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商業|印度為何退出 RCEP?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如何重塑亞太經貿地位

2021/03/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0 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貿遭受程度不一的衝擊,整體來說,各主要工業國家的 GDP 多半呈現負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去年中便預估, 2020 年的平均 GDP 應該在 -5% 甚至更低。此外,為防止病毒蔓延,多國政府祭出鎖國與封城措施,民眾也降低出門消費次數,進一步讓國際貿易受到重創。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對大部分的市場來說,2020 年的進出口貿易萎縮幅度堪稱歷年之最,遠比金融海嘯時期嚴重。
不過,在一片不景氣的陰霾下,仍有一些攸關全球化與貿易的事件值得關注,去年 11 月 15 日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便是其中之一。

歷經 8 年談判,RCEP 升級亞太自由貿易協定,躍升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

這個從 2012 年便啟動談判,歷經波折,費時 8 年多的自由貿易協議,在東協 10 國原本的 FTA 基礎上終於走到這一步。簽署國包含:東協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與澳洲。原本一直參與談判的印度,則是考量到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仍決定暫不簽署,不過在日本的斡旋下,大抵仍保留了彈性機制,讓印度可以在 RCEP 尚未正式生效期間,仍以首輪締約國的身份加 RCEP。
因為 RCEP 的成立,不光是可視為對 WTO 多邊貿易體系的重要補充與支持,更是堪稱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因此形成,涵蓋了全球 26 兆美元的產值,佔 30% 的 GDP,同時覆蓋了 22 億多的人口,無論是在貿易規模還是市場規模上,都大於「美-墨-加協議」(USMCA)和歐盟。
誠然,RCEP 也可以被視為亞洲太平洋升級版的自由貿易協定,一口氣整合了原 ASEAN 組織、中日韓的貿易談判、紐澳日印的彈性供應鏈倡議,乃至各別的雙邊 FTA,都期待在 RCEP 的框架下,達成進一步的分工合作。預計 2021 年開始生效的 RCEP,目的便是要在未來 20 年的期間,逐步達成免除全境內 92% 的關稅障礙。

超越 TPP,RCEP 門檻更低、更寬容,帶動亞洲後疫情時代加速恢復

談到 RCEP,勢必要討論另一個曾勢均力敵的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CPTPP 原名 TPP,剛開始由美國主導,但在美國川普以美國優先宣布退出後,便由日本接起斡旋與談判的責任,但礙於 CPTPP 一開始就建立了相當高的標準,無論在勞工權益、環境議題、以及限制政府對特定產業補貼等方面都十分嚴格,以期達到讓市場自由競爭。儘管目標理想,但對於尚處於開發中的經濟體,如此高門檻勢必會造成產業衝擊。
正因如此,門檻相對較低,又不涉及勞工與環境議題的 RCEP,便成為另一個熱門的選項。此外,RCEP 採取更寬容的方式,允許締約國因各自的發展程度,適用不同的關稅減免時程;或在符合協議原則下,針對對手國家採取不同的關稅待遇。
展望 2021 年及短期的未來,全球在後疫情時代勢必邁入艱困的恢復期。歐盟急需解決英國脫歐後的問題、美國新的拜登政府亦會將重心放在控制疫情與重振國內經濟,亞洲可望成為引領經濟復甦的焦點。根據 IMF 的估算,整個 2020 年的全球經濟下滑約 4.4%,但中國仍可能有 2% 的成長;至於亞洲其他諸國,雖受創程度不一,但因為疫情控制相對得宜,也被高盛認為是在後疫情復甦階段,較具優勢的地區。

目標 20 年內減讓 92% 關稅,可能產生全球供應鏈移轉

為了能夠加速亞太整合的進程,甚至有望達成最終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理想,RCEP 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從其公布的協議章節中,可以看到除了第一章總論與定義外,其餘的分別有:貨品貿易、原產地規則、關務與貿易便捷化、食品安全與動植物防疫、標準技術與法規、貿易救濟、服務貿易(包含金融,電信與其他專業服務)、自然人移動、投資、智慧財產、電子商務、競爭條款、中小企業、經濟與技術合作、政府採購、一般安全與例外、制度性條款、爭端解決機制等,可謂十分之全面。當然,對於勞權與環境,甚至是國際間熱門的綠色供應鏈議題,則尚未在現行公布的 RCEP 協議中做特別規範。
預計 2021 年正式上路的 RCEP,來看看幾個比較重要內容。首先是關稅減讓的覆蓋率,基本上在 2020 到 2040 間,關稅減讓的貨品幾乎會涵蓋超過 92%。這代表若不在 RCEP 內的國家,進出口貿易很可能會面臨區域內更大的競爭,或因為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造成生產與供應鏈移轉。
不過,關稅減免並非立即生效,如同前述,RCEP 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允許因發展程度不同而有分階段性的彈性措施,例如涵蓋 90% 的進出口貨品,分三階段,從最鬆的 Tier3 國與國之間尚無任何 FTA 可有較高的彈性,到最嚴格的 Tier1 要求東協與六個 FTA 夥伴間立即調降 65% 貨品關稅至零,最終達成絕大部分關稅降至零的目標;又或著,在特定締約國之間,例如中國-東協,澳洲-中國,韓國-日本等,又個別以附件的方式,另外做出關稅減讓與減讓時程的特別規定。

原產地認證成貿易新關鍵,影響未來國際企業佈局策略

其次,原產地認證(ROO)也是 RCEP 中的重頭戲。畢竟,要能享有關稅減免的優惠,必須對其產品來源經過一系列複雜的來源認定。在過往,各國政府都有程度不一的原產地認證,乃至國與國間雙邊的 FTA,在終端產品中有「多少比例的零部件」來自某國,才能認定是由某國「原產」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規範。
RCEP 大幅地整合了相關規範,採取了「區域產值含量」(Regional Value Content, RVC)達一特定比例後,再加上適當的關稅稅則轉換(CTSH 或 CTH),便能有較為統一適用的原產地規定。此舉也無疑會影響到企業佈局的區位選擇,為了能夠達到獲得 RCEP 關稅減免的紅利,生產基地與工廠所在地,將成為原產地認證的重要關鍵。

印度退出協議原因:未大幅開放勞工移動,貿易逆差無法平衡

最後則是相互關聯的服務貿易與自然人流動(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由於人是提供服務的主要要素,因此是否可能近一步開放勞工在國與國間流動,以及相關的工作簽證等議題,預期會對在地就業市場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而因為大部分國家對此仍抱持較保留的態度,RCEP 最終的協議也並未大幅度開放勞工的自由移動,僅在原則性和暫時性的條款上,做了定義性質的論述。
這也被認為是讓印度在最後一刻退出協議的原因之一,原本的貨品貿易因關稅減免產生的逆差,印度期待用服務貿易(例如電腦,資訊相關的人才)加上勞工自由遷徙來從各國平衡回來,但無奈談判不如預期,因而考慮暫不加入 RCEP。

彌補 WTO 不足,RCEP 為貿易市場的永續發展帶來全新展望

綜合來說,RCEP 歷經多年的談判,能走到今天總是件值得慶幸的事,至少在跨國整合、市場開放、與貿易自由化方面,在 WTO 全球框架無太多實質進展的情況下,由區域成員自主結盟與締約,倒是有助於貿易自由化、便捷化,從範圍較小的地方開始產生效益。
在亞太地區,RCEP 的簽署,對於更廣泛的亞太自貿區(FTAAP)絕對有正面的效果。未來,無論是標準更高的 CPTPP,或其他涵蓋議題更多(如勞工權益、環境議題等)的自由貿易協議,都有助於全球化多邊體系整合,打造一個不只是更有效率,且更能符合永續發展的貿易環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住人
    本住人
    跟著本住愛地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