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不會冷18】醫院裡的這一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這一年,守的好,讓我仍有心情寫下一些醫院裡簡短的紀錄。

待在負壓隔離病房、專責病房與病毒共處的同仁

年初,看到電視媒體新聞,收到疾管署消息,醫院內緊急召開好多會議,負壓隔離病房只有2床,如何收額外的疑似個案?於是規畫了專責病房,所有疑似個案經由專屬通道,送至專責病房。

醫院平時哪來專責病房?於是徵收了一個護理站,所有病人移出至其他病房,各病房都有自己的專業,像是胸腔內科和胸腔外科,兩邊的專業訓練不同,動一個病房,就有好幾個病房要跟著一起挪動。

另一個問題是,雖名為專責病房,但是空調是中央統一,送全院,這樣也會讓病毒四處飛,於是,工務、總務開始採購管線、發包、敲敲打打,每個病房重新打造成微負壓,以保護所有人。如果這個病房不夠用怎麼辦?往壞的推衍,逐層封閉。

誰來照顧這些病人?醫院最怕院內交叉感染,護理人員稍微好調控,固定一批在專責病房,萬一被感染,範圍可以掌控(雖然當病人量不平衡時,會遇到怎麼排班的問題)。

但醫師就很難掌握,因為病人可能因各式各樣疾病入院,伴隨「疑似」,例如可能是一般外科的病人,也可能是腎臟內科的,他們的主治醫師除了照顧他,還有其他病人,萬一被感染,可能會帶到其他病房,交叉擴散。

因此,醫師必須分組,連同他們的病人在別的病房也要分組,還要分區、分床,好多連貫的問題,在短短的幾天內密集討論、演練、模擬,不只醫護,其他職類、清潔同仁、傳送人員、配膳模式…,改變上一直遇到阻礙,總有解決不完的困惑。

更擔心的是,防護醫材哪裡來?平時,高等級的防護醫材不會囤積太多,一下子要照護疑似個案,才發現,現有的防護醫材不足以使用,同仁進隔離病房的,如果想進食、上廁所怎麼辦?醫材耗的太快又怕來不及補。

站在大門、車道管制出入口的同仁

回想今年初管制出入口的同仁,真是驚險。大家都是行政人員,醫療人員忙於線上,突然間醫院封閉一半以上的出入口,雖然開放的不多,但每天24小時必須都有人輪值,要量體溫、查身份、查旅遊史、要求戴口罩,協助處理民眾出入醫院的管理,算下來需要不少人力。

為何說驚險?因為政策緊急,大家來不及防範,上前線時,唯一的防護「僅有口罩一個」,配上酒精一瓶,出入的民眾有各種來源,那時好像是本土案例一直出現的時刻,沒有人知道會遇上什麼,在車道的同仁,還得把頭探進民眾的車子裡,車上的小孩還小,得伸長手臂和脖子才量的到體溫。幸好,都沒事。

明天氣溫要驟降,站在北門和車道的同仁,身上又得貼滿暖暖包了。

守在急診、機場、港口和病毒面對面的同仁

急診,最令人擔心的單位。每天處理意外事故、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昏迷…各種急重症病人,還要身兼發燒病人的處理,醫院在外圍設立篩檢站,發燒病人專屬流程,每當看著同事穿著整套的隔離衣走出去的背影,都覺得沉重。

還有醫院派出去堅守國門的同仁,每天與這麼多從國外回來的人接觸,採集檢體,身在醫院裡的我,無法想像那裡的狀況。

誰來為我們拭去環境中的病毒?清潔同仁,一桶又一桶的消毒劑、漂白水,讓人聞了都頭暈,每一個角落、物體的表面,靠同仁親手擦掉可能殘留的病毒。

有時候忍不住想,會不會後悔在醫院工作?我個人可能天性使然,從進了護理系以後,打從心底就覺得會一直待在醫院裡,不管換了什麼職位,也許,有跟我一樣的同仁。

在檢驗科、病理科手握病毒管的同仁

一開始,醫院並沒有儀器可以做核酸檢測,所有疑似個案的檢體,全部打包好,一天一次外送到大醫院做,等到隔天以後才能知道報告,為了早點掌握院內狀況,就購置了相關設備,這樣,我們可以很快知道狀況,也不用受限於只有疾管署要求的指定個案才能測。

但是,變成檢驗科的同仁,必須暴露在病毒的威脅中,雖然做好了層層保護,不免還是會害怕。

原本,檢測量不大,最近,開放民眾可以自費篩檢,再加上機場與港口的採檢,檢測量開始驟增,甚至,為了讓急著要報告的民眾可以早點拿到報告,還有當天就要出報告的壓力。

這些天,又再要求越南、泰國等移工,在檢疫期滿後必須篩檢,檢測量是急速爆增,機器的排程都滿滿滿,為了應付這些需求,又再擴增病毒實驗室,再買儀器,意思就是,同仁的工作量要一直累加,休不完的年假只好等明年看看有沒有機會放。

下一年,期盼一樣守的好。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還有許許多多人的努力來不及記載,感謝所有為防疫盡心力的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arming的沙龍
18會員
25內容數
「醫療」兩個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我想寫一個醫療主題,分享醫院內的所見所聞帶來的一則則小故事,希望「醫院不會冷」。
charm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12
什麼?他確診? 回家?還是不回家? 我在房裡,孩在房外。 婆婆泣,孩子哭,我落淚。 投降,孩子來,一起隔離。
2021/03/12
什麼?他確診? 回家?還是不回家? 我在房裡,孩在房外。 婆婆泣,孩子哭,我落淚。 投降,孩子來,一起隔離。
2021/01/14
就在醫生下針之後,病床突然開始搖晃了起來,原來是準備穿過骨頭,搖晃的力道,從小震盪一直放大,接著,整張床陷入劇烈晃動,以震度來形容,大概超越7級地震。 不只是搖晃,病床更是用力的撞擊牆壁,隨著醫生每出一次力,病床就撞牆壁一次,骨頭有多硬,看醫生用盡全身力氣要刺破它的樣子就知道。
Thumbnail
2021/01/14
就在醫生下針之後,病床突然開始搖晃了起來,原來是準備穿過骨頭,搖晃的力道,從小震盪一直放大,接著,整張床陷入劇烈晃動,以震度來形容,大概超越7級地震。 不只是搖晃,病床更是用力的撞擊牆壁,隨著醫生每出一次力,病床就撞牆壁一次,骨頭有多硬,看醫生用盡全身力氣要刺破它的樣子就知道。
Thumbnail
2020/12/28
我的護生服,想起來還是覺得好笑,怎麼那麼可愛,怎麼真的那麼像女僕裝。 畢業後,我到底在什麼時候把它丟掉了?怎麼一點也想不起來。 不過,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那彎曲布面的質感,藍白條紋,那白色純潔的圍裙,厚實柔軟又堅挺無比,穿上它就像穿上青春,一位新的護理師誕生。
Thumbnail
2020/12/28
我的護生服,想起來還是覺得好笑,怎麼那麼可愛,怎麼真的那麼像女僕裝。 畢業後,我到底在什麼時候把它丟掉了?怎麼一點也想不起來。 不過,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那彎曲布面的質感,藍白條紋,那白色純潔的圍裙,厚實柔軟又堅挺無比,穿上它就像穿上青春,一位新的護理師誕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多年前陪家人做心導管, 手術前一天躺著看病房的天花板, 輕鋼架排列出乾淨整齊的方格, 還有懸吊設備俐落的軌道, 柔和的燈光、漫不著邊的對話, 讓人幾乎忘記這裡曾有的急救混亂場面。
Thumbnail
多年前陪家人做心導管, 手術前一天躺著看病房的天花板, 輕鋼架排列出乾淨整齊的方格, 還有懸吊設備俐落的軌道, 柔和的燈光、漫不著邊的對話, 讓人幾乎忘記這裡曾有的急救混亂場面。
Thumbnail
疫情稍緩,開始抱怨起莫名的簡訊實聯制,這政策不僅無端侵害個人隱私,並且浪費公帑。然而諸多防疫政策在醫師眼中,雖然不滿意,但也不得不說整體疫情控制,就結果而言是不錯的,至少大家的生活都只受到了還堪忍受的影響。 會知道這本書剛好也是聽了podcast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介紹,醫療人員在面對許多關鍵時刻的無
Thumbnail
疫情稍緩,開始抱怨起莫名的簡訊實聯制,這政策不僅無端侵害個人隱私,並且浪費公帑。然而諸多防疫政策在醫師眼中,雖然不滿意,但也不得不說整體疫情控制,就結果而言是不錯的,至少大家的生活都只受到了還堪忍受的影響。 會知道這本書剛好也是聽了podcast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介紹,醫療人員在面對許多關鍵時刻的無
Thumbnail
2021-07-12               舒服度過週末假日後,今天重回醫院上班,走在和往常一樣的道路,從宿舍前往醫院,路過必經的便利商店買瓶飲料,只為了預防因為忙碌而空腹的肚子能有些安慰,進入加護中心更衣室,換完衣服後走向單位,看了眼白板上分配到的病人,內心想了想「要接術後病人,今天有得忙了
Thumbnail
2021-07-12               舒服度過週末假日後,今天重回醫院上班,走在和往常一樣的道路,從宿舍前往醫院,路過必經的便利商店買瓶飲料,只為了預防因為忙碌而空腹的肚子能有些安慰,進入加護中心更衣室,換完衣服後走向單位,看了眼白板上分配到的病人,內心想了想「要接術後病人,今天有得忙了
Thumbnail
疫情下的感謝~謝謝最辛苦的您們 疫情蔓延的每一天,看著新聞報導,看見最前線的醫護人員,這麼辛苦,無法休息,身心所負荷的壓力與辛勞,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與想像!在此向醫護人員致上最高敬意!
Thumbnail
疫情下的感謝~謝謝最辛苦的您們 疫情蔓延的每一天,看著新聞報導,看見最前線的醫護人員,這麼辛苦,無法休息,身心所負荷的壓力與辛勞,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與想像!在此向醫護人員致上最高敬意!
Thumbnail
疫情嚴峻的日子裡,每天都要到醫院做放射治療,進入醫院之前都要經過認證以及證明來醫院做什麼,才可以進入,有一次我看到協助認證的人員隔離面罩下的臉龐滿是汗水,明明是在醫院大廳有冷氣的地方,卻必須穿戴嚴格,一個一個認真確認過資料,真的是辛苦他們了。 走到放射科的路上都會跟醫護人員擦身而過,有的醫護人員拿著
Thumbnail
疫情嚴峻的日子裡,每天都要到醫院做放射治療,進入醫院之前都要經過認證以及證明來醫院做什麼,才可以進入,有一次我看到協助認證的人員隔離面罩下的臉龐滿是汗水,明明是在醫院大廳有冷氣的地方,卻必須穿戴嚴格,一個一個認真確認過資料,真的是辛苦他們了。 走到放射科的路上都會跟醫護人員擦身而過,有的醫護人員拿著
Thumbnail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Thumbnail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Thumbnail
當有了COVID19 病毒🦠院內群聚,就會引起了醫院封院或清院,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去年5月,發表了有關封院,清院的預測和建言。 意大利🇮🇹科學研究,其國際論文在2020年11月,發表在"災難醫學暨公衞備戰"(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
Thumbnail
當有了COVID19 病毒🦠院內群聚,就會引起了醫院封院或清院,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去年5月,發表了有關封院,清院的預測和建言。 意大利🇮🇹科學研究,其國際論文在2020年11月,發表在"災難醫學暨公衞備戰"(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
Thumbnail
我們發現有一種「緊張型」的病人,只是剛開始發燒,或出現輕微咳嗽等症狀,就衝來急診就醫。確認過X光沒事後,我們就會趕緊開藥讓病患回家,並衛教他輕症其實不需要直接來醫院急診,如果反而被其他人傳染更嚴重的疾病。那民眾一定有疑問,在目前的疫情下,如果我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到底是要去診所還是醫院?
Thumbnail
我們發現有一種「緊張型」的病人,只是剛開始發燒,或出現輕微咳嗽等症狀,就衝來急診就醫。確認過X光沒事後,我們就會趕緊開藥讓病患回家,並衛教他輕症其實不需要直接來醫院急診,如果反而被其他人傳染更嚴重的疾病。那民眾一定有疑問,在目前的疫情下,如果我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到底是要去診所還是醫院?
Thumbnail
這篇是私人心情記事,因為太害怕立flag所以過了好幾天才敢寫出來。
Thumbnail
這篇是私人心情記事,因為太害怕立flag所以過了好幾天才敢寫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