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的眼淚或下後,心裡的傷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撰文:吳政勳 諮商心理師
▍圖片:引自《火神的眼淚》劇照
▍粉專:吳・聊

近期討論度爆表的臺劇「#火神的眼淚」,你燒到了嗎?小編趁著居家防疫期間,一口氣追了八集,發現劇中不但呈現出打火英雄的義勇及兩難。今天想來跟大家討論的,是關於「張志遠」的故事。

-----以下將提及部分劇情段落,請慎入-----

張致遠在一次救援任務中,目睹傷者墜樓死亡。從那天開始,張致遠就出現了許多反常的行為及情緒,例如在與徐子伶出任務的途中,刻意避開該名死者墜樓的巷弄;以及對於邱漢成的關心與鼓勵極度憤怒與排斥等;當然也包括在意外後,幻覺更頻繁出現的病症。這些反應,小編猜想觀眾們應該都很直接地會聯想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是經歷每一次的創傷,都會有這些反應嗎?而只要出現這些反應,就都會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就讓小編用白話文,來說說關於創傷後的正常及不正常反應。

「創傷後的正常反應—急性壓力症」

我們一生中,難免會經歷幾次心理創傷,例如重要他人離世、目睹死亡意外或車禍、失去學業目標或工作機會等。當我們在面臨這些心理創傷時,大多會出現一些#共同的反應,例如在想法上,會經常想起創傷當時的場景;在心情上,會經常感到低落與無力;在生理上也可能出現失眠、沒有食慾等狀態。

通常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依然能大致維持正常的生活,例如大部份的課堂還是可以到、工作業務的內容也能大部份完成。在心理學上,把這個大多數經歷創傷後都會產生的反應,稱作「急性壓力症Acute Stress Disorder」,通常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月內自然消失。

「創傷後的異常反應—創傷後壓力症」

而當上述的各種反應,持續的時間#超過一個月,而且#出現的頻率或程度不減反增,例如腦海中一直縈繞著與創傷有關的場景或感受,無法控制;也例如對生活中大多數的人事物都缺乏感受,情緒麻木;又例如對原本熟悉的友人、親人,沒理由地感到排斥與抗拒。

上述的這些情形,若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日常、工作或人際關係,例如無法進教室跟同學一起上課、無法專心在任何主管指派的業務,在心理學上,會把這個異常的反應,稱作「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其實不只是「火神的眼淚」中的打火英雄會面臨這樣的職業災害,目睹車禍的計程車司機、被熱油大面積燙傷的廚師、遭到驅趕或毆打的街友等,#各行各業都可能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

如果你也正面臨創傷後的反應,你可以找一位信任的親友,好好把心裡面的想法跟感受說出來;也可以多閱讀關於創傷與壓力調適的相關影片或書籍。最後,若這些反應持續不斷,請務必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今日點播《我的愛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聊的沙龍
8會員
15內容數
吳.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10
東京奧運在上個週末閉幕了,不曉得讀者朋友是否也跟小編一樣,感受到身邊特別多人關注這次的奧運賽事?其中,不乏在自己的社群媒體發佈觀賽文、打氣文的網友。但讀者朋友是否發現,有些讚美看起來感覺很激勵,有些卻感覺有壓力。小編幫大家整理了「讚美」的三大地雷以及三大秘訣,教你如何讓讚美,可以讚到心坎裡!
Thumbnail
2021/08/10
東京奧運在上個週末閉幕了,不曉得讀者朋友是否也跟小編一樣,感受到身邊特別多人關注這次的奧運賽事?其中,不乏在自己的社群媒體發佈觀賽文、打氣文的網友。但讀者朋友是否發現,有些讚美看起來感覺很激勵,有些卻感覺有壓力。小編幫大家整理了「讚美」的三大地雷以及三大秘訣,教你如何讓讚美,可以讚到心坎裡!
Thumbnail
2021/07/12
從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實施三級警戒至今,邁入第九個星期。智慧型手機在這段日子,彷彿扮演了負責食衣住行育樂的全能母親,正用小小的螢幕,餵食著嗷嗷待哺的我們。然而隨著與這位母親的依存關係愈來愈緊密,讀者朋友是否也發現,生活已不再是自己能控制的樣子?
Thumbnail
2021/07/12
從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實施三級警戒至今,邁入第九個星期。智慧型手機在這段日子,彷彿扮演了負責食衣住行育樂的全能母親,正用小小的螢幕,餵食著嗷嗷待哺的我們。然而隨著與這位母親的依存關係愈來愈緊密,讀者朋友是否也發現,生活已不再是自己能控制的樣子?
Thumbnail
2021/06/09
從疫情前大家滿心好奇「分流上班」這種特別的工作模式,到現在甚至有朋友主動請求主管,讓他回到辦公室上班。對於居家辦公的想像,不到三週,就從風和日麗,變成了斷垣殘壁。是家裡沒有公司舒服嗎?是工作量因為疫情而變多嗎?我想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為那道隱形的「心理界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
Thumbnail
2021/06/09
從疫情前大家滿心好奇「分流上班」這種特別的工作模式,到現在甚至有朋友主動請求主管,讓他回到辦公室上班。對於居家辦公的想像,不到三週,就從風和日麗,變成了斷垣殘壁。是家裡沒有公司舒服嗎?是工作量因為疫情而變多嗎?我想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為那道隱形的「心理界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