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遊學首爾。之十:誰不喜歡電影呢?

2021/04/28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時間:2016年5月
(以下關於台灣電影和韓國電影的觀察皆是2016年的狀況)
我很喜歡電影。噢!誰不喜歡電影呢?
大學時期首次擁有自己的電腦,加上圖書館的豐富正版DVD館藏,為我偏食的電影歲月來一次資訊大爆炸。除此之外,我修了幾門和電影相關的課,生冷不忌地看了不少類型電影經典,跟著老師用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才算真正體會電影除了娛樂之外的價值。
儘管如此,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仍然不多,一來是韓國電影的知名度還沒在台灣打開,二來我比較關注韓國綜藝。說到韓國電影,有人會推薦國際影壇裡名聲可比侯孝賢、蔡明亮的韓國導演李滄東與金基德作品,可惜我實在欣賞不了他們的文藝調。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拍過復仇三部曲的朴贊郁導演,我從三段式電影《三更2》裡的《割愛》開始認識他的電影,果然還是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是我最習慣的口味。
自從阿如告訴我韓國電影首映前會舉辦試映座談會,我便開始追蹤韓國近期的電影活動。這種服務粉絲性質居多的電影宣傳方式在台灣很少見,在台灣比較常見的是企業或團體包場的特映會,座談內容還是主題走向。能有機會看到大明星本人,還真是來韓國才有的獨特體驗。
我鎖定了近期上映,由朴贊郁導演,河正宇、趙震雄、金敏喜、金泰梨主演的《下女的誘惑》。一行人才剛從坎城電影節回來,新聞能見度很高,片商趁勢舉辦紅地毯見面會,為影片上映前再拉抬一次媒體聲量。
早上我依舊抱著書去成均館圖書館報到,沒有實際追過星的我不知道等下會是什麼景況,抱著隨遇則安的心情繼續爬著韓檢題目。不過看過電視上追星盛況的我也算是有點常識,做完幾回模擬考題後決定提前過去卡個視野好的位子。
周五下午如我一般的閒人不多,位於百貨公司內的永登浦時代廣場才剛架好舞台和燈光裝置,粉絲稀稀落落分佈在紅地毯走道兩側。我輕易地找到容身之地,又拿出筆記本寫作文打發時間。
下午六點半,外面天色微暗,人潮也開始湧現。面無表情的記者們扛著吃飯傢伙來到舞台保留席架設器材,有股備戰的微妙緊張感。我身邊突然冒出好多年輕女孩興奮地嘰嘰呱呱,一看就是放學後換下校服化好妝的女學生。會場開始發簽名板給紅地毯兩側的群眾,我也拿到一張印著電影海報的薄卡紙,這是與演員們近距離接觸的希望。
六點五十分,暖場問答活動開始。獎品很誘人,是還沒有發行的電影原聲帶呢!主持人拋出好幾個事先已曝露在臉書專頁的問題,心癢癢的我決定也要舉手回答問題。
「請問,《下女的誘惑》在上映之前已經賣出幾個國家版權?」主持人問。
我似乎有點印象,就算對答案沒什麼信心,還是零秒出手。
主持人指向我這邊:「那位穿粉紅色的小姐!」
工作人員拿著麥克風朝我走來,害我心跳不已……他把麥克風交給我身邊那位與我同時舉手的女生,只見她謹慎地回答:「176個國家。」
「恭喜答對了!是176個國家!我們《下女的誘惑》在上映之前已經賣出176個國家的版權,這是很驚人的紀錄……」
主持人繼續連珠炮式地吹捧這部電影,我以羨慕的眼光看著身邊這個小姐拆起活動贈送的原聲帶和電影限量週邊。不過我慶幸回答的人不是我,我預想答案是178,回答了也是糗。
紅地毯現況直播影片存檔,影片裡應該有我懇切的手手
紅地毯活動從七點半開始,演員一進場馬上讓現場氣氛跟著閃個不停的鎂光燈高漲。我擠在迷妹裡努力踮著腳尖,還是被大家高舉的手機擋住視線。演員們刻意在紅地毯上緩慢移動,煞有其事地在指定定點上擺出認真嚴肅的表情讓記者抓拍。接著又在走道兩側隨機選起粉絲們高舉的手機,熟練地找出與影迷合照的最佳角度,再從容不迫地抽起紅地毯兩側揮動的簽名板簽名。我前胸緊貼前面的女孩,背後又黏著另一個女孩,跟著少女們一起死命地伸長手臂,只希望手上的簽名版能得到演員們的青睞。我這才體驗到什麼叫做「現場的熱氣」,我的汗水不斷從額頭流下卻無法拭去,因為我早被擠到無法動彈。這股熱氣在男演員們走到我前方時達到沸騰,我是融在滾水裡的一顆泡泡。
《下女的誘惑》紅地毯活動,「震雄歐爸」正接受訪問
演員和導演終於走到舞台接受採訪,周圍此起彼落如失去全世界的嘆息聲讓我忍俊不住。儘管如此,粉絲們還是繼續認真聽著台上問答,時不時給予最熱情的掌聲。活動在八點前準時結束了,只留下現場熱氣和全身是汗的我。我已筋疲力盡,對這部被明明劃分到限制級的電影,卻有多到不可思議的熱情少女粉絲們感到驚訝。也是啦!哪個年齡層有這種源源不絕的熱情和體力呢?這就是青春吧!已屆阿珠媽之齡的我怎麼混到少女裡面了呢?搭公車回家時,想著想著,我突然噗嗤笑了出來。
我回想起少女們不斷呼叫雄哥和河正宇,尖叫聲此起彼落的樣子。
「震雄歐爸、正宇歐爸!請幫我簽名」「歐爸!歐爸!請幫我簽名」
我想起她們那懇切的語氣。
歐爸豈是妳們叫的!不管妳們有多青春,震雄歐爸、正宇歐爸可是我這年紀才能叫的。一想到這種阿Q式精神勝利,幼稚如我忍不住笑出來了。
高中的時候,我會趁考完試的下午和同樣喜歡香港電影的同學跑到西門町二輪電影院,買一張票能連看好幾部電影,隨便就能打發一下午。那個年代的手提電話只有按鍵式鍵盤和黑白螢幕,電腦用撥接網路,第四台還是偷接的。
有網路以後,去電影院看電影不再是我的首選,台灣電影票價在這十幾年來跟著物價飆出新高點,票價隨便就要270、280元起跳,地點好一點的戲院票價甚至到320元,實在很難說服寒酸的我把娛樂預算分配到電影院。與朋友相約看了幾次院線電影,常讓我覺得票價與觀影感受有落差,自此更不想去電影院了。
聽過阿如的韓國電影院經驗,我也想親身體會韓國的電影娛樂業進步到什麼程度。一來想測試自己的聽力程度,二來是韓國早場票價及文化日的票價優惠相當親民。在一番比價之後,我在網上訂好電影票並取得了序號,直接前往明洞CGV觀看早場的《下女的誘惑》。
我在電影開始播放的時間壓線到達,滿身是汗地走進電梯,同電梯的幾個大姐和剛進電梯的人打起招呼,似乎都是熟人。他們搞不清楚今天到底要看什麼片,我想他們手上拿的是電影贈票。好羨慕。
我在黑暗中匆匆入座,早場入場人數比我想像還多,大姐們就坐在我附近。戲院開始飄出曲調哀傷的日本歌謠,由女孩的旁白揭起序幕,我帶著緊張感吞了口口水,準備上聽力課。
台灣播放影片習慣上字幕,讓我養成看字幕的習慣。事實上其他國家播放電影時不會上字幕,外語內容才會上字幕。記得我以前為了看《吻兩下打兩槍》,只找到附搭英語字幕的版本,閱讀速度跟不上就算了,台詞分明是雙關語,我不斷重看還是半知半解,反而失去看電影最純粹的趣味。看個電影還要不斷暫停重播,真的很像在上課的感覺。
《下女的誘惑》的時代背景設在日帝強佔期,故事圍繞在用字遣辭文雅的貴族生活圈,這部戲裡還有一大半都是日語台詞,聽都很吃力了,讀字幕也很吃力。甚至我看完電影好幾天後才知道劇中河正宇被稱為「백자」不是名字,而是「伯爵」的意思。平常我有什麼機會會接觸到這個單字啦!我自暴自棄地想著。
幸好美學具有共通性,影像帶來的衝擊和極具考據的美術細節、戲劇張力,三段不同角度各懷鬼胎的論述帶來的懸疑感一路推進到結局,處處具備巧思,讓人嘖嘖稱奇。
這樣的觀影感受在看完馬可推薦的《哭聲》之後,更是感嘆韓國電影已經進步到台灣電影跟不上的地步了。我聽馬可推薦時以為是懸疑片,趁有空訂了早場票,直到看到三分之一時才發現是鬼片,一個人在空盪盪的戲院裡縮在椅子上害怕,一邊對馬可生氣。但細究《哭聲》的氣氛營造和演員的出色表演,劇中跳神片段巧妙融入韓國巫當文化,可謂韓國類型片的經典之作。一想能在韓國看到可稱為影史里程碑的電影,又讓我無從氣起。馬可聽了我的矛盾後咯咯笑著,一點也不覺得抱歉。
看到《紅衣小女孩》要在韓國上映的消息,我有點想在異鄉支持國片。我問馬可《紅衣小女孩》值不值得在院線看,他覺得還不錯,題材也很新穎。但是我在韓評上看到評價尚屬中等,於是不死心地又再問他一次,若以《哭聲》做比較的話,他會怎麼評價?
馬可想了一下,告訴我:「如果《哭聲》有八九十分的話,《紅衣小女孩》大概是六十五分吧!」
馬可這句話,其實點出台灣在商業電影上面臨的困境。
台灣電影最早從日治時代開始發跡,由日本輸入製片技術,主要產出政治宣導片和風景片。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百廢待舉,心力不在娛樂業上,直至1954年成立中影利用美援輸入拍片的技術設備,補助不少愛國電影。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趨於穩定,香港邵氏與台灣電影合作,題材逐漸變得廣泛,出現了如《養鴨人家》、《我女若蘭》等社會寫實片以及《龍門客棧》這類武俠片,這時代的電影風格及新思維深深影響之後被稱為台灣新浪潮的電影。
在新浪潮影人的帶領下,台灣影壇產出許多揉合本土情懷及批評思維的經典文藝片,頗受國際矚目;另一方面在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強調大悲大喜又接地氣的庶民娛樂電影也相當受到歡迎。政府取消了戲院上映配額制度,講究聲光的好萊塢電影和有明星光環加持的香港電影大舉進攻,改變觀眾的取向。為了救台灣影視產業,政府祭出輔導金獎勵制度,卻又因為評審取向,影響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度。台灣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人才外流,直到《海角七號》在商業上的成功才喚回一點信心,近幾年都有質量兼具或勇於嘗試不同類型的電影出現。為了紀念金馬獎第50屆的紀錄片電影《我們的那時此刻》說的差不多就是這些故事。
如果上述可稱為官方版的台灣電影史,就不得不提一下鮮少被想到的台語電影史。如果有機會看到以前的台語電影,可以發現全是黑白片。當時政策規定彩色膠捲只補助國語片,加上台語電影的市場只在台灣,台語電影只能繼續拍小成本、題材有限的影片,很類似香港電影現在面臨的困境。若總是以「支持國片」鼓吹觀眾支持而不努力改善積弱已久的體質,台灣的電影依舊只能小眾,難以競爭。馬可給出的六十五分,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我們現在只能給台灣電影及格六十分,再多給同情或獎勵性質的五分吧!
韓國電影後來是怎麼「超英趕美」的呢?
韓國於七零年代建立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這個由政府資助的民間單位負責培訓電影界人材、投資電影及輔導金補助、策展推廣、政策研究等業務,並擔任創作人與公家單位之間的協調者,並協助廢除電影審查制度,這種全面性的輔助角色在韓國電影發展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另一個重要的政策則是「螢幕配額制」,簡單來說就是保障國產電影上映的天數必須要達到一定比例。上映天數隨著韓國與國際時局的波動而有改變,也發生過因政府削減國產電影比例天數而上街頭抗爭的事件,以2016年的標準來說,韓國電影的上映佔有率有五成左右。
然而政策充其量只能提供產業發展的硬體環境,還得靠許多優秀影人願意為這個產業貢獻。被稱為韓國好萊塢的忠武路位在明洞附近,早期許多戲院和電影人以此為據點,後來成為韓國電影的發源地象徵。忠武路演員是實力派演員的代稱,以宋康昊、崔珉植、薛景求為代表,這些演員不但是口碑保證、票房保證,也是韓國電影在政策緊縮之時,願意賭上知名度為電影界發聲的一群人。
有電影明星助陣,也是韓國商業電影得以興盛的原因。韓國演藝圈裡最受禮遇的是演員,特別是常有機會「出國比賽」的電影演員。上述男演員不說,女演員裡就屬全度妍、金惠秀、文素利、金侖珍等為電影獎項常勝軍。我從《信號》裡認識了全韓國片酬最高的女演員金惠秀,以「練聽力」為藉口找了一些她的電影來看。
金惠秀是童星出家,在演員行業已經深耕幾十年了,近期以《老千》和《神偷大劫案》裡的美豔女賊形象為人所知,是不少人心中的女神,近期則以《信號》裡的正義女警形象吸引不少女粉絲。阿如推薦我看《中國城》,金惠秀在戲中增肥扮老,飾演中國城裡心狠手辣的朝鮮族人口販子,是另一種演技挑戰。
金惠秀的新作是一部輕鬆喜劇《再見單身》,這次演一個胸大無腦的過氣大明星。孤單的大明星巧遇一名未婚懷孕的少女,大明星決定假懷孕,並協議少女生下的孩子之後由大明星撫養。原本形象一落千丈的大明星反而以假懷孕的新形象谷底翻身,迎來事業第二春。梁朝偉曾經說過,他在拍完一兩部極費心神的電影之後,會挑幾部不用演這麼用力的商業搞笑片來拍,做為休息之用。我想金惠秀會選這部片來拍,應該也是類似的想法吧!
我搶到《再見單身》有映後座談的場次,得跑到通車需一小時的往十里站。我帶著事先買好的爆米花跟著人潮魚貫入場,愉快地度過兩個小時。重頭戲是觀影結束後的映後座談,我買到的是演員出席的場次,其他電影院則以投影直播的方式連線。
現場觀眾大多數是男性,和《下女的誘惑》完全相反。我暗自偷笑,追星果然不分男女。金惠秀一現身現場馬上引起一陣騷動,我也難掩看到大明星的激動。她的臉蛋只有巴掌大,身材前凸後翹,還有似年輕少女的偏尖娃娃嗓音。真不公平啊!歲月都跑去哪裡了。本人真的是女神啊女神!
《再見單身》的映後座談拍照時間
畢竟這部電影沒什麼太深刻的內容,《再見單身》的映後座談順利地在掌聲中結束。演員們接連停留在舞台三側,任大家留影,最後揮手向大家道別。晚上十點多了,演員退場後的舞台空盪盪的,燈光也接連熄滅,觀眾紛紛離席,剛才的現場熱氣彷若幻影一般。我依舊坐在紅絨座椅上捨不得離開,感到有點空虛。
窺看他人在螢幕上的悲歡離合,投入兩小時,跟著流淚跟著笑。照明一點亮,那個世界忽然離我們很遠,空虛感是與虛幻世界保持安全距離的證明,可以讓我們盡情做夢。所以說,誰不喜歡電影呢?

寫在2021年:
剛好這兩天韓國電影有條大新聞: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由韓國演員尹汝貞以《夢想之地》拿下,繼2020年《寄生上流》在國際間大放異彩,為韓國電影界注入一道強心針。然而韓國電影是如何走到現在?「好想贏韓國」的台灣電影界又能怎麼參考呢?最近韓半島新聞台在轉角國際寫的兩篇報導分析非常有意思,值得一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2會員
217內容數
廢物文青的娛樂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