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把災難給口湖,口湖卻把文化給台灣 ─ 寫在2015 5/1日口湖大遊行之前
雲林縣口湖鄉,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路,走著走著就成了汪洋!土地貧瘠,但這裡有全台灣品質最好的烏魚子、鰻魚、虱目魚與馬蹄蛤,對了,還有回頭浪子種出的玫瑰番茄......
這個風頭水尾的所在,是民主運動先驅李萬居先生、汪洋中一條船作者鄭豐喜先生、亞洲新鐵人李福恩先生的故鄉,吳繼釗女士從事教育與慈善工作的起點,當然,這個海口也出了道上赫赫有名,喊水會結凍的『阿尼基』。
民國97年1月份起,因為編纂口湖鄉志,我與團隊在口湖近乎蹲點似的與總編纂曾人口老師用了4年時間將鄉志完成;而後又二年配合協助牽水狀協會執行口湖牽水狀文化祭。這前後6年時間,與口湖許多鄉親結識,甚至不少人結為好友。這裡的人們,因為環境嚴酷的考驗,做事、做人都很直接、堅毅、刻苦,不來拐彎抹角那一套。
了解口湖的歷史後,發現老天爺特別愛給這個地方考驗。西元1845年農曆6月初七深夜到初八,一場颱風過後的大水災,幾近滅村式的帶走了數千條人命,這也是台灣開埠以來,一地因水災死傷最多的地方。170年來,這個造成口湖先人及大傷亡與傷痛的天災,由最初的各家各戶追緬超度因水災罹難先人的道教儀式,變成了國家重要民俗─『口湖牽水狀』,是屬於全台灣無形的文化資產,不僅吸引大陸學者,甚至日本311地震海嘯過後,日本學者也專程前來了解祭祀超渡儀式對大災難過後生還者所帶來集體撫慰的作用與影響。
數百年來,天災在口湖肆虐的紀錄不勝其數,1986年的韋恩颱風走後,在口湖留下數十年不退的積水,最後形成了生態天堂─成龍濕地與湖口濕地。其中成龍濕地是擁有國際級條件的濕地,近年來在觀樹基金會的策展之下,每年都有國際藝術家在此留下環保材質的藝術創作----(先不論這種活動與在地性文化是否有契合的關聯性)
我發現,天災每每給口湖人帶來摧心的傷害與損失,但是時間卻將這種傷害變成全台灣人的文化與生態資產!痛苦傷害的代價,口湖鄉親在付,而成果,全讓全民共享---,換個角度說,我們都欠口湖鄉親一聲謝謝!
但是就在今年年初,傳出鄉公所不顧居民反對,要在生態天堂成龍濕地與養殖區密集的成龍村興建火葬場的消息(相關訊息與影響,有興趣朋友可以搜尋相關資料與報導)------
明天,5/1日,口湖鄉50年來第一次的大遊行即將登場,鄉民的訴求很簡單─「要溼地、不要屍地」。理由很簡單,天災無法避免,但希望『人禍』可以阻止----祝福口湖的朋友們,為保護家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能如其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