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我在漁場與大海鬥智,與風場共存

至柔
發佈於採訪
2021/05/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陳至柔
位在台61線快速道路下的塭仔漁港,是彰化線西鄉的潮汐港,也是政府「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中,西北風場電纜線廊道的影響範圍。從此處眺望,就能看見附近林立的彰濱工業區風機。早上10點,港口旁的魚市內還沒有太多人潮。走到市場盡頭,就是漁民黃忠賢家的攤位。攤位上的招牌「進發財16號」、「永順6號」和「清滿號」,也是黃家三艘船的名字。

已有16年捕魚經驗的黃忠賢,是漁民中的新生代。71年次的他,於十年前繼承父親的漁船「進發財16號」。「這艘船是71年下水製造的,剛好跟我同年,所以我們蠻有緣的。」退伍後,他開始當父親的副手,學習出海捕魚的技巧。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船艙的零件脫落了,所以海水大量湧進船艙。當時我才剛開始在海上工作,以為自己要完蛋了,真的嚇到臉色蒼白,幸好後來船沒有翻也沒有沉。」如今,談著當年驚險經驗的他,已是能帶著三位船員獨自出海的船長。目前,黃家的船主要是以單拖網和浮流刺的方式捕魚。
對黃忠賢來說,彰化外海的魚場是全台最好的。他解釋,因為西部的海岸多為淺灘,深度不超過60米,所以漁獲資源豐富,例如螃蟹、皇帝魚等,就是四季都能捕撈到的。其他的特殊魚種,則包含冬天的白帶魚、烏魚等;夏天則有吻仔魚、三芽、石斑等。
不過,彰化外海除了是優良的魚場,也十分適合蓋離岸的風力發電場。去年,由丹麥的公司「沃旭能源」所標下的「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已經著手動工。未來,風場的建置與完工,將對彰化地區的漁民造成巨大影響。

一提起風場,黃忠賢便忍不住感嘆連連。「政府把能捕魚的地方都規劃成風場,然後就直接跟你說我要來做。少數的人反對也沒有用,因為政府會說這叫『多數人贊成,少數人反對』。」政府將風場列為禁區,規定漁船只能航行,不能捕魚。隨著風場的擴建,彰化外海的魚場正在逐漸萎縮,漁民們的生計也大受打擊。
黃忠賢表示,全彰化有600艘漁船,但由於漁業人口老化,目前真正有在出海的船其實不到100艘。「當政府說要蓋風場,那些沒在出海的500艘船也不會反對,因為影響不到他們。這些老漁民可能已經退休,或是只在內海工作。不反對的話,他們還有補助金領,領得還跟有出海的人一樣多。如果是你,你會反對嗎?」面對他的反問,我一時語塞,無法回答。
此外,黃忠賢也提起今年8月中,成立自救會反抗離岸風電的雲林漁民。「他們為什麼要成立自救會?因為漁會裡得利的人不會幫漁民說話。他們叫漁民放棄,然後再告訴漁民,叫政府賠償多一點就好,不要去抗議;而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協調』。」

隨著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台灣西部海岸的魚場也正逐漸消失。以後漁民們若想維生,勢必要改變自己的捕魚漁法或漁場,才能繼續生存。「我們只能去其它沒有風場的地方捕魚,可能要開至少5小時以上;而且,開到那邊也不一定會有魚。」黃忠賢表示,自己已經有在考慮轉型, 因為風場開了之後,就不能再用拖網的方式捕魚。「如果想要在這片大海上生存,就要學習新的捕魚方式,像是延繩釣、刺網等等。」
究竟,漁民在維生和維護環境之間,該如何取捨?身為漁會代表之一的黃忠賢認為,如果政府能提供好的配套措施,例如規劃魚群保護區、限捕的魚種,才能有效地克制漁民們的濫捕。「像我就蠻贊成政府推動的『三海浬內禁捕』政策,因為近海的大部分是小魚。另外,『以量制價』也是維持海洋永續的好方法。」所謂的「以量制價」,就是以「量少」的魚貨來換取「高價」。「如果只是一昧地濫捕,造成供過於求,那魚貨的價格也不會多好。」。
談到未來,黃忠賢笑說自己還沒有太多的規劃。「我還在找自己的第二個興趣啦!畢竟一生都奉獻給大海了,要回去待在陸地也不可能。」也許,對他來說,繼續開著漁船,就是他一生與大海鬥智的練習。
*本文收錄於獨立刊物《微誌》八月號,想觀看完整刊物者請點下面連結:
    至柔
    至柔
    成為一半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