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南聲讀後|《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Abhijit V Banerjee、Esthe

2021/02/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學時的指定閱讀,畢業後再看一次依然收穫滿滿。
  如果我們願意用耐心把問題看待地更清楚一點,理解大問題實際發生於生活層面轉變而成的各種大大小小挑戰,「貧窮」就不再只是蟄伏於人類歷史上最難以面對的敵人。
  在正式探討貧窮一題前,作者Abhijit與Esther以「再想想」作為序言,請求讀者在思考如何改善貧窮之前,應該理解,正因為貧窮衍生的問題發生在錯綜復雜的現實面,絕不是輕易以宏觀,數據的顯示,就能推論出總結的態度處理。這亦說明著,每個試圖面對貧窮的人,力量勢必過於渺小,既然如此,總會悲觀地被推導出「無力改變現狀」之結論。令人感到氣餒的態度無疑為議題雪上加霜,事實上,這也成為本書誕生的理由。
  再想想,窮人之所以成為窮人,除了以不公的命運怨懟以外,是否能更理性地分析體制在對待窮人與對待富人的利基點,本身就有致命性地不同;是否能以窮人的處境,用同質性思維去評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與心理狀態的推論,導引出陷入貧窮陷阱情有可原;是否能設想,假使你我成為窮人的那天,是否會重演窮人無法避免的生活路徑?
  書中提及的「時間不一致」概念是我認為重要且全新的觀點:也就是說,掌握資源稀少的人無法設想輕易對未來抱持任何期望,當下面臨的誘惑與必須抉擇的選項過多,這將導致窮人終將被慾望與眼前的事物支配行徑。這並非苛責,而是更公允,設身處地的角度預想加上實際採訪後之推論。
  決定是否這麼做所承擔的成本大小是窮人在日常由小至大頻繁上演的天人交戰,要求高度自制力的高強度生活型態本身就有違人道。我們幸運地在任何狀態下,掌握夠充分,由專業已經篩選過,正確且輕易理解的資訊,這讓我們免於一次又一次因為「不理解」而始終使自身「更陷於窮困的陷阱之中」。
  研究貧窮的心情總是令人氣餒的,這些真實上演的情節化為有架構,可被公開討論的內容傳遞於遙遠的國度,說到底,在讀到最後一個字後,到底能讓誰免於窮困?始終是個悲觀地大哉問。然而,《窮人的經濟學》吸引我的地方正是在於他能樂觀地看待這個問題,用更為實務的心態面對,換句話說,作者們鼓勵將貧窮視為大魔王的人們應該從實際發生的問題開始著手,或許它無法直觀地從根本上撼動貧窮體質,甚至不能百分百肯定這將能做出任何改變,然而我想,「匯聚」的強大正是實現於此。小從對環境污然的改善,進而舒緩惡質的衛生條件,給予孩童更為安全的生長空間,除了減輕家庭不必要的支出負擔外,更能讓孩童心無旁騖地學習,亦或者沒有延伸的侷限,以勞動換取更多收入。
  是啊,過度理想的藍圖誰不會繪製?但不能置否地期望,給艱困地當下多點改善的可能,未來局勢未必會比現在還要糟糕,這不是正是「討論」的真諦所在?
  《窮人的經濟學》提供讀者許多思想火花,是一本再讀之後,依然獲益良多的上乘之作。
76會員
148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