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疑不惑的生活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今日要準備和大家共勉的正見是「不疑不惑」的生活智慧。「疑」與「惑」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有疑念,所以才會起惑障,學佛的人最普遍的疑點,是「疑自、疑法、疑師」,從這三個疑點引生百萬的惑障。


疑自信仰

「疑自」就是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自己的修持能力、懷疑自己的修行功德,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懷疑?一般情形都是看到拜佛的人發生禍不單行的現象,對自己的信仰心就起動搖了。

過去有一位老法師發心要建一座道場,四出化緣。過去的大德在化緣,並不是像現在的化緣僧沿門乞討,他是選擇一個地點,站在那地方或坐在那地方,或到信徒的家中,以誦經、說法來感化信眾,與信眾結善緣,使信眾發歡喜心,喜捨財物,共成佛事。

這位發心建道場的老和尚,選擇一個比較熱鬧的市場坐下來化緣,他坐下來就開始誦經唸佛,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到一個老和尚在市場內誦經唸佛,只是好奇走過去看一下,並沒有人發心施捨金錢和老和尚結緣,老和尚去那個地方坐三個月,也唸三個月的經,竟然沒有一個人關心他。

老和尚座位的旁邊,有一擔賣燒餅攤位,照應攤位的是一個孤苦的小孩,他每日看老和尚化不到緣,內心十分的不忍,慈悲心油然而生,就這樣想︰『唉!這位老和尚實在太辛苦了,三個月了,還沒人要跟他結緣,我還是將今日賣燒餅的錢全部施捨給他和他結一個緣吧!』

於是賣燒餅的小孩,就將當天他賣燒餅的錢全部捐給老和尚,想不到小孩的發心,竟然產生拋磚引玉的影響力,在市場上做買賣的人,聽說賣燒餅的小孩捐錢給化緣和尚,個個心生慚愧,都這樣想︰『賣燒餅的小孩都知道發心做功德,我為什麼這樣慳吝,比不上一個小孩的心量呢?』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錢,日日有人在關心老和尚的化緣,沒多久就將建道場的經費籌募充足了。

老和尚十分感激這個小孩,就對他說︰『小施主,你發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們佛寺的護法大德,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一定要記得到寺裡來找我呀!』

誰知這一個小孩因為將賣燒餅的錢布施給老和尚,自己沒錢可交還老闆,經過一段日子就被老闆解雇,這個小孩一時找不到別的工作,日日流浪街頭,最後淪落做乞丐,不但三餐不繼,而且因為身軀骯髒,頭上患了癩痢病,眼睛也因為感染病害失明,在貧病交迫的時候,就是過乞討生活也難度日,在走投無路的痛苦中,小孩忽然想起老和尚說過的話,頓然感覺絕處逢生,就決定要去道場向老和尚求救援。

老和尚是一個修持得道證得三明六通的高僧,知道這個小孩將要到寺院求救援,就召集寺內的徒眾,交代寺眾說︰『明天有本寺的大護法要來,大家要開山門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寺眾問老和尚︰『是那一個大護法要來?』

老和尚說︰『你們不必多問,反正明日一定有人會來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的執事就將道場打掃得很清潔,等待護法的來臨,可是一直到傍晚都不見到什麼大人物來道場。

老和尚傳知客來問︰『你看到大護法沒?』

知客師回答︰『沒有什麼大護法光臨呀!』

老和尚再問︰『難道今天什麼人都沒來過我們的寺院?』

知客師答︰『有了,不過是一個瞎了眼睛,頭上又生癩痢的小乞丐,他要進來,我怕破壞我們迎接大護法的排場,給他幾個餅,將他趕走了。』

老和尚聽到,兩眼瞪著知客師,大喝一聲︰『唉呀!你這個人看高不看低,這個小乞丐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呀!快請!快請!趕快將我們的大護法追回來!』

知客師聽老和尚這樣說,面有難色,又不敢違抗住持的吩咐,只好立刻下山去追尋小乞丐,這個小乞丐因為失明腳程慢,不久就給知客師追上了,他就將這一位小乞丐迎回道場。

老和尚吩咐寺眾要善待這位小乞丐,讓他在寺裡住下去了。想不到,有一天的夜晚,小乞丐上廁所,一個不小心掉下糞坑淹死。

小乞丐掉落糞坑淹死的消息傳出以後,就有許多人,都替小乞丐的命運抱不平,到處都有人這樣的說︰『你們看看!這個世上那有什麼因果報應?這個小孩子本來賣燒餅謀生,日子過得還不錯,偏偏從做了那個布施功德以後,就觸霉頭,先是被解雇流浪做乞丐,後來又生癩痢頭,接下來又失明,好不容易在寺裡安頓下來,卻掉落糞坑淹死,像這樣善良的孩子,竟然會遭遇這種噩運,這個世上那有什麼善惡報應的因果?』

這種疑惑的話越傳越盛,終於傳入老和尚的耳中,老和尚為了要解除信眾的疑惑就召集大眾,開示三世因果的始末,點明信眾對這種「善行惡報」的疑惑。

老和尚說︰『這個小孩子依照過去生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貧窮現癩痢相的苦報;第二世要受失明的苦報;第三世要受跌進糞坑淹斃的苦報。可是因為一念慈悲,發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提前縮短,在一世受報,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已經超生天上了,因果昭彰現前,怎麼可以說無報應呢?』

一般信眾看到拜佛的人,發生如同故事中賣燒餅的孩子那種禍不單行的遭遇,馬上就會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產生疑惑,很少人會去深思這個乞丐孩子,當生也有善報的因緣,只是業力牽引出善報的障礙,所以乞丐孩子才無福消受現世善報。

學佛的人對佛法的三世因果理論,在生活上如果沒深刻去體悟,要建立「不疑」佛法的宗教信仰是相當困難!

唐朝的文學家白居易居士,有一次向鳥巢禪師請示佛法大要,鳥巢禪師對他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居士聽了以後,大失所望,問鳥巢禪師︰『這麼簡單的兩句話,就代表佛法的大意嗎?這兩句話三歲小孩子也都會講呀!』

鳥巢禪師微笑合十向白居易居士說︰『雖然三歲小兒都會講,但是八十老翁也行不得,佛法大意掛在口頭上講是容易,但是要躬身去實踐體悟卻是非常困難哦!』

可見一個人對自己的信仰要建立「不疑」的信仰心,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一般人沒認識佛法,對自己的信仰沒信心這是沒話講,一個學佛的人,單單看到行善的人現生不得善報,就對自己信仰的宗教失去信心,認為佛菩薩不能庇祐善良的人出離災禍,自己這麼虔誠的在念佛、拜佛又有什麼利益呢?有這種自我信念的疑惑障礙的人,就是對佛法的認識不夠深度,應該要建立「不疑」的正見,進一步深入佛法中去探討體悟佛法的道理,才能夠建立「不疑不惑」的自信心。


疑法不實

「疑法」這是對佛法的理論沒堅固的信心。就以前面所說的業報現象來說,看到「行善得惡報」,內心對佛法的因果理論就存有懷疑的心念,這就是對佛法的信念不夠堅固的現象。

世事每一個現象的出現,必然有他的前因後果,從因到果必須要經由緣的和合,才能夠成熟果實,所以一樣的善惡行為,有的人因為引發善惡業報的因緣條件具足,業報很快就成熟現前;有的人因為引發善惡業報的因緣條件還未具足,一時看不到業報現象,但並不是不報應,只是因緣還未具足,一旦因緣具足,業報現前時,就是諸佛菩薩也沒辦法改變定業的報應。

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本來迦毘羅衛國應該是由釋迦牟尼佛來繼承王位的,但因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訶男將軍來繼承王位。

迦毘羅衛國的鄰國憍薩彌羅國,國勢強大,國王波斯匿因聞釋迦族出美女,硬要釋迦族許配一位公主給他,因為波斯匿王的國勢強大,得罪不起,所以釋迦族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裝扮做公主嫁給波斯匿王。

假公主嫁給波斯匿王稱為末利夫人,他為波斯匿王生下二個王子,一個名祇陀,一個名琉璃,釋迦族的人對這位侍女所生的孩子,都存有輕視的心態,所以都把他們看成賤種。

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為了給他學習射箭的技術,就送他到迦毘羅衛國去。

有一天,佛陀將要回到迦毘羅衛國說法,國王摩訶男馬上下令為佛陀建一座講堂,講堂建好後,國王又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麼人都不許走進講堂,可是琉璃太子對這道命令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不但進去講堂,而且還走到說法台上,竟然在預備給佛陀坐的寶座上坐下來。

這時釋迦族的人看到了就罵他︰『你這個賤種!你憑什麼資格坐在我們為佛陀預備的寶座上?』

琉璃太子被這樣一罵,覺得很沒有面子,當時就在心中發惡誓願︰『我有朝一日當了王,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琉璃太子為了要當王,謀殺了長兄祇陀太子,自己繼承了王位,他當了王之後,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果報就成熟了,琉璃王為了實現誓言,就帶領大軍去侵略迦毘羅衛國,所到之處,無不殺人放火,他揚言說︰『我若不將釋迦族消滅掉,就難消心頭之恨。』

迦毘羅衛國的軍力比較弱,無法抵禦琉璃王的大軍,所以琉璃王軍隊所到的地方,殺人殺到河水都變成血水,迦毘羅衛國的百姓死傷不計其數。

當時佛陀座下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自告奮勇,向佛陀稟報說︰『佛陀!讓我以神通救出釋迦種族吧!』

佛陀帶著無限的傷感回答目犍連尊者︰『目犍連!你無能為力,這是釋迦族的共業所感,釋迦種族不知懺悔,今日才要受此報應,在數在劫,業報難逃,雖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救度不了呀!』

目犍連尊者還是自信滿滿,用神通救了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優秀分子藏入他的缽內,然後飛出城,滿心歡喜來到佛陀的面前說︰『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份的釋迦種族。』

說完打開缽一看,大驚失色,原來五百位釋迦種族都變成了一灘血水。在業力之前,神通也無法扭轉業報的力量。

那麼這場戰爭如何平息的呢?迦毘羅衛國的國王摩訶男看到無辜的百姓受到殺害,內心痛苦萬分,於是就親自出面去要求琉璃王說︰『請你不要再濫殺無辜的百姓了,我有一個要求,請你讓我跳到湖裡去,當我跳入湖水中時,你就暫停殺人,釋放我的民眾去逃命,如果你要再度殺人時,就等我的屍首浮到水面上時,再開始殺,好不好?』

琉璃王一聽,哈哈大笑的說︰『你這個主意倒是很有趣,也很好玩,我就依照你的去做吧!』

仁慈的摩訶男,由於平時受了佛陀的教化,有一份菩薩心地,這時已作了犧牲自己的決定。古印度的男人,都留著長髮,將頭髮挽結在頭頂上,摩訶男跳入湖中,就潛入水底,將自己的髮髻打開,又將頭髮扣在湖底下的樹根,使自己永遠浮不起來。

兇惡的琉璃王知道摩訶男的行為,也為之感動不已,終於醒悟了,於是下令以後不准軍隊再濫殺無辜。迦毘羅衛國雖然毀在琉璃王的手中,但摩訶男他個人的生命是犧牲了,卻救了千千萬萬的百姓生命。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了解,因緣條件具足的業報現前,這就已經成為定業了,定業並不是逃避就能夠化解的業障。佛陀對他的族人遭遇這麼恐怖的刀兵劫,也是心疼萬分,但佛說他無能為力改變族人的定業命運,就是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也無法保護他們釋迦族人。

所以在宗教信仰上祈求化解自己親人的定業,也只有「盡人事、聽天命」去作關心,就像摩訶男國王在信仰中,拿出佛法的慈悲精神,面對定業的報應,「盡人事、聽天命」的化解族人的定業命運,最後金石為開,平息了這場戰爭。

我們要知道,這場戰爭也有它的平息因緣,這是經由摩訶男國王發揮佛法的信仰情操,加上和琉璃王作「見屍體動干戈」的約定,以及摩訶男國王使自己的屍體永不浮起水面的願行,才和合出化解釋迦族人被屠殺的定業力量。

一般信眾為自己的親人祈安,對佛法尚且提不出「不疑」的信心,談何容易能緣起化解親人的定業因緣?

業報的現象,是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緣︰ 現報,是指現世報,現世所做的業行,現世就有因緣召感出報應的現象、 生報,這是指今生所做的業行,要到來生才有因緣召感出報應的現象。 後報,這是說今生所做的種種業行,要經過多生之後,才有因緣召感出報應的現象。

拿我們種植的農作物作譬喻來說明這三種業報︰ 有的農作物,春天種,秋天就開花結果,這就是「現報」的現象。 有的農作物,今年種,明年才能開花結果,這就相當於「生報」的現象。 有的農作物,現在種,卻是要等很多年以後,才會開花結果,這可以說是「後報」的現象。

所以在因果律上有一句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因此,從時間上來看因果報應,「行善得惡報」這是「後報」的一種因果現象,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早晚的分別而已,因因果果還是絲毫不爽,學佛的人必定要深入佛法體悟三世因果的理論,才有「不疑不惑」的佛法正見,如此才能夠超越現象界的差別惑障。


疑師教導

「疑師」是懷疑自己親近的師長,看輕自己的師父,認為師父跟自己差不多,我肚子餓要吃飯,師父肚子餓也要吃飯;我晚上要睡,師父也一樣要睡,並沒特殊的地方,而且師父的脾氣特別大,罵人都不看時候,我時常被師父罵,真沒面子,跟這樣的師父學,有什麼用呢?

學佛的人,如果如此懷疑師長的話,修行絕對不會成就。中國禪宗祖師禪的教育方式,往住都是以打罵做為指導行者突破禪關的障礙,臨濟禪師的喝罵,能夠將參禪的人罵到開悟。

慈明禪師在他師父座下學法,天天被打被罵,最初他實在覺得很難堪,有一天,慈明禪師就在他師父面前埋怨說︰『師父!我親近您這麼久了,沒有聽到師父教我一句佛法,只有天天挨受師父的責罵,難道我這麼不可教嗎?』

師父說︰『假如你認為我在罵你,用這種心念在向我求學佛法,是學不到東西的,師父這邊是在教你,為你的病下藥,可是你沒領教,將教導當作責備,將苦口良藥當作毒藥,不肯服用,那就沒有見聞佛法得到開悟的一天。』

慈明禪師被他師父這一提醒,觀念一轉,以後對師父的責罵,句句都領教下來了,最後他給師父罵到開悟。

古德在被罵中領受法教,也能夠被師長罵到開悟,今後大家親近自己的師長,被師長責罵的時候,也要學習去領教,對師長的教導要有「不疑不惑」的領納心,如此師父的責罵才能夠產生特殊的教化效果。


結語

感謝觀世音菩薩的慈光加被,給我們有因緣共聚一堂共修觀音法教。觀音菩薩以「觀世間苦難音聲尋聲救苦」為他的行願,我們大家念觀音、拜觀音,對觀世音菩薩的願行要有「不疑不惑」的信心,同時也要在自我心中作自我觀音的修持,時刻觀照自己的心念,建立「不疑不惑」的正見佛法信仰,人生才能夠遠離疑惑的苦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印法師文集的沙龍
5會員
61內容數
2021/06/10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人的修養如果能撥開世間上的一切塵緣霧氣之障,胸中開朗自然沒有如同處在火炎中一般的焦慮心態,也沒有如同處在寒冰中一般的戰兢心態。人的修養如果能夠消除心中的淺薄貪吝之心念,眼前所呈現的一切現象,就時常會有如同處在「明月當空、和風
Thumbnail
2021/06/10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人的修養如果能撥開世間上的一切塵緣霧氣之障,胸中開朗自然沒有如同處在火炎中一般的焦慮心態,也沒有如同處在寒冰中一般的戰兢心態。人的修養如果能夠消除心中的淺薄貪吝之心念,眼前所呈現的一切現象,就時常會有如同處在「明月當空、和風
Thumbnail
2021/06/10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之命,天地立心矣。 【譯文】心中若有一份仁慈念頭,這念頭就是滋長眾生一體的生命根芽;心中若有一股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這志氣節操就是一根可以頂天立地的柱石。所以一個有德學修養
Thumbnail
2021/06/10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之命,天地立心矣。 【譯文】心中若有一份仁慈念頭,這念頭就是滋長眾生一體的生命根芽;心中若有一股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這志氣節操就是一根可以頂天立地的柱石。所以一個有德學修養
Thumbnail
2021/06/10
一念常惺,纔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醒,這樣才能避免行為的過失而招來良知的譴責。我們的心對塵緣不要去沾染它,這樣才能解開身心的一切束縛。
Thumbnail
2021/06/10
一念常惺,纔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醒,這樣才能避免行為的過失而招來良知的譴責。我們的心對塵緣不要去沾染它,這樣才能解開身心的一切束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個孩子,頭上長癩痢,蚊蠅總是在傷口處迴圈,敷藥也總是好不起來。這孩子平日在街頭賣燒餅,一天能賣出幾塊餅也就足夠他糊口了。
Thumbnail
有個孩子,頭上長癩痢,蚊蠅總是在傷口處迴圈,敷藥也總是好不起來。這孩子平日在街頭賣燒餅,一天能賣出幾塊餅也就足夠他糊口了。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結錄》:「接觸或修入外道,清淨心會被汙染,雜思會很多,財運不順遂、家庭不圓滿、事事都不如意;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昨天我的一位客人問我為什麼吃素?我說:「是有故事的,我女兒好幾年前生了因果病,因禍得福而接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結錄》:「接觸或修入外道,清淨心會被汙染,雜思會很多,財運不順遂、家庭不圓滿、事事都不如意;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昨天我的一位客人問我為什麼吃素?我說:「是有故事的,我女兒好幾年前生了因果病,因禍得福而接
Thumbnail
《問天、問地、問東、問西、不如問自己》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 「待つ身は長い 」 (《あせってはだめ》) 動起來,並非只顧一己的任性,也不是故意要與主流作對,更不是背棄道義倫理,而是勇敢面對自己,承擔起心中的吶喊,正視此身存在的課題。
Thumbnail
《問天、問地、問東、問西、不如問自己》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 「待つ身は長い 」 (《あせってはだめ》) 動起來,並非只顧一己的任性,也不是故意要與主流作對,更不是背棄道義倫理,而是勇敢面對自己,承擔起心中的吶喊,正視此身存在的課題。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轉貼師兄的分享:「修偏係個人意願,怪要怪自己,這菩薩已開示多次。持續反省別人,魔性永遠消不完,更淪為外道用來干擾佛教的入口。要著重自己,不要每天想別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是自己錯了都當沒事。」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轉貼師兄的分享:「修偏係個人意願,怪要怪自己,這菩薩已開示多次。持續反省別人,魔性永遠消不完,更淪為外道用來干擾佛教的入口。要著重自己,不要每天想別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是自己錯了都當沒事。」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humbnail
今日要準備和大家共勉的正見是「不疑不惑」的生活智慧。「疑」與「惑」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有疑念,所以才會起惑障,學佛的人最普遍的疑點,是「疑自、疑法、疑師」,從這三個疑點引生百萬的惑障。 二、疑自信仰 「疑自」就是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自己的修持能力、懷疑自己的修行功德,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懷
Thumbnail
今日要準備和大家共勉的正見是「不疑不惑」的生活智慧。「疑」與「惑」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有疑念,所以才會起惑障,學佛的人最普遍的疑點,是「疑自、疑法、疑師」,從這三個疑點引生百萬的惑障。 二、疑自信仰 「疑自」就是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自己的修持能力、懷疑自己的修行功德,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懷
Thumbnail
前言: 今年中,有一、二個在佛門走動的信徒,因為意外傷害和病痛,一個是英年別世,一個是英年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面對這種無常的事情,給我最大的震憾是「無常」的逼迫。 我心裡時常這樣想︰『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時常勸人老年以後才找信仰歸宿,才去學佛、念佛,這些勸人老年才拜佛的人,從來沒想到人也
Thumbnail
前言: 今年中,有一、二個在佛門走動的信徒,因為意外傷害和病痛,一個是英年別世,一個是英年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面對這種無常的事情,給我最大的震憾是「無常」的逼迫。 我心裡時常這樣想︰『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時常勸人老年以後才找信仰歸宿,才去學佛、念佛,這些勸人老年才拜佛的人,從來沒想到人也
Thumbnail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Thumbnail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