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京都 是朝聖

2023/04/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仁和寺御室櫻
|去京都 是朝聖 |

昨日是自京都歸來後第14日,終於能寫了點非京都的東西;屈指一算,正是今年旅遊京阪13日後,回台後又加碼神遊 13日呢。下午收到掛號一件。

2023 三月底的京都之旅,行前從臉書社團幾個月的海量訊息中,只大概知道住四條河原町時可以去哪,住京都車站時又可去哪,住大阪時就到了再說。慶幸自己在那13日的遊程中,每一晚再怎麼累都至少上傳過幾張照片。回到高雄後整理遊蹤,仍享受著繚繞的餘味。

只有大方向,避免事先安排過多的細節或預約,這樣旅行才不會有壓力。去仁和寺賞御室櫻那天,也是走到車站後見少人排隊,這才成行。上車坐定,陸續上車的人也是多了起來。巴士上若全是日本人,應該不會有人聊天(吧)。一聽見站在我旁邊的三人聒噪地說著國語,在一輛安靜的日本巴士內真的是⋯⋯囧;然而,聽著聽著發覺了,他不是正在告訴我接下來怎麼搭乘嵐電去嵐山嗎!呵,這樣隨興的旅程也有點天時、地利、人和的趣味。

我看京都之旅是「朝聖」。看似追著櫻花跑,看似體驗日本茶道,看似品嚐京都旬味,看似尋覓、收購高級工藝器物;然而,這些看似觀光客的人,他們內心是有共同目標的,姑且名之為「美」吧。京都古稱洛陽,本來就是仿洛陽城縮小的格局而建。豐臣秀吉建好金碧輝煌的大阪城後,曾有來使讚嘆說「三國無雙」。這個「三國」當然不是魏蜀吳,大阪天守閣館方說是印度、中國與日本。由此可推論,這一條傳播文化生活之美的途徑是由西方而東漸的。可是,說很久很久以前的洛陽也曾經是如今的京都模樣,或是京都仿造的源頭,而這或許還能想像一二;但要說印度的都城嘛,真的很難看到關聯性。原因是,其他兩都的建物景物、飲食講究、生活意趣⋯⋯雖不能說蕩然無存,至少早早已與京都不同調了。

京都的旅行從未有「朝聖」的旗幟,一去再去的人也鮮少覺得自己在朝聖。然而,你在京都會做的事——賞櫻、賞花、喝茶、散步、參拜,甚至「自我收斂」——因為京都人服務你時的那一份對待,因為整體的人文與精神所交織而成的那種環境氛圍,會讓你不知不覺地在食衣住行之中也感受到、也表現出身心靈的全方位美感。而這種對美的直覺、追求、欣賞似乎就印刻在人的「精微體」上,儘管歷經輪迴無數,哪裡有這種美意、禪意的生活,你就會往那裡去。讀了些歷史人文、宗教經典,若生思古幽情,如今還有京都這樣的所在可以寄情,萬幸。

京都有眾多唐風寺院、神社古蹟,卻少有威嚴的沈重感,而是化為美感建築與植物造景。可以說,佛陀的教化已普遍又深入到生活裡的方方面面了。在京都時,我常駐足沈思,心中充滿無限折服。好想問:是什麼樣的人有如此遠見,能蓋出這般氣質的宮殿或居所,能營造出與大自然融合的庭園?又是怎樣的一群人能讓整座城的各建築、各角落如此乾淨又協調?是怎樣的胸襟?怎樣的靈魂?我的好同學都說「京都是家」,我是還沒到那樣的思鄉程度啦,但就是「無不歡喜」,京都幾乎樣樣於我都討喜。是討喜喔,並非討好;是一股隱形的吸力,輕鬆自然地賜予我更好更美的心靈教育。

至於昨日下午收到的掛號,那是出版社寄來的書稿。
接下來有幾日吧,我要親自校對我於 2022年 6月至2023年 2月中所完成的十萬個字。

直到今日才要真正與京都分離。分離時,心中會更有京都吧;有竊喜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會員
36內容數
如果你正為飲食所苦;如果你正為體質所苦;如果你正為疾病所苦;請試試這套瑜伽飲食療法。不管你是不是正在練瑜伽,這套來自古文明印度的飲食,均適用於任何人。 運用印度韋達養生飲食,你可以調整體質,免受不平衡之苦。認識自己的體型,你會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對付疾病,甚至可以預知自己容易得什麼疾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