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綠豆爸的幸福拼圖|單獨約會的時間結構

2021/03/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時間結構 Time Structuring」是「TA溝通分析」當中,讓我很有感觸的概念。
TA的創辦人伯恩認為人有結構的需求,因此當人和人相處時,就會有下列六種「時間結構」的型態來度過時間。
這讓我想到在 #幸福教養學 裡的親子行動「單獨約會」。
同樣的「單獨約會」親子行動,有的家庭執行起來很順暢,爸媽和孩子都很享受與投入;但也有的家庭總是覺得卡卡的,不是孩子覺得無聊,就是爸媽敷衍了事。
透過「時間結構」,我們可以一窺單獨約會的模式,若爸媽和孩子願意,也可以共同進行優化。

親密

伯恩認為「親密」是一種直言無隱的兒童自我對兒童自我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經由成人自我設立的是一種對現實的判斷和檢驗,雙方都清楚彼此間的約定和承諾。親密中不存在隱秘信息,社交層面和心理層面是一致的。親密是一種比儀式、閒談和活動更深一層次的交往方式,是雙方真實願望的交流和感受。--《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先來談「時間結構」的最高(或最核心)層次「親密」,因為單獨約會這項親子行動,就是需要「親密」的時間結構來進行。
在單獨約會的過程中,雙方都以「兒童自我」進行最單純、最自在的互動交流,但同時也都維持著「成人自我」的界限與常規,因此雙方都會感到愉悅和幸福。
像我們家「親密」的單獨約會,有一起採買食材、一起料理、一起打電動、一起玩實境遊戲、一起分享彼此的偶像、一起看綜藝節目...
我們真誠一致地互動著、歡笑著、聊著、鬧著,在過程中,我們彼此得到高強度的「安撫」。
雖然因為「親密」需要雙方的協調與合作,造成「親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都是最高的,但由於我們透過 #幸福拼圖 的心法和技法進行磨合,因此到目前,我們反而把確定性和安全感都提升許多。
Photo by Sam Moqadam on Unsplash

退縮

退縮指一個人從行為上或心理上退出人群,也可以理解為獨處。適度的獨處是有益的,可以讓你無拘無束,心靈放飛。獨處時可以使用任何一種自我狀態,也可以不設上限的給予自我安撫,更可以不面對他人的負面安撫。當然也無法獲得他人的言語、非言語安撫和有條件、無條件正面安撫。如果將時間全部分配在退縮上面,時間久了便會出現心理問題。--《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再回到伯恩對於「時間結構」的順序來談單獨約會,首先是「退縮」。
年紀較小的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退縮」時間結構的單獨約會了,雖然時間是單獨約會,但爸媽的心思可能放在工作上,或是一直在滑手機,這就會造成孩子在單獨約會時感受不到「安撫」,進而孩子必須訓練「自我安撫」的能力。
(註:也有可能往「心理遊戲」發展)
長期下來因為孩子養成了自我安撫的習慣,也可能反映在人際上的退縮,以及在生活中容易放空、發呆、做白日夢、玩東玩西。
這時的爸媽若想要約孩子單獨約會,反而會感覺到孩子興趣缺缺,因為孩子的「兒童自我」已經認定了自己是無法從他人身上得到安撫。
我也看過有的爸媽會約孩子去看電影做為單獨約會的活動,但就真的只有看電影,在之前和之後都沒有互動或交流,這樣也是屬於「退縮」的時間結構喔!

儀式

儀式是指一種簡單而固定的互補溝通。在儀式中,溝通雙方都得到基本的正面安撫。儀式包含國家文化儀式、社會文化儀式、家庭文化儀式,也包括一些宗教文化儀式等。每一種儀式都有自己單一而固定的形式,人們在實施儀式時,常處於兒童自我狀態中。通過儀式獲得安撫,但由於形式單一固定,彼此獲得的安撫數量和強度有限。--《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儀式」的時間結構對孩子來說是有重要性的,因為「確定性」會大幅提升,但也要留意如果單獨約會「淪為儀式」,很快地就會讓親子雙方感覺到枯躁乏味,而不再想要單獨約會了。
我們鼓勵爸媽,在安排單獨約會的時間和頻率上要建立儀式,但是在約會的內容要透過「兒童自我」來發揮創意。

消遣

在消遣中,人們獲得的安撫主要是正面安撫,也有部分負面安撫。和儀式相比,可以發現消遣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話題選擇更加自主開放,社交層面可以獲得一定的安撫,但心裡層面是為了選擇可以一起玩心理遊戲或者保持親密的對象。消遣往往能讓人們快速建立關係。--《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消遣」或許是單獨約會最常見的時間結構了,因為內容豐富、話題多元,因此親子雙方都能夠在過程中滿足安撫。
只是因為在消遣的過程中,容易缺乏「成人自我」的覺察,因此會通往哪一個時間結構:「活動」、「心理遊戲」還是「親密」?就會決定了單獨約會的品質。
我以單獨約會的「下棋」做為舉例。

活動

活動指是應對外面真實世界的一種支配方式,常指工作或找點事做。活動中需要面對真實世界進行思考與行動,有目標達成與評價,所以占主導的自我狀態是成人自我狀態。由於活動複雜多變而且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所以自我狀態也不唯一。活動中獲得的安撫類型主要包含有條件正面安撫和有條件負面安撫。安撫強度和數量因評價不同而不同。--《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活動」在時間結構的概念中,是包含著目標與評價的,因此若單獨約會呈現「活動」的時間結構,反而會容易造成孩子的壓力,進而不想要和爸媽約會了。
我以下棋之例,如果下棋符合「活動」時間結構,爸媽很容易變成「教練」,希望指導孩子的棋藝升級,或是在過程中就出現了「控制型父母自我」,對於孩子的棋法多加批評,認為孩子應該怎麼下棋才是「對」的。
我會建議在單獨約會時,降低「活動」時間結構的比例,也就是減少要達成什麼目標或高評價的預設期待,而是增加和孩子「同在」的「親密」。

心理遊戲

心理遊戲是指兩個人相處時進行一連串「暖昧」的交流與溝通。心理遊戲是一再重複的,是在無意識發生的。所有的心理遊戲都是與成人自我狀態無關,是兒時策略的重演。在遊戲中的人們從社交層面看似獲得了想要的正面安撫,但由於遊戲的自發性和無限循環的特點,遊戲結束,雙方都體驗到強烈的負面安撫或得彼此漠視,這不但可以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還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創傷。--《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心理遊戲」時間結構的單獨約會了,雖然親子雙方都會很有意願進行單獨約會,但約會的過程中,或許炮聲隆隆,或許有人變成迫害者、有人變成受害者,也或許反而讓彼此的距離愈來愈遙遠,這都不是單獨約會的目的和意義。
以下棋之例,「心理遊戲」的時間結構中,雙方會經歷「自我狀態」、「心理地位」或「戲劇三角」的轉變,例如:一開始爸爸贏了孩子(我不好、你好;孩子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結果孩子就作弊(我不好、你不好;孩子成了迫害者,爸爸成了受害者),然後被爸爸抓到(我不好、你好),於是爸爸指責孩子,孩子覺得委屈(爸爸又回到迫害者,孩子成了受害者)...
「心理遊戲」是TA溝通分析當中,很讓我嘖嘖稱奇的分析,因為總會看到自己曾經出現過的狀況,也難怪我和孩子的關係一度緊張呀!
如果要「破解」心理遊戲,就要先練習減少或降低「暖昧」交流的頻率,而是多以「互補」流流坦承相對。
將單獨約會的目標放在「我好、你好」,而不是「我贏、你輸」。
如果親子間經常因為「心理遊戲」而爭執、衝突,或許在單獨約會時,先不要安排有競爭或輸贏的項目,而是可以讓彼此感到「親密」的內容喔!
至於為什麼人們愛玩「心理遊戲」呢?因為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安撫」呀!雖然往往「負向安撫」多於正向安撫,但總比沒有安撫或自我安撫好吧!
所以爸媽或許也會發現了,「退縮」的孩子,會很愛和爸媽玩「心理遊戲」呢!因為他需要為自我安撫銀行加值啊!
但「心理遊戲」是兩敗俱傷的結局,可是一點兒都不好玩喔!
Photo by 吴 迪 on Unsplash

練習

理解了「時間結構」在單獨約會的應用之後,我想邀請大家,先覺察和判斷自己在單獨約會的時間結構屬於哪一個層次?再來猜測孩子在單獨約會的時間結構屬於哪一個層次?
再來可以思考看看,如果要進行「親密」時間結構的單獨約會,可以安排什麼活動?要如何讓自己可以使用「兒童自我」和孩子自由自在地交流互動呢?
50會員
45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