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博物館如何製作標本?讓噬肉甲蟲告訴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人問小編說,歐美博物館閉館了,是不是就代表館員沒事了,只要每天上上社群網站或開直播跟大家聊天就好
修但幾勒!!!
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就代表你把博物館的工作想得太簡單了!
本篇要帶大家來看一個有點不舒服,但非常專業和特殊的博物館工作,那就是「製作動物骨骼標本」,特別是過程中使用了「白腹皮蠹」,又稱噬肉甲蟲的一種昆蟲。
圖片截自 Atlas Obscura@YouTube
小編認識的外國朋友就有提過他們家的博物館很喜歡用這種環保的方式來處理動物標本,雖然大部分的人可能覺得要跟昆蟲一起工作,實在是有點難受兼可怖XD
➤能夠幫忙處理動物標本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
閉館期間,許多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沒有閒著,因為他們通常都有滿滿的製作標本工作要進行,尤其是動物骨骼標本。
各種動物標本的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不過一般來說,製作動物骨骼標本時,動物的屍體需要先請動物學家或是動物標本剝製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解剖,剝除毛皮和內臟器官的部分後,再去除大塊的肉和結締組織。但是碰到小型動物(例如:哺乳類、鳥、魚等)或是骨架較複雜(例如:蛇)時,由於牠們的骨骼很小、複雜和脆弱,因此,如果要單靠使用手術刀清除所有的肉屑,那將會是非常困難、也很費時費力的工作。
這時候,就會出動大量的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來幫忙擔任清潔人員。這種小蟲只吃死亡動物的肉(不會吃人請大家放心),能夠保留動物骨骼的完整性,且能完美解決工作人員無法一一仔細清潔骨骼上的肉屑問題,被視為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好幫手。
正在工作中的噬肉甲蟲,圖片來源:Wikipedia
➤博物館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這種方法?
使用甲蟲其實是個古老的方法,大約自1920年代開始,不少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一直使用這種甲蟲來協助清潔動物標本,例如: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密西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
通常會將已去除大塊肉、結締組織和內臟的動物骨骼放在裝有大量噬肉甲蟲的金屬盒或是堅固的容器內,墊上濕紙巾(蟲還是需要水),並維持通風和恆溫,甲蟲們就會開始工作。
有的博物館平均兩三天看一次,也有的是一週看一次確認狀況,當所有的肉都差不多被甲蟲吃完時,就可以將骨骼取出。為了防止有遺漏的小隻甲蟲在骨骼上面,造成牠們脫逃成為博物館其他藏品的災難,拿出來的動物骨骼也需要再進行薰蒸法,或是其他的殺蟲方式,來確保不會為博物館帶來另類蟲害,才會再接續後面的專業步驟,以完成標本的製作。
➤一定要用甲蟲嗎?很噁心捏~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甲蟲,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當然有其他的方法,像是:浸製標本—泡在水中透過細菌數個月後讓肉剝落,但是濕度和細菌決定骨頭的品質,而且動物牙齒可能會脫落、部分骨頭也可能會裂開,有得標本還會發臭,因此也需要視博物館的需求決定是否使用這個方式;此外,也能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藥劑,像是:過氧化氫、四氯化碳等,不過,由於化學藥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也有可能會傷害到標本的骨骼,此外對於處理人員的健康來說也有疑慮。
所以,不會吃人、平均每週可吃下4公斤生肉、繁殖速度快,又不會破壞到動物骨骼,還可以大概幾天巡視一次就好的甲蟲便成為了博物館環保又方便的首選。
製作動物標本和使用噬肉甲蟲(白腹皮蠹)是項極富專業的工作,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但因為篇幅關係僅在這裡簡單的介紹。
重點是在閉館期間,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仍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專業工作需要繼續進行,這些都是博物館幕後不為人知,卻又十分重要的一環。希望本篇不會讓大家下次看到動物骨骼標本時,有密集恐懼症的心理陰影,也希望這篇的介紹可以讓大家對博物館的不同面向有新的認識😄
參考資料:
《Chicago Suntimes》https://reurl.cc/L35pGL
《Carnegie Museums of Pittsburgh》https://reurl.cc/b53kp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https://reurl.cc/O15pWy
《Mental Floss》https://reurl.cc/R4LjM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要來跟大家分享一種博物館的特殊藏品——「眼睛微型畫」(Eye Miniatures)。「眼睛微型畫」是一種小型的畫作,特別的是,這類微型畫作專門用於描繪戀人或是被愛者(如小孩)的眼睛,大多以一隻眼睛為主,少數則是一雙眼睛。
2020年第二季LEGO Ideas在上個月公佈了審查結果,這一波的熱門選手包含了世界名作梵谷的《星夜》和好萊塢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等,最終脫穎而出的是——梵谷的《星夜》。
本篇要來跟大家介紹一個博物館的特殊藏品——「文藝復興時期的樂譜餐刀」(Notation Knife)。 樂譜餐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這類餐刀最特別的是刀片兩面都刻有樂譜,而且為不同的樂曲。
鑒於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時需求大量軍隊人力,因此,也製作了許多海報作為宣傳與召募工具。
位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為全球收藏最多文藝復興時期重要藝術作品的館舍之一。本週一(8日),烏菲茲美術館宣布,他們將典藏英國街頭藝術家Endless所捐贈的當代藝術作品。
本篇分享關於納粹的人體解剖圖冊的新聞,其衍生的一連串醫學倫理和道德爭議問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不斷被討論,醫學界仍然沒有定論。
本篇要來跟大家分享一種博物館的特殊藏品——「眼睛微型畫」(Eye Miniatures)。「眼睛微型畫」是一種小型的畫作,特別的是,這類微型畫作專門用於描繪戀人或是被愛者(如小孩)的眼睛,大多以一隻眼睛為主,少數則是一雙眼睛。
2020年第二季LEGO Ideas在上個月公佈了審查結果,這一波的熱門選手包含了世界名作梵谷的《星夜》和好萊塢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等,最終脫穎而出的是——梵谷的《星夜》。
本篇要來跟大家介紹一個博物館的特殊藏品——「文藝復興時期的樂譜餐刀」(Notation Knife)。 樂譜餐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這類餐刀最特別的是刀片兩面都刻有樂譜,而且為不同的樂曲。
鑒於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時需求大量軍隊人力,因此,也製作了許多海報作為宣傳與召募工具。
位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為全球收藏最多文藝復興時期重要藝術作品的館舍之一。本週一(8日),烏菲茲美術館宣布,他們將典藏英國街頭藝術家Endless所捐贈的當代藝術作品。
本篇分享關於納粹的人體解剖圖冊的新聞,其衍生的一連串醫學倫理和道德爭議問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不斷被討論,醫學界仍然沒有定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查博物館資料的時候,總是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像是,有個古人的名字叫做 Ahaha(看起來好像啊哈哈🤣) 雖然她的名字在現在的我們看來感覺很歡樂 但其實記錄她名字的楔形文字泥板內容有點悲劇 這位Ahaha是大約西元前1800年的亞述人 目前已知最早的女性商人之一 只是她的投資生涯
Thumbnail
博物館吧podacst EP6《那些博物館不想說的黑歷史》:這一集要來跟大家分享一艘號稱瑞典海軍最強的戰艦,是如何從國家災難等級,變成如今的國家驕傲...
Thumbnail
吳明益老師的小說《單車失竊記》故事中提到的蝶畫,在南投木生昆蟲博物館看得到!用蝴蝶翅膀所拼成的畫,可以說是一種拼貼藝術,然而,在實際看過蝶畫之後,我認為這樣的表現更貼近後印象主義藝術家秀拉「點描法」的概念,蝴蝶翅膀上的色彩經過工藝師的剪、黏、拼、湊,在觀者的腦中「融合」,增添色彩和對比色的豐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參觀新北市坪林茶產業文化館的心得與建議,包括策展方式的問題以及更具有深度的展覽建議。建議包括:茶業博物館可以訪談當地茶農,策劃更深入的展覽,並增設中英文說明、語音導覽等,讓參觀者更加沈浸於展覽內容中,讓參觀者能夠更深刻體驗臺灣茶產業活力與挑戰。
Thumbnail
  想到博物館,你會想到什麼? 有可能是那顆有名的白菜(翠玉白菜)、一塊肉(肉形石)、一幅畫? 這都是典藏和展示的部分。 你是否曾注意到博物館裡的「人」?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內有乾屍,不習慣者慎入) 很難說真的了解這個地方。或了解自己的感覺。 畢竟這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放了太多東西,讓一件件物品成排呈現給妳看, 可以快速掠過,可以大步走過,可以駐足停留,但永遠不夠。 像這裡的每個物件,若我們親眼在墓園裡看著他下葬,看著他生病將死的時候,看著他出生的時候,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從小我常在路上撿一些被路殺的鳥、被壓扁的鼠餅、或是冷死掉下來的蝙蝠,不管是內臟外露還是滿是鮮血,我都會把他們包起來埋進土裡。 直到後來我養了魚,因為我不懂魚,當初從水族館帶回家的時候老闆說可以養一起,某天回家發現有一隻只剩半隻,我嚇傻的把他撈起來,但我突然猶
Thumbnail
這兩三年來,不斷有博物館展品及藝術品遭到抗議者襲擊的情形,博物館可以怎麼做?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查博物館資料的時候,總是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像是,有個古人的名字叫做 Ahaha(看起來好像啊哈哈🤣) 雖然她的名字在現在的我們看來感覺很歡樂 但其實記錄她名字的楔形文字泥板內容有點悲劇 這位Ahaha是大約西元前1800年的亞述人 目前已知最早的女性商人之一 只是她的投資生涯
Thumbnail
博物館吧podacst EP6《那些博物館不想說的黑歷史》:這一集要來跟大家分享一艘號稱瑞典海軍最強的戰艦,是如何從國家災難等級,變成如今的國家驕傲...
Thumbnail
吳明益老師的小說《單車失竊記》故事中提到的蝶畫,在南投木生昆蟲博物館看得到!用蝴蝶翅膀所拼成的畫,可以說是一種拼貼藝術,然而,在實際看過蝶畫之後,我認為這樣的表現更貼近後印象主義藝術家秀拉「點描法」的概念,蝴蝶翅膀上的色彩經過工藝師的剪、黏、拼、湊,在觀者的腦中「融合」,增添色彩和對比色的豐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參觀新北市坪林茶產業文化館的心得與建議,包括策展方式的問題以及更具有深度的展覽建議。建議包括:茶業博物館可以訪談當地茶農,策劃更深入的展覽,並增設中英文說明、語音導覽等,讓參觀者更加沈浸於展覽內容中,讓參觀者能夠更深刻體驗臺灣茶產業活力與挑戰。
Thumbnail
  想到博物館,你會想到什麼? 有可能是那顆有名的白菜(翠玉白菜)、一塊肉(肉形石)、一幅畫? 這都是典藏和展示的部分。 你是否曾注意到博物館裡的「人」?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內有乾屍,不習慣者慎入) 很難說真的了解這個地方。或了解自己的感覺。 畢竟這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放了太多東西,讓一件件物品成排呈現給妳看, 可以快速掠過,可以大步走過,可以駐足停留,但永遠不夠。 像這裡的每個物件,若我們親眼在墓園裡看著他下葬,看著他生病將死的時候,看著他出生的時候,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從小我常在路上撿一些被路殺的鳥、被壓扁的鼠餅、或是冷死掉下來的蝙蝠,不管是內臟外露還是滿是鮮血,我都會把他們包起來埋進土裡。 直到後來我養了魚,因為我不懂魚,當初從水族館帶回家的時候老闆說可以養一起,某天回家發現有一隻只剩半隻,我嚇傻的把他撈起來,但我突然猶
Thumbnail
這兩三年來,不斷有博物館展品及藝術品遭到抗議者襲擊的情形,博物館可以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