,以及現代文藝青年喜愛的北國斜照日光濾鏡給人的溫暖印象。然而我的京都印象,是濕冷的;而人情上,卻是溫暖的。我對京都有著一種偏執,到目前為止,對京都的迷戀,使得我至今已經造訪了五次,仍舊未感滿足。
專輯裡,我寫下的部分旋律,有一種昭和味道,像是演歌,也像是日本戰後崇尚西洋音樂所做的模仿。原先有幾首樂曲以日語命名,然而上架時對語言的審核機制使然,我只好全部使用英文。因此以下各樂曲介紹中,我會附上原來的日語曲名。
第一首〈A Shrine In the Night〉(夜の神社)
2013年我首次來到京都,同時也是我此生第一次踏上日本。對神社有所嚮往的我,第一個踏入的便是位於祇園的八坂神社。當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因此感受到的是神社幽冥神秘的氣氛。
八坂神社,對京都人來說相當重要,世界聞名的祇園祭,便是屬於八坂神社的祭典,八坂神社也被京都人尊稱為祇園さん。裡面有多個小神社,在步道上走著,就好像回到古代的京都那般,萬般燈火照亮著,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而日本神社的設計,成功地使得社內與社外產生一種結界。雖然位於市中心的商業區,進入到八坂神社,卻意外地斷絕了外界的喧囂,使得心靈得以暫時洗滌。
這首〈夜の神社〉,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了靈感,回到台灣後我只用了不到2個小時就寫出來了。
第二首〈Guitarist in Pontocho〉(冷雨中のギター)
本來這首樂曲我取名為「冷雨中のギター」(冷雨中的吉他),英文曲名的意思是「先斗町的吉他手」。「先斗町」是京都著名的「花街」之一,人們在此應酬、買醉。
在冷冽的冬天,下著小雨,繁華的先斗町小路上,有一個彈著吉他的街頭藝人,就這樣站在雨中獨自彈著吉他唱歌。
他彈的曲調,就像是演歌的縮影,然而我敬佩的是,在這麼寒冷的雨中,為了生計,為了讓更多人聽到音樂,他堅忍地站在街道旁自彈自唱,令人敬佩。因此這首〈Guitarist in Pontocho〉當中,我模仿了當時他彈奏的節奏與風格,另外再寫下了像是演歌的旋律;而為了聽起來更有臨場感,我在第四次造訪京都時,特別在先斗町街道上錄音,因此樂曲的背景環境聲音,的確是先斗町的實況。
實況錄音中聽得出來,人們歡樂地討論著接下來去哪間續攤、男男女女嘻嘻笑笑,反而與吉他的淒涼音樂呈現了強烈的對比!
希望這位吉他手好好保重身體,也希望日後如果有人聽到這樣的吉他手辛苦地表演著,能給予一些支持。
第三首〈In A Sentimental Moment〉(予感)
「預感」是中文,「予感」則是日文的漢字;而英文曲名「In A Sentimental Moment」,則是為了表達這份「預感」給人的感受,是一種多愁善感,那是一種提前知道「離別」、甚至是「永別」的第六感。
生命中偶有的惆悵片刻, 就像一陣風,灑亂了滿地的落葉, 而你回過神來, 它不再灰暗,而是繽紛。
這首樂曲,其實從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Barcarolle〉(選自鋼琴曲《The Seasons, Op.37a》當中的六月)作品中得到些許靈感。我覺得,g小調最適合描述濕冷的離別。(六月為何濕冷?因為俄羅斯的六月,河川的冰才剛融化,人們搭上了船即將遠行,離情依依。)
其實這首樂曲很短,第一段是清楚的旋律,第二段則有許多的半音。第二段的半音,讓人有一種在深秋裡來回踱步沉思的感覺。
究竟是什麼樣的離別呢?這離別與京都有什麼關係?答案在第四首。
第四首〈Farewell〉(別れ)
曲名就是「離別」的意思。我曾經連續四年造訪京都,第一年的時候,和朋友意外地發現先斗町小巷弄中,有著一間播放爵士黑膠唱片的酒吧。那是一間觀光客不太會進去的店,很明顯地,老闆是為了服務當地老顧客而經營著。
然而我特別喜歡這種不為了觀光、始終堅持自己喜好而經營的店,當時我向朋友慫恿著進去看看吧!其實要推開這扇門,頗需要勇氣的。
進入店裡,只見昏暗狹窄的酒吧,老闆正在為客人播放著黑膠唱片。我和朋友驚呼:
「這才是我們想來的地方!」
老闆發現我們是外國人,便試著用英文和我們交談,但我當時奮力地用還不熟練的日語和他溝通。這間店可以點任何酒,還有點播黑膠唱片。只要老闆有的,都可以為你播放。我看著牆上滿滿的黑膠唱片,至少都有三、四十年的歷史。
我讓朋友先點播,他對Bill Evans比較熟,就點了經典的專輯《Waltz for Debby》。黑膠的沙沙聲音一出來,再配上手中的那杯威士忌,我們瞬間感動到不想回飯店!
日本客人都離開了,店裡只剩下我們和老闆,老闆便開始和我們聊天。他知道我是大提琴手之後,推薦了我一張專輯:
VIDEO
鈴木勳是日本戰後重要的爵士低音大提琴演奏家,透過店裡黑膠唱片播放出來,深沉的、強勁的牛筋撥弦,配上手中的威士忌,越聽越是甘醇!
後來和老闆聊了更多關於爵士樂的故事,也聊到老闆的許多黑膠唱片。原來,有好多黑膠唱片是老闆在年輕的時候來台灣採買的!他翻了幾張專輯的背面,還貼著台灣的標價!我感到惋惜的是,我沒有趕上那個爵士黑膠唱片的年代,現在只能在京都的某間小酒吧裡過過癮,也算是一種慰藉!
往後連續三年我都造訪京都,而且一定會來這間酒吧找老闆、聽音樂聊天。雖然一年才來一次,但是老闆已經記得我,每次都會主動地播放這張鈴木勳的《Blue City》,這已經成為我們之間的一種特有連結與默契。
在第四年的時候,我和朋友再次造訪。然而當時由於某些原因,我很清楚知道,這是最後一次了。一樣是在下著雨的冬天,我們將要從酒吧離開時,請路人幫我們做了最後的合影留念。
雖然隔了幾年,我第五次造訪京都,也曾想過再回來這間酒吧看看,但心想有些人事物,就讓它永遠存在過去,或許比較美好,因此沒去。只希望老闆身體依舊健康,認識更多音樂老饕。這兩年遇上疫情爆發,希望一切安好。
這首〈Farewell〉,我想要還原爵士樂酒吧的感覺,模仿了Miles Davis的經典風格,再寫上專屬的旋律,讓小號在中間那一段做即興演奏。有點像是
〈Autumn Leaves〉 的調調,淡淡的,冷冷的,卻是外冷內熱,用來作為告別,剛好。
這四首樂曲,是京都與我產生的連結,進而萌生出來的作品。其實原本,我的京都作品清單更長,但想想有些太過浮濫,缺少了強烈的個人辨識性,只好留下這四首,並且細細琢磨。
從2013年到現在,歷經7年才放手一搏,讓它們見見世面。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您
贊助 我們,或是成為「
讚賞公民 」,並按下下面的「
Like 」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