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誰是都市「人來蜂」(二)?甜蜜的負荷與無法量產的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繼『都市「人來蜂」(一):台灣都市養蜂如何興起?』道出了都市養蜂的優勢,本篇文章將爬梳在追尋蜜蜂增量、「自己的蜂蜜自己產」,以及城市綠化的目標之下,是誰在城市養蜂?城市養蜂又面臨著甚麼樣的難題與限制?與鄉村傳統蜂蜜產業又有何區別?


誰在城市養蜂?
蜜蜂養殖、生產蜂蜜,在我們的印象中總是在荒郊野外、山林靜僻之處,養蜂人緊包防護衣圍著一格格的蜂箱,與蜜蜂一同辛勤工作。然而,現在有一些人特別選擇在都市裡養蜂,這樣的想法逐漸打破了我們對都市或鄉村單一機能的刻板印象。
現今台灣有幾群人成立了計畫、社群專頁,甚至政府的政策,也正默默推廣都市養蜂的活動。這些養蜂的人到底是誰呢?都市養蜂對於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



其中,由台灣大學昆蟲所三位研究生主導的「城市養蜂是Bee要的」團隊,主要活動為三部曲的計畫,城市花園、獨居蜂旅館和都市養蜂。在粉絲專頁可看到,它們的目標並不是要每一戶人家從事養蜂,而是推廣城市綠化,「讓一般民眾能對城市養蜂,甚至是都市農業的基本知識有初步的暸解」、「拉近自然與城市的距離,建立友善蜜蜂的生活環境」等,並利用網路傳媒與舉辦多場座談,致力宣傳團隊理念。

該團隊的養蜂地點在分別在大安區與新店區建立實驗花園。在官方網頁可得知選址的原因:大安區,台北市主要的文教區,有著台北市最大的都會型公園──大安森林公園,有豐富的花卉植物提供蜜蜂食物,也有設計生態池供蜜蜂取水;新店區,位處新北市的邊陲地帶,新店溪的中下游緩緩流經此地,週邊沒有過多的工業或商業區。因此,此團隊將兩址作為評估台灣城市養蜂的可行性起點。

其他台灣都市養蜂的團隊,如台北市信義區的W飯店與心路基金會、宜蘭大學合作,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為台灣第一個結合社會企業且在大樓頂樓養蜂的業者(梁瓈月,2015;陳姿吟,2015)。另外,還有以食安為號召,由台中半導體工程師和蜂農二代合作的「年輕人!養蜂吧!」團隊(潘子祈,2016)。然而,可以發現此三個都市養蜂的團隊,領導者皆是由高知識分子或有產階級。

在都市養蜂的人
人和蜜蜂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想要養一群健康的蜜蜂與品質好的蜜,蜂箱整理與觀察的基本功當然不可少,我們姑且將養蜂的因素分成三層:蜂(動物)、蜂箱(技術)與環境(都市/鄉村)


開箱:養蜂的日常實作
既有的蜂農多在鄉村,都市區域變成蜜蜂的空城,「沒有牠們為植物傳遞花粉,也為都市生態帶來威脅」(劉致昕,2015),因此,都市蜜蜂的來源多是跟蜂農買或收野蜂。

若將蜜蜂的生存作為主要關懷,在城市裡遇到的首要困境便是食物源是否足夠,於是掂量蜂箱附近蜜源植物的多寡,確保食物來源是養蜂人職責之一。其次困境,是都市內可養蜂的空間零碎且狹小,小而完善的新型的蜂箱設計便成為一個權宜之計(翁若婷,2016),可看出同時養蜂技術也因應著環境需求改變而調整與創新關於蜜蜂與蜂箱。


在實作上,如何讓蜂群穩定也是很重要的,都市養蜂人大概兩三個禮拜才會去觀察蜂箱兩三次,過度觀察反而對蜜蜂生活造成干擾。養蜂人少有直接的技術來控制蜜蜂的活動,只能透過長期的日常實作中,熟悉蜂群躁動的頻率與狀況。而對蜂群來說,頂多就是熟悉養蜂人的氣味,會不會螫人、會不會躁動,還是取決於該養蜂人的經驗與技巧,較能控制的並非是蜜蜂本身,而是蜂箱與環境。花朵盛開的蜜溢期,也是蜜蜂高頻率採蜜的季節,此時需注意蜂箱裡的蜂巢是否過度成長,也需注意虎頭蜂有沒有在一旁盤旋捕捉蜜蜂等等細節。


日愣咖啡館的老闆提了幾個養蜂的經驗,平常蜜蜂晚上是會待在巢裡睡覺,但有一天晚上老闆看了看蜂箱嚇到,巢口有三四隻蜜蜂擠在門口,這是不太對勁的情況。後來老闆發現牠們可能是在守蟑螂,防止蟑螂鑽進巢內偷吃蜜。老闆覺得這些蜜蜂不單純只是在外面溜達,是因為發現入侵者而有採取的行動,那蜜蜂們是怎麼意識到入侵者,且是哪一隻蜜蜂要出來守?怎麼排班?蜜蜂累了要換哪一隻出來守?那要怎麼溝通這些事情?為什麼牠們知道要守?有人派牠們嗎?「這些生命很驚人,且很有智慧。」暫且沒有答案,但若用這些角度來思考會很有意思,一隻蜜蜂無法獨立生存,而一窩蜂就像一個生命共同體。


養蜂人的都市難題
除了養蜂人的經驗之外,還須配合養蜂的環境。都市養蜂的優勢,如農藥干擾較少、冬季氣溫較溫暖、植物多樣性高、符合現今都市綠化的想像等,加上知識份子或有產階級的引領,那麼養蜂計畫應該很順利才對?不不,慢者,我們藉由訪談「城市養蜂是Bee要的」(後簡稱Bee團隊)成員張又文,得知其實有許多難題尚須面對,包括要不斷地與民眾溝通、都市環境本身的限制,以及蜂農的生計。
1.萬事俱備,只欠「懂蜂」
許多人一聽到在城市養蜂,第一念頭也許會持質疑的態度「城市出產的東西能吃嗎?」、「蜜蜂不是會螫人嗎!會不會很危險?」。就此而言,我們必須先回到蜜蜂的習性才能回答這樣的問題。


民眾的刻板印象1:空氣汙染沒關係嗎?
首先,蜜蜂本身有自潔能力,如果蜂群夠健康,其實蜂巢是非常乾淨的。蜂膠(bee propolis),是蜜蜂用來修補蜂巢或當作備份糧食的膠狀物,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抗菌成分。可以想像一下,蜜蜂作為一種群居生物,蜂箱裏頭溫度常常是比外界來得高的,照理來說是適合真菌生長的環境,但這些蜂膠分泌物抑制了這些真菌生長。為何蜜蜂不容易得病?因為蜂膠在蜂巢周圍形成一個很好的防護罩。
再者,又文也表示,目前而言並沒有研究顯示pm2.5的空氣汙染對蜜蜂有影響。由此可見,蜜蜂對於空氣汙染比較不敏感,排除了都市中一個大宗汙染源的問題。


民眾的刻板印象2:蜜蜂不是會螫人的危險昆蟲嗎?
是的,不知從何開始蜜蜂總是給民眾會盯人的可怕想像,因此也成為都市養蜂的阻力之一。昆蟲所畢業的又文表示,台大校園之前滿多東方蜂(野蜂)的巢居,分別在圖書館、應力所與心理系等三個點附近,但有些巢後來被拆掉了,原因是固定會有人去投訴,包括有些校內老師還是會覺得蜂巢很危險。
其實,若不冒犯到牠們,牠們也不會來盯擾人類。對於改善一般市民對蜜蜂的恐懼,又文的團隊希望台大可以先做到這件事情,於是為這些蜂巢建立遮蔽物,若真的離學生活動區域太近,便把蜂巢移駕他處,蜂安全、人也安全。然而,還是得不斷地跟大眾溝通說蜜蜂沒有那麼可怕,且每個人的生物接受度也不一樣。
除了與民眾溝通,溼度高、常下雨的北部,降低蜜蜂出箱採蜜的意願,加上都市環境能否為創造足夠的蜜源食物,皆再再加高都市養蜂的門檻。


都市環境的限制
台北容易下雨,蜜蜂下雨不出去,管理成本變高,所以通常會到中南部養…非常多,如南投的蜜蜂每天都會出去,除非下雨,溫度太高或太低也不會出去。
又文表示,潮濕多雨的台北,只要外頭的濕度過高,西方蜂就不會出蜂箱去採蜜,此時須仰賴養蜂人密集地餵食糖水。下雨的時候,蜜蜂會比較躁動,濕度太重也容易滋養真菌,會影響蜂群的健康,因此,養蜂的管理成本相對於南部便高了許多。

另外,又文提及,都市養蜂的先決條件是有穩定的食物來源,蜜蜂群的活動範圍約莫半徑十公里,必須在此距離內有足夠蜜源植物,所以養蜂之前,還得要有綠手指。但就蜜蜂(西方蜂)的習性而言,除非特殊情況,牠們通常不會去拜訪單株、單盆的花朵,一次只能拜訪某種特定記憶的花,因此最適宜的蜜源植物型態即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單一蜜源植物叢集。在歐美國家,或許有私人庭院可以配合蜜蜂的需求,但在台灣人口稠密、住商混合的都市紋理中,個人擁有的空間較小,若要當一個養蜂人,只有提供家居範圍的環境是不夠的,而自行在都市種一片蜜源植物不是那麼容易,也因而難定期採收一定分量的蜂蜜。
甜蜜的負荷:無法量產的蜜
「每年可能有都固定的產量,以目前產量不算不穩定,也無法養到很多隻,因為在鄉村有養蜂場的蜂農,他們養的是上百箱的,都市哪裡可以找上百箱的蜂場,太難了…」,又文緩緩的說。


北部都市v.s中南部鄉村
台灣傳統的蜜蜂產業,通常在鄉村裡,有足夠的空間設立養蜂場與大量的蜂箱,許多蜂農為了生產蜂蜜甚至要載著蜂箱,依蜜源樹種開花季的南北跑,尤其荔枝樹、龍眼樹多生長在台灣中南部,且一定要蜜蜂授粉才會結果,「所以通常會到中南部養,非常多,像南投的蜜蜂每天都會出去」。相對的,環境條件與之相差甚大的北部城市,下雨、濕度高、溫度太高或太低蜜蜂也不會出去,便窩著消耗裡面的食物,因此增加蜂箱管理的成本。而牠們為什麼要存蜜,就是為了食物不夠的時候用這些食物,都市養蜂人因此不容易維持穩定的蜂蜜產量,每年的蜜量都是起起伏伏。
撇除潮濕多雨的氣候因素,城內空間有限、綠地零碎,不易發展成一個大規模的產業,而若將蜂箱放置在家中的陽台或大廈頂樓,也常會因大樓切風、高度太高不易採蜜,降低蜜蜂的生存率。再者,除了生物特性、物理環境、養蜂人的技術和經驗等條件之外,還包括社會成本,如不斷地與民眾和政府溝通,一來化解民眾對蜜蜂的恐懼,二來爭取政府的經費補助等。若缺乏市民與政府的理解與支持,都市養蜂也會變成「萬事俱備,只欠『懂蜂』」。


實作經驗v.s科學知識
承上,不穩定的蜜量也意味著蜂農不穩定的收入。又文表示,若論將蜂蜜量產與養蜂技巧,一定比不上鄉村蜂農多年來的經驗積累。
養蜂就是滿吃經驗的,其實經驗也有分兩種,一種是依照過去經驗來做判斷,另一種是科學化的數據,用數據的分析來怎麼樣把你的蜂群管理更好。我覺得現在比較年輕一代的蜂農,或是像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這些東西變得更科學化,然後用數據告訴我們怎麼樣可以把蜂養得更好,我覺得這是應該傳統蜂農沒辦法做到的,然後都市養蜂人有這樣的觀念可以去做這些事情。但我們沒辦法做到想傳統蜂農這樣的事情是,他們在我們說比較不科學的地方,他們還是可以養的很好。…他們有一個「know how」,我們現在沒辦法把它科學化。

由此可見,都市與鄉村養蜂人的背景其實不太一樣、操作蜂箱、管理蜂群的方式也有所差異,發展型態與經營理念自然也有所不同。又文表示,Bee團隊重點並不是在於量產蜂蜜,除了避免「擋人財路」,同時也是與鄉村蜂農的定位做區隔,他們出生於昆蟲系,養的蜂群、設計的蜂箱主要用於偏學術的實驗研究、關注於城市的生態功能,以及擅用媒體推廣生態教育等,接下來的Blog3將簡介該團隊的三部曲計畫:城市花園、獨居蜂旅館、城市養蜂,以及是在甚麼樣的大環境變遷之下、台灣遇到了甚麼樣的農藥困境,促使都市養蜂的發展。


※本系列與周致廷合寫,修改自於2017年政治生態學課程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可的沙龍
21會員
21內容數
 
安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大零地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世界脫軌,仍不時有一些上領階級的旅客紛至沓來,體驗他們想像的、原始的、落後的自然,或者一些勇敢的人類學者來到這裡蹲點,帶些經驗回去成就他們的研究。 我住在某個村子裡,和島民打成一片,真心喜歡他們。我在窗口看著島上的特有動物,表皮非常的漂亮,某種像蜥蜴的生物,交配完就開始斷尾繁殖
2025/03/07
大零地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世界脫軌,仍不時有一些上領階級的旅客紛至沓來,體驗他們想像的、原始的、落後的自然,或者一些勇敢的人類學者來到這裡蹲點,帶些經驗回去成就他們的研究。 我住在某個村子裡,和島民打成一片,真心喜歡他們。我在窗口看著島上的特有動物,表皮非常的漂亮,某種像蜥蜴的生物,交配完就開始斷尾繁殖
2024/05/08
前言: 瘋狂的期末甫結束後,整個人的能量狀態宛如還在剛衝刺完的跑步機上,按下stop後速度瞬間慢了下來,而身體還停留在輸送帶上被移動著,或許人的能量狀態也是存在著慣性作用力。雖然依然殘存熬夜多天的疲憊感,這幾天其實滿享受這種慣性作用力的,是一種暴寫狀態的後燃效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5/08
前言: 瘋狂的期末甫結束後,整個人的能量狀態宛如還在剛衝刺完的跑步機上,按下stop後速度瞬間慢了下來,而身體還停留在輸送帶上被移動著,或許人的能量狀態也是存在著慣性作用力。雖然依然殘存熬夜多天的疲憊感,這幾天其實滿享受這種慣性作用力的,是一種暴寫狀態的後燃效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5/08
昨一整晚徹夜未眠,書房裡的光由旭日緩緩打亮。我按下一鍵「send」,寄出最後一份seminar paper給授課老師,宣告這一瘋狂的學期正式結束,此時已是早晨8點多。這是我來美國念博士班的第二學期。
Thumbnail
2024/05/08
昨一整晚徹夜未眠,書房裡的光由旭日緩緩打亮。我按下一鍵「send」,寄出最後一份seminar paper給授課老師,宣告這一瘋狂的學期正式結束,此時已是早晨8點多。這是我來美國念博士班的第二學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吃蜂蜜的你認識蜜蜂多少呢?| 蜜蜂的世界非常社會化你知道嗎? 每一種蜜蜂都會主動攻擊嗎? 你吃過蜂巢嗎?它跟蜂蠟有甚麼關係?
Thumbnail
🐝|吃蜂蜜的你認識蜜蜂多少呢?| 蜜蜂的世界非常社會化你知道嗎? 每一種蜜蜂都會主動攻擊嗎? 你吃過蜂巢嗎?它跟蜂蠟有甚麼關係?
Thumbnail
〈蜂巢取蜜〉 一文刊登在今天的金門日報,我還有加了自己畫的蜜峰採蜜圖.這是之前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蜂巢取蜜〉 一文刊登在今天的金門日報,我還有加了自己畫的蜜峰採蜜圖.這是之前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嗡嗡嗡 嗡嗡嗡  大家一起勤做工  來匆匆 去匆匆  做工興味濃 天暖花好不做工  將來哪裏好過冬  嗡嗡嗡 嗡嗡嗡  別學懶惰蟲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兒歌小蜜蜂是許多六年級生甜蜜的回憶。 小蜜蜂卡通連續劇也是當時小朋友的「心頭好」。 長大後才知道,小小的蜜蜂對於地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腳色, (可染品
Thumbnail
嗡嗡嗡 嗡嗡嗡  大家一起勤做工  來匆匆 去匆匆  做工興味濃 天暖花好不做工  將來哪裏好過冬  嗡嗡嗡 嗡嗡嗡  別學懶惰蟲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兒歌小蜜蜂是許多六年級生甜蜜的回憶。 小蜜蜂卡通連續劇也是當時小朋友的「心頭好」。 長大後才知道,小小的蜜蜂對於地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腳色, (可染品
Thumbnail
近年來都市養蜂、陽台養蜂成為一種潮流,剛好認識一位家住竹東的郭文祺在竹東社大授課:「養蜂學與生態永續農業」。透過養蜂的角度,反而讓人得以更重視生態環境,注意到飲食的取捨。從中發現許多人都對環境議題十分關心,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方法努力著。請一起來了解他的理念及養蜂的歷程。  採訪‧撰文/林建同 攝影
Thumbnail
近年來都市養蜂、陽台養蜂成為一種潮流,剛好認識一位家住竹東的郭文祺在竹東社大授課:「養蜂學與生態永續農業」。透過養蜂的角度,反而讓人得以更重視生態環境,注意到飲食的取捨。從中發現許多人都對環境議題十分關心,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方法努力著。請一起來了解他的理念及養蜂的歷程。  採訪‧撰文/林建同 攝影
Thumbnail
從蜜蜂身上可以學到甚麼?- 花樂蜜蜂園 自然界昆蟲中的蜜蜂,雖然沒有像人類般的高超智商與記憶卻具有渾然天成的天賦。  藉由照顧蜂群的經驗積累與觀察,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Thumbnail
從蜜蜂身上可以學到甚麼?- 花樂蜜蜂園 自然界昆蟲中的蜜蜂,雖然沒有像人類般的高超智商與記憶卻具有渾然天成的天賦。  藉由照顧蜂群的經驗積累與觀察,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Thumbnail
繼『都市「人來蜂」(一):台灣都市養蜂如何興起?』道出了都市養蜂的優勢,本篇文章將爬梳在追尋蜜蜂增量、「自己的蜂蜜自己產」,以及城市綠化的目標之下,是誰在城市養蜂?城市養蜂又面臨著甚麼樣的難題與限制?與鄉村傳統蜂蜜產業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繼『都市「人來蜂」(一):台灣都市養蜂如何興起?』道出了都市養蜂的優勢,本篇文章將爬梳在追尋蜜蜂增量、「自己的蜂蜜自己產」,以及城市綠化的目標之下,是誰在城市養蜂?城市養蜂又面臨著甚麼樣的難題與限制?與鄉村傳統蜂蜜產業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近十年來養蜂業發展出另一條新路線,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養蜂熱潮,那麼,是甚麼全球大尺度的因素引起世界一級都市的養蜂熱潮?為何選擇在都市養蜂而不是鄉村?然而,此熱潮如何又在台灣脈絡之下成立都市養蜂的動機與條件?
Thumbnail
近十年來養蜂業發展出另一條新路線,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養蜂熱潮,那麼,是甚麼全球大尺度的因素引起世界一級都市的養蜂熱潮?為何選擇在都市養蜂而不是鄉村?然而,此熱潮如何又在台灣脈絡之下成立都市養蜂的動機與條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