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耳朵借我:專訪「農村武裝青年」阿達、俐君+空中現場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耳朵借我 20180403 深度專訪農村武裝青年 + 空中現場.mp3
drive.google.coma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週六、週日 08:00–10:00(CST)重播。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2017年底,民謠搖滾團體「農村武裝青年」發行了新專輯《根》。我猜認識他們、聽過專輯的人恐怕還不夠多,於是有了這期節目。
上次在播音室錄訪「農村武裝青年」好像也沒多久,誰知道,一晃眼九年過去了。這九年,只有主唱兼主創阿達(江育達)是始終固定的成員,樂團組成歷經多次變動,現在是六人編制,好幾位團員都能玩不只一種樂器,於是「農武」成為融合民樂和民謠搖滾的不插電樂團,樂器包括木吉他、月琴、大提琴、口風琴、小提琴、二胡、柳琴、中阮、中國笛、嗩吶、鑼鼓、手鼓……光看這樂器編制,就知道他們的音樂歷經曲折的演化,肯定下過死工夫,也有過可觀的磨合。
那個先不提,且說阿達。九年過去,那個社運場合幾乎無役不與,以吉他為槍炮、歌詩為彈藥的憤青阿達,也是「前中年」的歲數了。這些年他為一樁樁運動奔走,還開過公平交易咖啡店,出了四張專輯、一張EP、一本書、一部紀錄片,他很拼,也很累。
社運江湖走多了,當然會有挫折,會有運動傷害。再怎麼暴衝的憤青,終究還是得面對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漸漸地,挫折和茫然取代了義憤,他不再對自己那麼有把握,甚至,根據本期節目親密夥伴俐君的爆料,她也一度受不了阿達,兩人分手過一段時間。
有一天阿達自問:要是我不再憤怒,還寫得出歌嗎?這個大哉問,漸漸引導他來到不同的地方。
阿達回憶他飽受困惑挫折的那段日子,先是客家歌手前輩陳永淘邀他去北埔鄉下住了一段時間,讓他把暴衝的狀態緩下來。和阿淘哥共處,阿達初次體驗了完全不同的,舒緩自在的生命節奏。他懂得知足,懂得感激,性格變得更柔軟,許多糾結,也就鬆開了。啊,當然,俐君見到他的改變,願意和他重修舊好,兩人就這樣結伴到現在,仍是親密戰友。
後來,阿達去台南拜訪「黑哥」謝銘祐,看到黑哥在故鄉創作、走唱、與鄉親交陪,很是羨慕。終於在2015年,阿達決定告別住了十五年的台中,回到彰化田中老家,住在一個走路十五分鐘就能來到「母親河」濁水溪畔的地方。
阿達回故鄉落腳,卻仍維持固定練團的紀律。儘管多年街頭野戰演出的歷練,讓他能夠習慣簡陋的環境,但六人編制、東西合璧的組合,仍必須花工夫磨出細膩準確的音場和樂風。有兩組前輩音樂人對「農村武裝青年」啟發極大:在「野戰精神」上,他感謝「黑手那卡西」的啟發。在「窮而後工」的音樂手藝上,他追尋「交工樂隊」的腳步。「農武」就這樣發展出一種溫暖、生動、內力飽滿的聲音。
阿達知道,這些新寫的歌,得用更專業的方式錄製,才對得起這個團。他找來偶像「交工樂隊」的前貝斯手兼錄音師陳冠宇負責混音,訂了台北「玉成戲院」錄音室四天的檔期,由Andy Baker擔任錄音師,大家練團練得滾瓜爛熟,下定決心做一件台灣樂壇不大有人敢做的事:樂手和主唱全部同步錄音。
畢竟只有四天時間,每首歌最多只有五六個take的機會。或許因為壓力太大,錄音前夕團員紛紛病倒。不過大家硬撐著,激發出前所未有的鬥志,仍然如期錄完整張。當阿達收到冠宇混音完成的檔案,他知道這是他自己、也是「農武」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品。
於是這張專輯,封面不再是前幾張的社運議題,而是六位團員的畫像。他們說:「希望你能聽聽這六個人細細打磨出來的樂曲,要表達的理念,早已刻畫在每一首歌曲中」。
錄音這天,阿達帶著月琴和吉他,俐君把大提琴抱到了電台,這是我做廣播空中現場十幾年來,第一次錄到大提琴,真真好聽極了。阿達的歌聲經過這些年,益發滄桑渾厚,也算是「熟成」了吧。衷心祝福「農武」,願他們的歌奔流不歇,一如我們對母親河濁水溪的祝願。
播出曲目:
揣呀揣
生活
濁水溪溪水流
遊花園
無量
陳達:思想起(1978)
農村武裝青年 Live @Alian963::
阿達:月琴、木吉他、主唱
俐君:大提琴
思想起
Tsit个老歲仔
青春青春
白翎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