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選會所通過的全國性公投案投票日,已經將在今年的8月28日舉行投票,許多朋友也對公投的議題相當關注,其中「重啟核四公投」「反萊豬公投」「公投綁大選公投」等各項議題都在持續延燒中,也引起了正反兩方的辯證。
今天也藉著這個機會,來與大家聊聊「公投」這件事情。
在民主體制發展的過程中,「直接民主制」是一種自古就存在的民主體制,這在原始社會剛成立時,便成為顯著的執行方式,透過每一位公民共同參與所有政策的制定,在現今的小型團體中也相當常見,例如校園的班級、三五好友聚會等,其中公民投票便是一種最主要的實踐直接民主的方式,完全的直接民主體制,指的是所有公民為政策做決定,這在古希臘的公民大會制就是最為顯著的代表例子。
但當社會持續的發展,進到下一個階段的工業時代後,許多人民忙碌於自身的生活與工作後,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心力來去完整的參與所有的政治議題,於是代議民主制就出現了,特別是當從地方到中央的各式各樣大小事,人民無法全盤的管理每一件事情,這時投票給心中所屬的政治人物,透過他們來決定我們生活的大小事,便成為這個時代最常見的民主模式。
公投聽起來是很好的民主展現,但他一定能完整的呈現民意嗎?
公投的直接民主,是建構在幾個先決條件的。
一、對議題的熟悉度
所有參與投票的民眾,是否已經真的對於投票的主題有了全然的認識,一個議題並不是只有單純的是非對錯,背後所挾帶的價值觀選擇都是一大考驗,在環保與經濟發展的拉扯之間取得平衡,在國際與本土之間的角力中站穩腳步,在詳盡的對於議題有了完整的認知後,投下的那神聖的一票,才有其代表意義。
二、公民媒體識讀能力
公民對於媒體的傳遞訊息的識讀能力,現代人接收資訊的來源百百種,其中或多或少參雜著個人立場與真假難辨的訊息,如果判斷的依據是根據錯誤的資訊來源,則可能發生結果出爐後大家才後悔莫及的結果。
三、獨立思考能力
每個人能不能依據自身的立場與判斷,來做出最後的選擇,在現今的忙碌社會中,許多人對於政治議題的冷感,甚至恐懼於踏入政治領域去了解眾人的事情,深怕被貼上標籤,甚至被稱為政治狂熱份子,於是許多人放棄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單純的聽信身旁的人便做出決定。
而將公投的視野放諸全世界,可以發現有年均5次的「公投典範」的瑞士,透過小國寡民的模式執行全國公投,也有從二戰以後從未公投過的德國,以及近60年的民主政治中,只舉辦過9次公投的法國,這當然不是代表德法兩國的民主體制比不上台灣,而是擔心公投只是表面民主,私下卻是動員力強大的少數團體,決定了多數人的未來走向,也因此世界各國看待公投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
台灣舉辦公投固然是好事,這也是一次大型公民課的教育機會,透過不同議題的交錯辯論,正反兩方的意見交流,最終大家判斷出執行的結果,但這也完全依賴人民的素質與素養,以及是否能夠辨識所有資訊真偽的好機會。
最後也期盼這次的公投,能夠完整的表達人民的訴求與意志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