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此時有聲勝無聲?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音樂再美,文字再深再動人,都有它畫下終止的一天,
面對離別,不管是真實世界,還是網路情緣,
我想,安靜,是我最喜歡的送別。
網際網路科技,雖然起源於1960年代,但早期主要是在軍事用途,直到1980年代,歐美主要科技強國,從教育一路研發到商業用途,才蓬勃發展了起來。而在亞洲,更是要到1996左右,透過大量的商業化宣傳,才使得Internet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並逐漸成為真實生活裡的一部分,Internet 的實務運用熟稔與否,不僅僅是工作職場世代分野的指標,伴隨而來的,更是在各個領域裡,不同世代溝通模式的差距,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流行名詞,從最早的「Messenger」、「SkyP」、「Youtube」、「聊天室」、「網路影音下載」、「網路遊戲」,到如今日新月異的網路大平台「FB」、「IG」、「LINE」、「Twitter」、「直播」、「Podcast」、「Clubhouse」,衍生出「宅男」、「腐女」、「網民網蟲」、「網路詐騙」、「視訊自拍」、「網聚」、「網路精神官能症」、「盜賣網路金幣」等等過往世代不曾經歷與理解好與壞的社會現象。
不管是好是壞,網際網路的興起,徹底地改變了新世代人們的溝通模式,讓許多宅男腐女,得以過著像古人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生活,也因此透過網路交朋友,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全球新體驗,只要你願意打開心房,跟全世界朋友,來個天涯若比鄰的交往,也的確像廣告詞上說的,在彈指之間輕鬆完成。
更因為網際網路,具有高度的專屬與隱密特性,讓網路交友,可以一舉跨越地域、年齡、性別、教育、信仰、職業、財富等有形無形的傳統束縛,而回歸到人與人之間,單純的相互吸的本質上,而這其中,個人部落格的興起,便成了一個人,在現實工作生活以外,另一個表現自我的舞台,甚至因著受歡迎的程度,隨時可能反客為主,畢竟靠網路發光發熱、成名致富的故事,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成功案例。
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可以因為一個充滿生命光彩的部落格而聚合,自然也會因為一個部落格的結束而四散紛飛,也因此網路上,人跟人之間的聚散因緣,也在無意中,逐漸像起了現實的世界,只不過隨著網路而起落,上演著加速版的悲歡離合。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離別這樣的氛圍並不陌生,事實上,人們從出生到死亡,分分秒秒都在經歷著關於聚散離合,只是有些人的生命,跟自己不曾交會過,所以對於他們生命的起落都無從感受,更遑論對一個陌生人離去的失落與哀傷。
人既然是感情的動物,於是,我們會有所牽掛的,總是親暱的家人,與相熟的朋友為優先,再其次,才會是那些在螢光幕前,以他們精湛的演技,或美妙的歌聲,伴隨著我門一起成長的明星,對於他們的離去,不管是從舞台上的退隱往往,還是生命真正畫下了句號,我們在悲傷感懷之餘,或多或少還有著一些,同時也告別了青澀歲月過自己的不捨。
但對於在網路上的聚散情緣,每個人卻有著不同的感受,有趣的是,很少有人會去關心,為何對方會出現在網上?因著甚麼樣的因緣,開啟了部落格?但是對於一個人突然關起了部落格,卻有著無限的好奇與揣測。
其實每個人上網寫部落格的動機與風格,隨著個人的習慣與個性也大不相同,同時也受限於部落格平台後的商業競爭區隔,不同的門戶網站,為了吸引網友,也在部落格的風格設計上,做了不同的策略定位與塑造,喜歡寫字的也能寫的,當然選擇了最傳統的文字部落格,一路發展至今,也有了像「方格子」這樣真正跨越國際,吸引全球華文寫作者共同交流研討合力創作,集大成的文字創作平台。
如果是不愛寫,但愛搞自拍和拍人的朋友,就加入以相簿或影片為主的入口網站,這遠從全球最受歡迎的影片網站Youtube、全球最大相簿網站Flickr的成功,到全球最大的3D 虛擬人生網站 Second Life ,到這幾年興起的IG 都可得到印證;即便是將鏡頭轉向台灣,國內各家盛行的交友部落,從早期的Yahoo無名小站、蕃薯藤、MSN,以虛擬愛情為主的「愛情公寓」,到曾經風靡一時,如今都已消逝不見,以線上飆歌交友為主的ikala、以音樂影帶為主的I'm Vlog 、到以美食交流的愛評網等不同屬性分類的平台,都可以看到網路世界裡,交友部落格與平台方式的豐富性與趣味性。
再不然,在自己電腦上加裝視訊設備,也可以跟朋友來個一對一的網上影響對談,更別提那些已成基本配備的各家交友聊天室。也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所以再棒的科技架構,也只是增添了人們溝通的平台,在便利的平台上,真正能吸引人長久佇足的,還是每一個人所賦予的內容,也因著部落格的風格繁複,不同的朋友,會因為個人的喜好,而選擇加入,但其中也暗藏著許多不可知的網路詐騙風險,從許多新聞事件中,我們得以證實,即便是名人也可能受騙上當,這背後歸根究底始終還是源自於人性暗黑的一面。
因為我們透過網路所看到的文字或影像,並不是一個人的全貌,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人個性中的一面或其中幾面,而這一(些)面,有的朋友給的真實而誠懇,隨性而自在,有的朋友則是給的步步為營,小心刻意,當然也跟每一個人對網路的認知有關,其中無所謂對錯,而成為了網友,也就真的只是物以類聚,氣味相投,感覺對了,甚麼都可以跨越,而這也牽起了部落格的交友情緣。但是,這也告訴著我們,面對網路上的人來人往,是要抱著一份寬廣的心,才不容易沉溺其中。
撇開那些專為名人與商業目的創建的部落格不談,有的朋友,習慣了獨行俠的作風,寫與不寫、開與關部落格來去如風,千山我獨行,轉身而去,從不在意與牽掛,當然也不在乎有無粉絲追隨者的存在;有的朋友,則喜歡與人互動,不但喜歡主動出擊,而且有問必答,好像是在做專業諮詢的心理輔導,自然人緣廣闊水到渠來,也有的朋友,開部落格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人來膜拜的,高傲而無禮,要回不回的猛擺酷,至於自己究竟有哪裡值得萬眾來膜拜的,大概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當然也有些朋友屬於創作型的,精心佈局策畫撰不同主題的小說引君入甕,當然也有人寫部落格是隨心所欲,想到才寫,意思就是很容易輕則「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中則「一曝十寒」,重則「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想看到他(她)發文往往比登天還難。
這還不包括那些功利主義導向,別有居心的朋友,譬如為了衝人氣排名,以便登上首頁或是拗到獎金獎品,而到處加朋友,但等你回加後,卻又從此對你不理不睬的部落客也所在多有,因為你存在他的部落格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充訂閱人數流量門面 ; 又或是搞神秘只想看你寫的,卻沒打算讓你看他的部落格的也所在多有,當然還有一種,是情緒派的網友,通常他(她)之所以出現或消失在網上,或寫起了文章,都是跟他(她)現實的感情遭遇起落有關,而這種種不同的動機,也形成了網上情緣的加速輾轉。

經過多年的觀察,在各家以文字為主的部落格網站上,丟開那些,以商業、政治與學術研究教育目的為主的部落格不算的話,剩下的約有90%左右的部落格都在講愛情,只有10%不到的在談親情、大自然、運動、人生哲學與宗教的主題,而談愛情的,又有85%左右是因為感情受了傷,而上來尋求友情的慰藉,10%左右是想與全天下人分享他們有多幸福,只有5%如不到的是走過情感的風雨,試著分享這愛裡的理性與感性。
有趣的是,這三者之間還會輪轉循環,很多時候哀傷的朋友或是經過了開導,領悟了一些甚麼甚至是幸運地在網上開啟了另一片情緣,不過諷刺地是,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有異性沒人性」,現在應該是「有異(同)性沒人性」,常常是幸福了就跑得不見人影,快樂地沉浸在兩人的世界裡,卻完全將朋友全丟到一旁,哪管甚麼部落格不部落格的,直到下一次受傷才會再出現,上演著同樣的戲碼,而那些不管是真心想分享昭告全世界他們有多幸福的朋友,就算最後不受到上天妒忌,也難免因為部落格上,都是一些第三方實在看不下去的甜言蜜語,或是幸福宣言,到最後自然落得只剩下你儂我儂的兩人專屬讀者。
至於說起感情頭頭是道,一付置身事外風雨不驚的朋友,常常是說時遲,那時快,一個轉身自己就陷入了愛情的迷霧中,頓時有了「只因身在此山中」的迷亂與糊塗,至於少了旁觀者清的自在,究竟是好是壞?我的觀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平常太理智的朋友,偶而「難得糊塗」一下也好,只要不要糊塗到人去樓空,人財兩失;而哪些一直在愛裡醉生夢死多年的朋友,就要學會偶而對自己好一點,因為愛得愈深的一方,永遠是受傷更重的一方。
在網上不管面對的離合,是友情還是愛情的聚散,一如在真實的世界裡,背後都有其原因,與值得從中去領悟或體會的事,聚散本是平常事,雖然面對生命中一段段的聚散,身而為人的我們做不到無動於衷,笑看生死輪迴;但是如果有該要珍惜的,疼愛的,或是好奇想探索地,不妨從你自身與周邊的親人做起,一個人不懂得珍惜自己,或吝於付出關心,愛護身邊真正照顧你的人,說自己多麼珍愛網友,是彼此生命中的天使等等,其實都是浮誇虛妄的。
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們都不曾真正在彼此的生命中,共同經歷過風雨,而有時候,甚至在網上都來不及留下基本的理解,對方便消失了,在面對那樣的離別霎那,一種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當下,其實真的無需追問為什麼?對方要說、能說或想說,自然會說得明白清楚,如果不想,那身為朋友的我們,除了祝福也就只能是祝福。白居易的「琵琶行」裡,有一段是這麼寫著:

「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閒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
詞裡是詩人以文字描述,表面上看似只是一段關於琵琶女彈奏《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的精彩過程,卻是詩人表達其對琵琶女子的知音情,是詩人與彈奏琵琶的女子之間的因緣互動,彈琵琶的女子藉音樂表達她的心情,曲調起落之間,讓人感到無限的幽情,而詩人藉由文字表達了他的理解。
從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每一位朋友,在開啟與關閉部落格之間的心情輾轉,會上來寫部落格,當初總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心情起伏,而那些起伏,不就如詞裡描述的琴音「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嗎?
然後上來了之後,認識了許多人,看了或聽了許多別人的生命故事,曾有的傷逐漸撫平癒合,因為知道原來這世界,還有著這麼多值得努力的事情,即便人生不是如此的盡得人意,然後對於愛恨在意的過往也釋懷了。
明白了原來,安靜,才是最大的力量,這正是「閒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 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心情轉折寫照,最後過了一段網上生活,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卻也發現了下一步該走的路,所以選擇了離開,專心為下一次的燦爛做準備,一旦準備好了,就會在新的展現,所以此刻要學會收起來,而這正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
音樂再美,文字再深再動人,都有它畫下終止的一天,面對離別,不管是真實世界,還是網路情緣,我想,安靜,是我最喜歡的送別。
(註)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用途歡迎載明出處後轉載分享本文,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91會員
534內容數
透過跟你聊電影的方式,希望藉由分享觀看世界各國不同世代導演與創作者的電影作品,持續保持對各國民族、歷史、文化、語言、宗教、信仰、音樂、舞蹈與戲劇創作的開闊視野與敏銳度,將觀影當下的真心感受與感動,與世界各地讀者交流,豐富深刻彼此的生命意涵以不說教的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你這輩子最能養性修身的一段好時光 就算是一個月,也不過是人生一瞬。而學習是一輩子的功課,不如趁機會多和孩子閒聊,玩耍,放空,共讀。 感謝老天爺! 停課停班, 目前對我們生活影響, 看似沒有想像中大, 存糧已準備些許, 但先都放著,不動, 平常在家該做什麼, 我們就做什麼, 主要是兩孩都習慣也善用
Thumbnail
avatar
郭恆祺x祺來有字鍛造所
2021-05-20
【我的告別式歌單】有多少的相逢就會有多少的離別好不容易重新聚在一起的四個人,組成了名叫 Mr. Adult 的樂團,在各個不同的場合表演著。從台上大叔們激昂的表演神態對照台下聽眾們的反應,或許表演的水準和大叔們的熱情並不成正比,但表演結束後,大叔們走在堤防上的身影和微笑,就算不是唱著歌,也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們達成夢想的滿足。
Thumbnail
avatar
Mr. YK
2021-05-08
噤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絕佳設定2017 最橫空出世的佳作若是 Get Out(逃出絕命鎮),2018 最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且品質絕佳的,我推薦 A Quiet Place (噤界)。
Thumbnail
avatar
麟左馬
2020-11-12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觀後感 /「世上不可能有準備好要離別的人。」在現在全世界都倡導非必要不要出門時,所以小編幾乎每一天都在挖掘Netflix上有趣的戲劇、電影、節目,也從每晚衝電影院,取代成每晚回家盯著手機與電腦螢幕的Netflix狂K猛看。
Thumbnail
avatar
咖哩聊電影Curry Talks Movies
2020-08-13
此時無聲勝有聲—聲音療癒與自我紓壓聽覺,是人類所有知覺中,第一個開啟、也是最後一個結束的感官。如果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那耳朵,勢必就是靈魂之門。
Thumbnail
avatar
吳.聊
2019-03-18
相聚有時,道別有時:重看《向陽素描》後的隨想原作為四格漫畫的《向陽素描》(ひだまりスケッチ),於2007年首度被動畫化,並憑藉其高人氣再推出了三季續作,目前動畫系列的最新作品是2013年推出的兩集OVA《沙英.尋 畢業篇》。《向陽素描》的故事內容十分簡單,就是講述四位(其後是六位)就讀於同一間高中,並同時是學校附近的宿舍「向陽莊」住客的女孩之間,溫馨又歡樂的日常小故事。若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的話,就是套非常典型的「空氣系」(或「日常系」)作品。
Thumbnail
avatar
鏡花先生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