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通俗歌曲》雜誌採訪

2011/03/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中國《通俗歌曲》記者汝水來信採訪,以下是我的覆信。


1.您的新書《昨日書》出版了,這是您在大陸出版的第二本書。和第一本書相比,《昨日書》有甚麼不同?


答:新書收錄的文字,或許與我個人的生活與回憶更貼近些,也不都和音樂直接相關,或許氣質上更接近所謂的「隨筆」吧。


2.內地讀者閱讀了《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後,發現談論搖滾樂不必激情四射,娓娓道來遠比內地過去風行的“酷評”更加從容、隨和,你為何選擇用這樣的方式評說搖滾樂?


答:好像也沒有什麼「選擇」,寫出來就是這個模樣了。大概文筆也反映了我溫吞的個性。倒是希望接下來能寫些比較「兇」的文字,雖然我心目中的「兇」,在別人眼中大抵仍是溫吞。



3.我一直非常好奇,您在《昨日書》中極少有唱片評論,多數是隨筆文章,這出於一種甚麼想法或者動機?


答:我也寫過一些唱片評論,但並沒有收到這兩本散文輯裡。


4.我閱讀了您的《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發覺您更在乎的是寫作本身,而不僅僅是音樂評論,你對音樂文字的寫作有甚麼樣的看法?


答:寫了這麼些年,仍然覺得沒有所謂「音樂文字」的寫作問題,只有「寫作」的問題。文無定法,能引人入勝、感動人的,就是好文章。


5.您在《昨日書》中不僅寫音樂,還寫了自己用過的尺子、影印機,甚至還寫了自己的頭髮,寫作的初衷不只是為了記錄過去的生活吧?是否還有其他的想法呢?


答: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初衷」。這本書的文章幾乎都是為邀稿而寫,每篇文章當初都是一樁「任務」。


書中第一人稱的隨筆文章,篇幅短的那些,是當時在《中國時報》的專欄,那時我規定自己不寫音樂,試試不同的題目。那是我的「短稿練習」,短稿遠比長稿難寫,八百字尤其難,比三百字、六百字都難。其他有幾篇寫個人回憶的,都是來自不同單位的邀稿,我近年比較不怯於寫這樣的憶往文章,可能模糊覺得:個人瑣細的經驗若寫得周到,或也能為陌生人帶來閱讀的樂趣。


6.您在大學時代便開始編雜誌、寫文章,幾乎經歷了台灣民歌運動全部過程,您認為,台灣民歌運動對台灣後來的音樂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答:民歌運動起自七十年代,我勉強算「經歷」過,但當時只是小朋友,真正有意識地聽,是很多年以後的事了。


關於民歌運動的影響,可以寫不只一本論文。舉其大要,包括但不限於:


一、年輕人寫歌唱歌給年輕人聽,促成了台灣流行音樂幕前幕後的「世代交替」。

二、開發出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消費群,擴大了台灣流行音樂的市場規模。

三、量變帶來質變,提昇了唱片製作、生產、營銷各方面的技術水平。

四、打破了流行歌曲創作題材與表現手法的限制,什麼主題都能入歌,什麼曲風都可以試驗。

五、標舉「原創精神」,詞曲作者、編曲家、製作人同時擁有文化使命感與市場影響力。


這些都鋪墊了八、九十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大爆炸」。建議有興趣的朋友找找張釗維的《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和公路的《遙遠的鄉愁》兩部書來讀,當會有更全面深入的體會。


7.作為見證人之一,您幾乎目睹了台灣搖滾的變遷,最大的感受是甚麼?


答:好音樂不管哪個時代始終都在,而且永遠聽不完。但也不需要把搖滾看得太嚴重,什麼東西一變成標籤,就不對味了。



8.內地70後在八十年代成長之時,被一部《潮,來自台灣的歌》打開了音樂世界的大門。您在聽音樂的歷程中,有沒有比較特別一點的事件?


答:很多,一些自己珍惜的記憶都寫到書裡了。而且所謂「啟蒙時刻」不會只有一個,十六歲初聽Beatles、十七歲迷上藍調、十八歲瘋聽Bob Dylan和羅大佑、十九歲相遇台灣「地下音樂」……,那些歌,直到現在仍能瞬間召回記憶中一整個時代的聲光氣味。


9.對於大陸70後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台灣流行樂的黃金時代,您認為台灣流行樂的最好時期是甚麼時候?為甚麼?


答:所謂最好,要看從哪個方向說。就經濟規模論之,肯定是唱片銷售達到顛峰的九十年代。但換個角度看,拜科技與網絡之賜,現在錄製、發表作品的門檻降低了許多,中小型演出的環境也遠比當年熱鬧而且細緻,對獨立音樂人來說,此刻或許正是最好的時代呢。


11.內地搖滾樂手左小祖咒曾說,中國人一旦過了四十歲便很少聽音樂,尤其是搖滾樂。您即將跨過四十歲的門檻,聆聽搖滾樂的心態有甚麼變化?


答:我這年紀,已經遠遠超過多數搖滾人做出偉大唱片的平均年齡,所以愈來愈常感嘆「他們做出這個的時候可真年輕啊」。


13.在唱片工業發達的台灣,樂評對於音樂生態有甚麼影響?有沒有一些互動?樂評人與樂手、唱片公司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答:依我所見,在台灣幾乎沒有流行音樂的「樂評」與「樂評人」,遑論影響與互動。而且,現在台灣唱片工業早就不發達了。


網上有些年輕朋友一腔熱血寫樂評,透過facebook和博客發光發熱,確實能左右一小群樂迷,但對音樂工業的從業者而言,我個人還沒看出什麼有意義的影響力。


14.在四十歲即將到來之際,將多年舊文結集出版《昨日書》,似乎是對過去的告別,您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期待?


答:勤快一點,少找藉口。盡量實話實說,尤其對自己。把握光陰,珍惜對自己好的人。


15.從八十年代起,台灣流行樂對內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改變了不少人的人生軌跡。反過來說,內地流行樂、搖滾對台灣有甚麼影響,比如崔健、唐朝或者新晉的搖滾樂隊、歌手?

答:容我實話實說:大概只有崔健在八十年代末起過一點影響,其他都沒有太大影響。大陸的流行樂,在台灣只能算小眾的興趣。大陸搖滾,更是小眾中的小眾。


16.您投身於音樂廣播,並將廣播作為一生的志業,這是出自母親的影響?還是有特別的機緣?


答:父母都做廣播,我對這個媒體當然不陌生。我這輩子沒做過所謂「生涯規劃」,一路摸著石頭過河,遇到以為合適的機會就試試看,有的事情做得還行,有的則一敗塗地。廣播是我做得還行,而且衷心喜歡的事情之一。


17.豆瓣網介紹《昨日書》時說,您的廣播被兩岸樂迷珍藏,甚至出現“靴子腿”(bootleg)私賣光盤。可見樂迷對您主持的“音樂五四三”節目的喜愛,每次製作節目前,您如何選擇專題?推介好音樂、好唱片的標準是甚麼呢?


答:若訪問音樂人,我的訪談對象多是有創作能力的音樂人,我首先起碼得不討厭他們的作品,因為不願意在節目裡說些自己都不相信的場面話。有時自己訂個專題放歌,也沒太多設計,憑直覺就是了。廣播要是做得機關算盡,聽眾也會很緊張。


好音樂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就是我自己喜歡。你不同意,我也不勉強。但當然,既做了DJ,我有信心自己的口味還不至於冒犯太多人。


18.您主要通過哪些途徑瞭解大陸搖滾?在您主持的音樂五四三的節目會經常推介大陸搖滾嗎?


答:我是這幾年才比較專心地聽對岸的搖滾,現在網絡太方便了,什麼都聽得到,網上也有許多朋友時常向我推薦作品,精采的樂評文章也很多。


除了自己的節目,我每週三也固定在小說家張大春的節目擔任嘉賓,介紹過不少大陸的音樂作品。我想我很可能是首先在台灣電台介紹李志、周雲蓬、Carsick Cars和萬能青年旅店的廣播人。


19.作為職業DJ,您現在每天聽音樂大約有多長?由於職業的原因,您可能會聽到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音樂,您如何從中找到新的興奮點,讓自己保持對音樂的激情和好奇心?


答:沒有統計過多長時間哩,有空有心情就連聽幾張,忙起來也就不聽了。


我聽音樂好像也沒有什麼「職業感」,聽到不喜歡的,不聽就是了,何必找「興奮點」?換一張再找嘛。聽到好東西,自然就有激情了。有過激情,就會期待下次的激情,於是自然保持好奇。


22.從您的一些文章中,我發現除了音樂之外,對您影響較大還有閱讀,您能說說您的閱讀生活嗎?譬如喜歡的詩歌、隨筆,或者作家?


答:「閱讀生活」這個詞太高級了,就是有空看看書,沒什麼系統,也沒有做學問的打算。以下是我最喜歡的近現代作家,但只是現在想到的,明天名單或許又不一樣了:詩人,我最喜歡商禽、洛夫、瘂弦、夏宇、北島。中文散文和小說家,我最喜歡沈從文、汪曾祺、阿城、西西。國外小說家,我最喜歡馬奎斯、巴爾加斯略薩、波赫士、卡爾維諾、夏目漱石。



23.近期,您在寫作或者音樂方面有甚麼一些的新打算?對未來的新書有何設想?


答:寫文章得更有紀律一點。要是有機會參與和流行音樂環境相關的事務,必須團體作戰的話,也不妨試試看。至於新書嘛,希望下一本不要再隔這麼久才出,內容還沒想清楚,但氣質應該會和前兩本不大一樣。



2.1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