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港邊的堤防,海風在耳邊咆嘯,猛烈的風勢幾乎要穿透身體,新竹市海洋環保艦隊隊長陳永地帶我們走踏新竹漁港周邊,訴說一段又一段的海上故事。「以前頭前溪出海口可以補到很多魚,現在都沒有了。」在新竹土生土長的陳隊長,捕魚資歷超過三十年,也是海釣老手;前兩年卸下公務員的身分後,更傾心與海為伍的生活,無風、天氣好的早晨就會出海,有時是盤仔,有時是石斑,能釣到什麼魚全憑經驗和三分運氣。為人海派熱心的他,受命扛下海洋環保艦隊的隊長重任,帶領漁民投入海洋環保工作。
海洋環保艦隊是由
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環保局、
新竹區漁會於二零一七年籌組成立,不僅串起漁民之間的聯絡網以便在海上相互支援,也配合市府的政令宣導,協助淨灘、淨港。艦隊成員目前有近五十艘漁船,由快艇和膠筏所組成,主要任務除了自主帶回漁業行為產生的垃圾以外,也主動打撈海漂垃圾,力圖減少海洋污染。
海洋環保艦隊包含快艇和膠筏,圖中右方是膠筏,靠左的是快艇。
左手捕魚,右手撿垃圾
問起清除海漂垃圾的方式,陳隊長打趣地下了一個註解:「我們就是出海捕魚,然後順便把垃圾撿起來啦!」參與海洋環保艦隊的漁船上通常備有撈網,在捕魚過程中看見漂浮海上的垃圾,就用撈網將垃圾撈起,暫時放置船上;若遇見大型的海漂廢棄物,可以請快艇前來支援,將垃圾吊起來或直接拖行回港。
漁船回港後,在安檢所報關時會再將撿回來的垃圾拿到浮台上分類、安置,或是集中在海洋資源物回收專用區,最後由環保局派人協助清理垃圾。而環保局也制定回收獎勵機制,不論是將廢棄物回收分類或攜廢棄漁網前去處置皆可獲得點數,集點完成後可兌換商家或大賣場的禮券,藉此鼓勵漁民共同響應環保。
漁民在海上看到垃圾時,會用撈網撈起暫置船上。圖為陳永地隊長示範打撈垃圾的方式。
漁船返回港口後會停在海上浮台報關,漁民帶回的打撈垃圾也會集中在此。
浮動碼頭也設置垃圾集中處,讓漁民丟棄打撈回來的垃圾。
洋流交界處,上演垃圾的奇幻漂流
一般漁船會到外海洋流交界處,距離沿岸十海浬、深度約三十至四十米的位置捕魚,而這裡也是聚集最多海漂垃圾的地方。最常見的有寶特瓶、塑膠袋、保麗龍等較輕材質的垃圾;海底下的廢棄漁網則需依靠有潛水設備的「海底撈巡守隊」協助清除。打撈作業看似輕鬆,實則危機重重,當遇上大型海洋垃圾,像是海底覆網、沿海養殖蚵仔用的廢棄竹竿,若被捲到漁船引擎內,導致發動器卡死無法發動,除了威脅到人身安全,還得請求其他漁船前來支援,也要花不少錢修理,後果將不堪設想。
以往人們可能認為海上的垃圾多是漁民所造成,對此陳隊長也提出不同見解。大雨過後,河流往往會將陸上的垃圾沖進海裡,若將責任全歸咎在漁民身上似乎有些偏頗。但可以確信的是,現在展開環保行動不算太遲,如何從生活中落實垃圾減量、清除海洋廢棄物、優化垃圾處理方式,是我們能夠持續討論改進的方向。
經過整頓後的新竹漁港水質變得清澈,隨處可見小魚小蝦。
新竹市海洋環保艦隊
二零一七年由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環保局、新竹區漁會共同籌組,不僅建立起漁民間的互援聯絡網,也召集駕著快艇、膠筏的漁民,配合市府協助淨灘、淨港的工作。
文 / 見域工作室
攝影 / 嘟嘟嘟
本篇文章出自新竹市環境保護局發行之《海海海》竹塹三態子守護祭紀念專刊。
發行單位|新竹市環境保護局
視覺設計|品墨設計工作室
編輯企劃|見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