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來蜂」(一):台灣都市養蜂如何興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嗡嗡嗡,大家一起來做工
一般我們想到蜂蜜,就會想到在鄉間裡滿滿的蜂箱,或甚至還宛若特技一般把蜜蜂「穿」在身上的養蜂人表演。的確,在台灣各處的郊區與鄉村都有傳統養蜂產業在運作,包括定地或是遷移的型態,蜂農繼承了長輩的衣缽,辛勤戮力地經營著家族企業,如客錸、蜂本舖、李景庭養蜂場等。也有以產銷班合作的方式在推廣蜂蜜產業的店家,如養蜂人家。這些傳統蜂農有著較大的腹地培植蜜蜂,蜂箱數量驚人,配合著從小跟著長輩學習而來的管理技術,使蜂蜜常年有穩定的產量。生產的蜂蜜與副產品往往是蜂農的主打,強調蜂蜜的品質遂成為各個養蜂人家的賣點,還能結合綠地觀光與導覽,建立一個具有規模的產業。
蜂擁而起:台灣都市養蜂熱潮如何興起?
相較於蜂農,近十年來養蜂業發展出另一條新路線,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養蜂熱潮,包括英國倫敦、德國柏林、美國西雅圖、加拿大溫哥華、澳洲坎培拉、日本銀座、韓國首爾,以及台灣台北。在倫敦,有數百名養蜂者投入養蜂活動,對都市的食物生產有著正向影響,甚至過多新手的參與使得倫敦的養蜂活動過於飽和而產生競爭的情況(MacIvor,2016)。
那麼,是甚麼全球大尺度的因素引起世界一級都市的養蜂熱潮?為何選擇在都市養蜂而不是鄉村?然而,此熱潮如何又在台灣脈絡之下成立都市養蜂的動機與條件?本文章藉由文獻、新聞、相關網頁資料蒐集與初步訪談,我們歸納出引領都市養蜂熱潮的兩點可能因素,以及整理出選擇都市養蜂的四點優勢。
1. 消失的蜜蜂
近期的全球農業超過三分之一仰賴蜜蜂的授粉,許多農作物必須仰賴授粉昆蟲才能結果,其中蜜蜂扮演重要的授粉者角色。但蜜蜂的數量在近年卻大幅的降低,已有研究稱之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Kosek,2011)。此現象不僅嚴重地衝擊養蜂事業,也對依賴蜜蜂授粉的農作物生產,及野生植物的永續發展產生嚴重地威脅(王重雄等,2009;Wojcik & McBride,2012)。到底蜜蜂為什麼會大量消失?與興起的都市養蜂有甚麼關聯?植物與授粉者的相互關係又是如何反應全球氣候、土地利用,以及地方生物相的變遷?
許多學者認為蜂群衰竭失調也許並非由單一因子所引發,不同地區所發生的蜜蜂失蹤事件,原因可能也不全然相同。過去的檔案與文獻資料多數指出全球蜜蜂消失的原因可能是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尚有其他說法包括環境化學毒素、蜂王呈現遺傳瓶頸、致病病原體、農藥普遍應用的影響使得野生蜜蜂數量減少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王重雄等,2009;陳姵如、楊恩誠,2013)。直至今日,仍未找到有力的證據能顯示造成蜜蜂大失蹤的主要原因(陳姵如、楊恩誠,2013)。
2.食安問題與自主養蜂
蜜蜂在全球尺度上的大規模消失,不僅引起了許多環境專家的恐慌,也促使許多關心此現象的行動者,在農藥干擾鄉村之外推出都市養蜂的計畫,台灣也不例外。台灣都市養蜂的青年團隊-「年輕人!養蜂吧!」由台中的陳玄倫、洪浩傑與林樁淞三人成立,除了透過社群網路外進行宣傳與交流外,他們也會到幼兒園與國小推廣都市養蜂,希望藉此來宣傳保育和環境的重要性,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其中,陳玄倫提到當初一頭栽進養蜂的契機只是想找尋「純正蜂蜜」而進入養蜂產業(蘋果日報,2016/03/01)。
台灣蜂蜜主要的產季為每年4月左右,僅有1個月的期間,產量非常容易受到氣候影響、每年變化極大。近年蜜蜂因農藥折損、產量不足,但是面對市場上龐大的需求,市面上不免充斥著許多假蜜,常見的包括「完全使用高果糖糖漿調製」、「真蜂蜜摻入高果糖糖漿」、「蜜蜂食用糖水產出的蜂蜜」、「產地、蜜源造假」等四類,其中,消費者可簡單辨識出的卻只有第一類(黃齡誼,食力2017/03/15)。因此,使有些民眾開始進行都市養蜂、自產蜂蜜的計畫(潘子祈,2016),部分住在城市的年輕人或退休人士,便開始學習如何養蜂,即「自己的蜂蜜自己產」,希望能產出讓自己安心食用的蜂蜜。
以上,原本多在鄉村養殖的蜜蜂,農藥是大量消失的原因之一,許多國家意識到這是個全球性的危機,便在農藥干擾較少的都市推行養蜂理念。台灣除了這個原因,近年來蜂蜜品質的把關令人擔憂,些許都市人因此萌生自產蜂蜜的想法,但自身的住處離鄉村有一段距離,便開始從事都市養蜂。因此,全球蜜蜂大量消失與蜂蜜的食品安全,是台灣興起都市養蜂的主要兩點因素。
都市養蜂的優勢?
了解都市養蜂的起因之後,要解決蜜蜂大量缺少以及假蜜問題可能有百百種方法,為何要在「不自然」的都市裡養蜂?以及又如何養呢?這就必須要談到蜜蜂在都市裡的生存環境。
1.迷航的鄉村蜂
社企流的劉致昕(2015)在文中點出了柏林蜂農Johannes Weber的養蜂動機,除了產蜜的經濟誘因之外,Weber看到1990年代後蜜蜂數量快速下降的危機。目前人類食物種類中的三分之一都是開花植物,而開花植物中的七成靠蜜蜂授粉,包括全歐洲四分之三的蔬果亦如是。那麼,「蜂群衰竭失調」現象便可能是人類的糧食危機開端(陳姵如、楊恩誠,2013;劉致昕,2015)。
這個危機很大程度起源於田野蜜蜂受到農藥的侵害所致,包括單一物種大規模農業、殺蟲劑使用、瓦蟎的威脅等因素,Weber也表示農藥會影響蜜蜂感官的化學物質,導致迷航與免疫力下降,因此農村漸漸不適合蜜蜂生存。眼看蜜蜂的未來岌岌可危,農藥較少的都市,便成為現下培育蜂群的權宜之計。
2.溫暖的都市
再者,蜜蜂是一種需要過冬的生物,太過寒冷的天氣牠們不僅停止嗡嗡嗡地出門採蜜,反而會宅在家仰賴蜂農餵食糖水,窩在蜂巢裡頭更是不會排泄,無法處理身體裡頭的廢棄物。因此,一宅就會宅出病來。都市的熱島效應使得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溫暖,在冬季期間更利於蜜蜂生存。
3.偶然的植物多樣性
蜜蜂在都市除了能避寒、避開農藥之外,許多蜂農表示,其實都市的蜜蜂產量更高,因為城市中以不同家戶或人工種植的植物,相較單一農作物為主的鄉村更具多樣性,且平均蜂巢生產量還高許多,蜜蜂能採集花粉的時間也更平均(大紀元,2006;劉致昕,2015),因此,Weber認為都市具有養蜂良好的發展潛力。雖然如此,只有提供家居範圍的環境是不夠的,養蜂必須在距離蜂箱十公里內有足夠食物,因此在台灣人口稠密且住商混合的都市中,蜜源植物的設站點就會跟民眾溝通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
4.都市綠化想像與實踐
此外,現代都市為改善城內的環境,如降溫、改善空氣品質等,都市生態服務的需求日漸增高,特別是都市與都市外圍需要授粉的作物(Wojcik & McBride,2012),因此,如何增加城內的綠色空間與設施,常列入城市規劃的考量之一。除了具有規模的都市綠化工程的公領域,也有民眾在私領域從事都市農園以種菜自娛。都市農園本身也需要有授粉的角色,於是也有人會選擇在自己的農園附近養一箱蜜蜂幫助作物生長。因此,作為授粉昆蟲的蜜蜂,正扮演促進都市綠化的重要角色。
除了民間自發之外,在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田園城市」計畫之中,也和教育部合作委託12個社區大學開辦都市農耕課程,其中松山社區大學就開了「城市養蜂課」(曹登華,2017)。由此可見,民間與政府皆漸漸發覺都市養蜂業的前景,除了具備生態功能與商業機會、食安危機下促發的「自己的蜂蜜自己產」,還與現今都市綠化的政策搭上同一陣線,某程度也實踐了都市人「渴求接近大自然」的想像
綜上所言,就蜜蜂的生存環境而言,相較於鄉村,都市的農藥較少、植物多樣性高、環境溫度較高,且新興蜂農多為城市人因此距離較近,是都市養蜂的優勢條件。但我們要說的是,都市養蜂的現象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在全球蜜蜂大量消失的恐慌、鄉村農藥對蜜蜂生存的不友善、蜂蜜食安問題,以及符應於專家政府提倡田園/生態城市等新想像的脈絡之下,都市養蜂的優勢條件才得以被看見、甚至創造,進而被實踐。
沒想到都市也有優勢能為蜜蜂提供生長環境,原來都市也可以「很自然」?但真的有這麼好康的事嗎?套一句臺語的俗話說「有一好,沒兩好」,在追尋蜜蜂增量、自己的蜂蜜自己產,以及城市綠化的抱負而進行都市養蜂的同時,也須了解其會面臨甚麼樣的限制與難題?而誰可以在城市養蜂?與鄉村傳統蜂蜜產業又有何區別?在『系列文章(二):都市養蜂-甜蜜的負荷』中將更詳細的介紹。
※本系列與周致廷合寫,修改自於2017年政治生態學課程作品。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企業玩偶(Mascot)」是公司常見的行銷手法,讓玩偶作為角色行銷與產品代言人,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臺灣最長壽也最成功的企業玩偶,非大同寶寶莫屬。 究竟將近半世紀以來,為什麼大同寶寶能夠廣受男女老少喜愛?特別是臺灣四、五年級生心中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大同寶寶又是如何在商場上脫穎而出,歷久彌堅?
你相信妖怪存在嗎? 妖怪既無法被理性所解釋,也無法被宗教所吸納,為何我們要了解這些超自然的神異妖怪? 妖異是甚麼?在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對妖怪的想像是角色化的,如犬夜叉、結界師(收入本人最愛動漫之一)等不勝枚舉,如同希臘眾神擁有七情六慾、住在邪惡善良間兼具的陰界,偶爾會來陽界「辦事」。
前陣子接了一個案子 — 專訪報導者李雪莉總編輯。 當時既興奮又緊張,即使我過去在異地田野中有些不同形式的訪談經驗,但面對新聞界久仰的資深記者,準備這次的邀訪,彷彿一切從新重練、重新做功課,因為人家內行的都知道你要幹麻。 在人物描摹我依然不夠專業與歷練,時間與酬勞有限,以下記錄自己如何書寫的歷程。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荷蘭與鬱金香之間的關係早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國際形象,以及旅遊中必看的賞花行程。鬱金香不只是荷蘭的國花,亦為土耳其的國花,其中又有甚麼因花而共享的歷史淵源呢?
近期在想這件事。日後我要在這裡寫些甚麼? 前三篇文章其實是從Medium搬過來,試試水溫、感受各家平台的差異。 Z世代的社群媒體十分多元,每個SNS的性質與群眾也不盡相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被使用的方式也隨之改變,FB和IG就是最顯著的案例,因此我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也賦予它們各司其職的定位。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企業玩偶(Mascot)」是公司常見的行銷手法,讓玩偶作為角色行銷與產品代言人,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臺灣最長壽也最成功的企業玩偶,非大同寶寶莫屬。 究竟將近半世紀以來,為什麼大同寶寶能夠廣受男女老少喜愛?特別是臺灣四、五年級生心中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大同寶寶又是如何在商場上脫穎而出,歷久彌堅?
你相信妖怪存在嗎? 妖怪既無法被理性所解釋,也無法被宗教所吸納,為何我們要了解這些超自然的神異妖怪? 妖異是甚麼?在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對妖怪的想像是角色化的,如犬夜叉、結界師(收入本人最愛動漫之一)等不勝枚舉,如同希臘眾神擁有七情六慾、住在邪惡善良間兼具的陰界,偶爾會來陽界「辦事」。
前陣子接了一個案子 — 專訪報導者李雪莉總編輯。 當時既興奮又緊張,即使我過去在異地田野中有些不同形式的訪談經驗,但面對新聞界久仰的資深記者,準備這次的邀訪,彷彿一切從新重練、重新做功課,因為人家內行的都知道你要幹麻。 在人物描摹我依然不夠專業與歷練,時間與酬勞有限,以下記錄自己如何書寫的歷程。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荷蘭與鬱金香之間的關係早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國際形象,以及旅遊中必看的賞花行程。鬱金香不只是荷蘭的國花,亦為土耳其的國花,其中又有甚麼因花而共享的歷史淵源呢?
近期在想這件事。日後我要在這裡寫些甚麼? 前三篇文章其實是從Medium搬過來,試試水溫、感受各家平台的差異。 Z世代的社群媒體十分多元,每個SNS的性質與群眾也不盡相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被使用的方式也隨之改變,FB和IG就是最顯著的案例,因此我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也賦予它們各司其職的定位。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一群叫人類蜜蜂的生物,它們生活習性必須從小就開始有義務教育,並且按照蜜蜂人數的多寡與經濟能力的區域,來提供給他們社會資源與教育資源。 有一隻小蜜蜂它從小喜歡冒險,它在教育資源比較差的環境求學,它未來想研究增加蜂蜜產量的研究,但求學過程當中都被當成怪咖,因為大家都是想要立志成為一隻工蜂,而不需要有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有過家裡突然出現蜂類的經驗?這種蟲蟲危機確實讓人不安。根據統計,每年因蜂螫而引發的過敏反應甚至致命事件並不少見。那麼,當黃蜂或蜜蜂飛進家裡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裝修佬今天請來滅蟲專家,教你幾個安全的驅趕方法。 常見蜂類介紹 常見蜂類比較 外型習性攻擊性蜜蜂• 身形較小<br>•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蝶蝶效應,微風拂動。蝶舞翩翩,改變世界。 蜂蜂回應,蜜香傳播,蜂鳴嗡嗡,繁花伴舞。 原生世界,千古留傳。次生世界,文明塑造。 這段文字通過比喻蝴蝶和蜜蜂的行動來描述對世界的影響。 首先,它提到了蝴蝶效應,指的是微小的變化可能會導致系統性的巨大變化,並以微風輕拂的方式來形象地描繪這種影響。
Thumbnail
按:這裡的四字金,某想補充一下,「蜂入花林」本是好事,代表資源充足,但是大家也知道蜜蜂跟花花是有著授粉關係的,換句話說就是生殖關係啦。 蜜蜂可以到處搞一下搞一下,但人類這樣玩就容易出大事了。
Thumbnail
都說全球蜜蜂數量銳減,還好在我們這小小的家庭農場上,不缺蜜蜂。小雞舍旁有一棵種植四五年的年輕香檬果樹,長得特別好,今春開了很多花,吸引眾多蜜蜂前來採蜜。我站在樹下觀察開花的情形,聽見那密密麻麻的嗡嗡聲,頭皮有點發麻。
Thumbnail
宜蘭真是多雨的地方,對遊客來說室內景點就很重要。 來到養蜂之家,忍不住想說:你懂喝蜜嗎?
Thumbnail
生物學家索爾.漢森的書籍《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探索了蜜蜂的演化、與花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的重要性。從授粉行為到蜂群崩壞症候群,本書提供了深入的專業知識。閱讀本書可以啟發人們保持彈性多元、因時應變,並意識到互利共生是大自然最佳的生存策略。
Thumbnail
雖然不知道那是我多小的時候的事了,但記得當我第一次知道蜜蜂的生態時,有多麼地感到不可思議! 每隻蜜蜂,都知道自己這輩子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若成為了工蜂,那麼他們就會盡責去養育幼蟲、建築蜂巢、外出採蜜;成為了女王蜂,則知道什麼時候要出去與雄蜂們交配、知道要如何分配受精卵;成為了雄蜂,則明白傳宗接代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一群叫人類蜜蜂的生物,它們生活習性必須從小就開始有義務教育,並且按照蜜蜂人數的多寡與經濟能力的區域,來提供給他們社會資源與教育資源。 有一隻小蜜蜂它從小喜歡冒險,它在教育資源比較差的環境求學,它未來想研究增加蜂蜜產量的研究,但求學過程當中都被當成怪咖,因為大家都是想要立志成為一隻工蜂,而不需要有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有過家裡突然出現蜂類的經驗?這種蟲蟲危機確實讓人不安。根據統計,每年因蜂螫而引發的過敏反應甚至致命事件並不少見。那麼,當黃蜂或蜜蜂飛進家裡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裝修佬今天請來滅蟲專家,教你幾個安全的驅趕方法。 常見蜂類介紹 常見蜂類比較 外型習性攻擊性蜜蜂• 身形較小<br>•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蝶蝶效應,微風拂動。蝶舞翩翩,改變世界。 蜂蜂回應,蜜香傳播,蜂鳴嗡嗡,繁花伴舞。 原生世界,千古留傳。次生世界,文明塑造。 這段文字通過比喻蝴蝶和蜜蜂的行動來描述對世界的影響。 首先,它提到了蝴蝶效應,指的是微小的變化可能會導致系統性的巨大變化,並以微風輕拂的方式來形象地描繪這種影響。
Thumbnail
按:這裡的四字金,某想補充一下,「蜂入花林」本是好事,代表資源充足,但是大家也知道蜜蜂跟花花是有著授粉關係的,換句話說就是生殖關係啦。 蜜蜂可以到處搞一下搞一下,但人類這樣玩就容易出大事了。
Thumbnail
都說全球蜜蜂數量銳減,還好在我們這小小的家庭農場上,不缺蜜蜂。小雞舍旁有一棵種植四五年的年輕香檬果樹,長得特別好,今春開了很多花,吸引眾多蜜蜂前來採蜜。我站在樹下觀察開花的情形,聽見那密密麻麻的嗡嗡聲,頭皮有點發麻。
Thumbnail
宜蘭真是多雨的地方,對遊客來說室內景點就很重要。 來到養蜂之家,忍不住想說:你懂喝蜜嗎?
Thumbnail
生物學家索爾.漢森的書籍《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探索了蜜蜂的演化、與花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的重要性。從授粉行為到蜂群崩壞症候群,本書提供了深入的專業知識。閱讀本書可以啟發人們保持彈性多元、因時應變,並意識到互利共生是大自然最佳的生存策略。
Thumbnail
雖然不知道那是我多小的時候的事了,但記得當我第一次知道蜜蜂的生態時,有多麼地感到不可思議! 每隻蜜蜂,都知道自己這輩子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若成為了工蜂,那麼他們就會盡責去養育幼蟲、建築蜂巢、外出採蜜;成為了女王蜂,則知道什麼時候要出去與雄蜂們交配、知道要如何分配受精卵;成為了雄蜂,則明白傳宗接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