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樂迷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聽音樂這件事,我的啟蒙其實很晚。當然,母親是資深電台主持人,又辦過很多演唱會,音樂於我,並不陌生。然而那只是成長記憶的背景,我從不曾主動踏進那個世界。兒時風風火火的台灣「民歌運動」,以及那許多場母親帶著我去參加過的演唱會(很多都是在後台、側台伸著頭看完的),熱鬧興奮之情當然也有,但始終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小學到國中時代,我最喜歡的還是日本動畫主題曲。看漫畫、租動畫錄影帶,是我代台灣孩子非常重要的娛樂。那時錄影帶店可以找到很多日本動畫,字幕翻譯經常亂七八糟,但我們都看得懂──和許多同代人一樣,我是因為那幾年卯起來看日本動畫而學會了五十音的(不過直到現在,程度也還停留在五十音...)。

當年最迷戀的作品有哪些呢?松本零士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銀河鐵道999》、《千年女王》、鳥山明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北条司的《貓眼》、高橋留美子的《福星小子》,動畫版都很精采。八十年代初經濟爆炸成長的日本,動畫產業如日中天,主題曲和插曲編寫錄唱品質極高,屢屢攻佔流行榜。有幾首經典作品,現在聽到我還能馬上跟著唱:《再見銀河鐵道999:安得羅美達終點站》映畫版(1981)越洋禮聘1978年全美冠軍曲"Torn Between Two Lovers"原唱人Mary MacGregor創作、演唱主題曲"Sayonara",溫柔、細膩,哀而不傷,應該是我這輩子第一首真正愛上的英文歌。為了擁有杏里為《貓眼》電視版動畫演唱的主題曲"Cat's Eye",我一邊放錄影帶,一邊把手提錄音機對準家裡那部十五吋電視機的喇叭,捕捉到的音質非常破爛,還是翻來覆去地聽,樂此不疲。

用同樣手段錄下的音樂,還有1985年台視播映的影集《飛狼》(Airwolf)主題曲──那是一架可以超音速飛行的直升機,每每演到關節處,主角霍克都會叫副駕駛沈大佬「把『地獄之火』給我!」然後用空對地飛彈轟滅敵人。Sylvester Levay創作、彈奏的主題曲,典型的八十年代中期MIDI音色,當年每個迷戀軍事火器之類玩意的台灣男孩都能從頭哼到尾。

1985年是我的「西洋音樂元年」。我十四歲,跟著許多同代人一起認真迷上洋文歌。真正打進腦海、揮之不去,並且認認真真喜歡的第一張西洋音樂專輯,算起來應該是群星救助衣索匹亞的義唱名作《We Are The World》(台灣翻譯作《四海一家》)。那齣匯集樂壇大腕在錄音室輪唱的主題曲MV,在電視反覆播放,深入人心,電視綜藝節目甚至有藝人用子母畫面播放原作,然後從頭到尾模仿每一位歌手的表情取樂觀眾。裡面有個傢伙鼻音濁重,半唱半唸還走調,眾星之中數他唱得最難聽──我便這樣認識了Bob Dylan。

這一年,Madonna的第二張專輯《Like a Virgin》橫掃全球,我也迷上了這個辣妞兒,回頭找來她1984年首張同名專輯補課。唱片公司送母親一件印著Madonna那幀冶艷之極的唱片封面T恤,馬上被我接收,一有機會就穿上身,頂著一頭「髮禁」時代的短毛,自覺時髦,得意得很──1987年之前,台灣中學男生的頭髮一律剃成板寸,女生一律剪成「西瓜皮」,是謂「髮禁」,「解嚴」之後纔逐漸鬆綁。那些唱片封面上鬚髮虯張的偶像歌手,或也因此尤其令人神往。

1985年另一組橫掃全球的偶像是Wham!(台灣翻譯成『渾!』合唱團,對岸譯成『威猛』,氣質大異),專輯《Make It Big》奪下英美榜冠軍,狂賣逾千萬張。我從母親的抽屜找到他們第一張專輯《Fantastic》(1983),很愛那首其實不算太紅的饒舌歌"Wham! Rap(Enjoy What You Do)",還用美術字仔仔細細抄下完整歌詞,送給同班另一位也迷西洋音樂的Wham!粉絲(現在想想自己到底抄了什麼,也是始終莫名其妙)。Wham!也是史上第一組到中國大陸演出的西方流行團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了幾幕Wham!大陸演出片段,記得看到了他們遊長城,演唱會上大家正襟危坐,卻仍有一兩個站起身來忘情扭擺的青年,旁邊是表情如臨大敵的公安。那些鏡頭,在兩岸隔絕的年代,在我們眼中簡直跟登陸月球沒有兩樣。



許多瘋聽西洋歌曲的同學,每周一定去唱片行索取影印的Billboard(《告示牌》雜誌)榜單,密切關心排行名次起落,認真不下大人關心股市加權指數,那兩張榜單(Billboard Hot 100單曲榜與專輯榜),就是當年我們追趕第一世界流行風潮最方便的工具。那年頭一百塊台幣可以買一卷正版卡帶,盜版卡帶則要價三五十塊不等。一卷正版錄音帶等於兩三天的飯錢,大部分孩子只能久久買一卷。說到這一點,我確實比同齡孩子佔了大便宜:幾乎所有引進台灣的新專輯,母親都會有,著實讓我省下不少開銷。

然而,總有母親那兒也找不著的專輯。就在1985年,我生平第一次用零用錢買了一卷西洋搖滾卡帶,是盜版的Tears for Fears(驚懼之淚)首張專輯《The Hurting》(1983)。我先愛上了他們第二張專輯《Songs From the Big Chair》的暢銷曲"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台灣翻譯成『世人皆有江山夢』,當年唱片圈還挺有教養的)和"Shout",我把母親的黑膠唱片轉錄成卡帶,聽了一遍又一遍,又想找他們早期的專輯,只好去唱片行尋寶。那時我甚至連辨別盜版的能力都沒有,懵懵懂懂買了回家,打開內頁,才覺得事有蹊蹺:歌詞錯誤百出,連歌名都打錯,印刷更是粗劣不堪。至於音質如何,則已不復記憶了。


1985年冬天,母親的電台節目循例與雜誌合辦西洋年終榜票選,考慮到Wham!實在太強,無人能攖其鋒,榜單統計首次把「二重唱」和「合唱團」分開計算(『樂團』、『樂隊』的稱呼得再等幾年才會普及)。「二重唱」項目的結果毫無懸念,Wham!遠遠領先Tears for Fears,還有個湊熱鬧的第三名Hall & Oates。然而那年頭Tears for Fears的樂迷都覺得自己比Wham!的樂迷高尚有水準,我也不例外,雖然私下也真的很喜歡Wham!,投票時還是義不容辭圈了Tears for Fears。

老實說,以當時的聆聽口味,聽到Duran Duran就已經覺得非常「搖滾」了。大概就是在1985年前後,家裡添了一樣尖端科技新產品:一部可以播放CD的隨身聽。架上CD沒有幾張,媽媽有什麼我就聽什麼,除了喜多郎的《絲綢之路》,聽得最多的就是Duran Duran的《Rio》(1982)和實況專輯《Arena》(1984)。《Arena》的開場曲"Is There Something I Should Know"簡直震撼過癮極了。至於Duran Duran迷死半世界少女的俊帥模樣,我反而印象模糊,也從來沒有搞清楚團員長相的打算。這一年,Duran Duran成員另外組了兩支玩票性質的樂團Arcadia和Power Station,我特別喜歡Arcadia那張《So Red The Rose》,對Power Station則沒啥感覺。1986年Duran Duran推出新專輯《Notorious》,是我身為Duran Duran歌迷追蹤的最後一張唱片。之後我的聆樂品味大轉彎,就和他們「失去聯絡」了。


啊,還有一張1985年的厲害唱片,是Heart這個老牌樂團重攀顛峰的同名專輯《Heart》。我當然不知道Ann Wilson與Nancy Wilson姊妹組成的搖滾團,曾是1970年代指標性的重搖滾 / 民謠搖滾勁旅。更不知道這張專輯在西方「本格派」樂評人耳中根本是徹頭徹尾的軟歌pop專輯,讓不少老樂迷感到情何以堪。這張專輯的軟搖滾編曲、豐美旋律與剛柔並濟的主唱聲線搭得太漂亮,光是那一年,我就起碼聽了一百遍。多年後才知道,Ann與Nancy姊妹的父親曾是駐台美軍陸戰隊員,她們少女時代曾隨父親在台灣住過一段時間。


我漸漸養成習慣,一有機會就在母親工作桌的抽屜翻找沒聽過的錄音帶來嘗鮮。1986年某一天,我挖到一卷Beatles的精選輯《20 Greatest Hits》,原版唱片早在1982年便已發行,紀念Beatles正式出道二十周年,收錄二十首美國榜冠軍單曲。從小經常聽到讀到「披頭」一詞,隱約覺得這個團體似乎很厲害,純粹出於好奇,我把這卷錄音帶放進隨身聽,從"She Loves You"一路聽到"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些古老的歌,有些聽來熟悉,有些十分陌生,卻都比任何時新的排行榜歌曲更讓我著迷。

打從迷上西洋歌曲以來,我第一次有了衝動,想把這個樂團的所有歌曲都找來聽,想把這些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想知道做出這些歌曲的人是什麼模樣。母親平常不大主動和我聊音樂,但當我抱著一堆和Beatles相關的疑問去找她,母親總能一五一十應答如流,要難倒她非常不容易。我也開始翻查母親書架上的各種流行音樂參考書,艱難地讀英文,查字典,比準備期末考還投入。

深入引介西洋音樂的中文書極少,那時最珍貴的發現莫過於書評書目出版、范文編譯的《披頭的故事》(1976)。讀罷全書,對六十年代神往不已,進一步想搞清楚Beatles的同代人還有什麼厲害作品。李竹旺編纂的《熱門星頌》介紹許多經典音樂人的生平,鉅細靡遺列出歷年排行榜單曲、專輯統計表,變成我愛不釋手的「自修」寶典。

1987年,我在光華商場買下生平第一張黑膠唱片:「雅音」翻版的Pink Floyd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老闆還一直鼓吹我買另一張Chris de Burgh的《Crusader》,我那天錢不夠沒理他。現在想想,好像也不怎麼值得後悔。回家用母親的唱機大聲放Pink Floyd聽,那莫可名狀、奇趣橫生、深不可測的音樂,勾起無窮懸想,我覺得自己可以一直一直浸在這樣的聲音裡永不厭煩。就這樣,我一腳踏進了父母輩青年時代火紅的那個搖滾世界,聆聽路徑一路回溯,自此與多數同代人的耳朵分道揚鑣了。

(2010年11月,寫給《蘑菇手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我的廣播人生這些年,能做到這集節目,無悔無憾矣。 《戀戀風塵》原聲帶1993年由「水晶唱片」出版,二十多年來,反覆聽了幾百遍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我的廣播人生這些年,能做到這集節目,無悔無憾矣。 《戀戀風塵》原聲帶1993年由「水晶唱片」出版,二十多年來,反覆聽了幾百遍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儘管林生祥早前就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寫過主題曲,做過零星片段的影片配樂,《大佛普拉斯》卻是林生祥初次接下整齣電影配樂的工作。誰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儘管林生祥早前就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寫過主題曲,做過零星片段的影片配樂,《大佛普拉斯》卻是林生祥初次接下整齣電影配樂的工作。誰
Thumbnail
2017/11/14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掐指一算,宇宙人成軍也十三年矣,剛剛出版的《右腦》是第四張專輯。他們說:之前做音樂,總是想很多,要把會的盡量都放進去,這張則比較
Thumbnail
2017/11/14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掐指一算,宇宙人成軍也十三年矣,剛剛出版的《右腦》是第四張專輯。他們說:之前做音樂,總是想很多,要把會的盡量都放進去,這張則比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些寫滿革命、反戰、嗑藥、性解放的歌如何能通過翻版唱片在台灣社會橫行無阻,是我始終好奇的事。
Thumbnail
這些寫滿革命、反戰、嗑藥、性解放的歌如何能通過翻版唱片在台灣社會橫行無阻,是我始終好奇的事。
Thumbnail
最早在我腦海中朗朗上口的台灣歌曲是《無樂不作》,那是台灣赫赫有名的國片《海角七號》的電影插曲之一,這首歌在我腦海中從單純覺得好聽到變成了我的深層記憶,時至今日,我仍會偶爾想起這首歌的旋律。
Thumbnail
最早在我腦海中朗朗上口的台灣歌曲是《無樂不作》,那是台灣赫赫有名的國片《海角七號》的電影插曲之一,這首歌在我腦海中從單純覺得好聽到變成了我的深層記憶,時至今日,我仍會偶爾想起這首歌的旋律。
Thumbnail
當時的我,夢想好簡單,我總在心裡告訴自己,等長大以後,賺了錢,我一定要常常逛玫瑰,一一把喜歡的歌手的作品,收藏起來。
Thumbnail
當時的我,夢想好簡單,我總在心裡告訴自己,等長大以後,賺了錢,我一定要常常逛玫瑰,一一把喜歡的歌手的作品,收藏起來。
Thumbnail
我在聽:許紹洋–花香、真珠美人魚合集、Hannah Montana–The Best Of Both Worlds 90年代的朋友在哪裡~把你的思緒借給我,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吧(ノ>ω<)ノ 童年回憶時光之旅Part1
Thumbnail
我在聽:許紹洋–花香、真珠美人魚合集、Hannah Montana–The Best Of Both Worlds 90年代的朋友在哪裡~把你的思緒借給我,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吧(ノ>ω<)ノ 童年回憶時光之旅Part1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去 YAMAHA 上音樂課,曾經有老師在我的期末評量上寫了這麼一句話:「聽到喜歡的曲子,眼睛會發亮!」從很小的時候開始,音樂就是這樣照亮我的人生。不管家裡吵架、被同學排擠、喜歡的人不喜歡我,只要戴上耳機,有音樂的陪伴,我就能得到救贖。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去 YAMAHA 上音樂課,曾經有老師在我的期末評量上寫了這麼一句話:「聽到喜歡的曲子,眼睛會發亮!」從很小的時候開始,音樂就是這樣照亮我的人生。不管家裡吵架、被同學排擠、喜歡的人不喜歡我,只要戴上耳機,有音樂的陪伴,我就能得到救贖。
Thumbnail
百無聊賴地看著韓國綜藝,其中一集正談著「90年代的懷舊歌曲」,一群平均年紀40歲以上的來賓聊得津津有味,一首又一首的播著當時的金曲,即使不是我所熟悉的語言,曲風與MV風格也頗有共鳴,趨勢流行就是這麼一回事。 想起還是高中生的當時,日日重複著早自修與晚自習,不知道是怎麼開始的,我從一卷又一卷的錄音帶
Thumbnail
百無聊賴地看著韓國綜藝,其中一集正談著「90年代的懷舊歌曲」,一群平均年紀40歲以上的來賓聊得津津有味,一首又一首的播著當時的金曲,即使不是我所熟悉的語言,曲風與MV風格也頗有共鳴,趨勢流行就是這麼一回事。 想起還是高中生的當時,日日重複著早自修與晚自習,不知道是怎麼開始的,我從一卷又一卷的錄音帶
Thumbnail
聽音樂的你,是什麼模樣?最能確定的是,如果沒有音樂,那我就不能在大人的世界裡保有一種兒童的模樣,音樂讓我能在歌詞與旋律中快樂且不受拘束地奔跑,沒有目的地的,喜歡跑多遠就跑多遠,累了就睡覺。
Thumbnail
聽音樂的你,是什麼模樣?最能確定的是,如果沒有音樂,那我就不能在大人的世界裡保有一種兒童的模樣,音樂讓我能在歌詞與旋律中快樂且不受拘束地奔跑,沒有目的地的,喜歡跑多遠就跑多遠,累了就睡覺。
Thumbnail
話說1975年的台灣唱片行是很珍稀的,我呱呱落地就是在唱片行長大的。感謝那時沒有雷射唱片、沒有卡夾式SONY Walkman、沒有後來mp3、沒有iPod,我相信我童年看到的,就是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和人家做生意用的匣式錄音帶。 這是我媽媽在三重龍門路104號開的第一唱片行(1973~1990)
Thumbnail
話說1975年的台灣唱片行是很珍稀的,我呱呱落地就是在唱片行長大的。感謝那時沒有雷射唱片、沒有卡夾式SONY Walkman、沒有後來mp3、沒有iPod,我相信我童年看到的,就是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和人家做生意用的匣式錄音帶。 這是我媽媽在三重龍門路104號開的第一唱片行(1973~1990)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