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之命,天地立心矣。
【譯文】心中若有一份仁慈念頭,這念頭就是滋長眾生一體的生命根芽;心中若有一股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這志氣節操就是一根可以頂天立地的柱石。所以一個有德學修養的人,對於一蟲一蟻的生命都有不忍傷害的仁慈心地,對一縷一絲都有不容自己去貪取的節操。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修為,便可以作為民胞物與的眾生安命基地,天地道德的正氣根源。
這一則菜根談,指導我們要以不殺的「護生」之行,去作眾生的褓姆;要以堅守「節操」之行,去作天地的正氣。
佛教是以「不殺生」的戒行來長養「眾生一體」的護生心念,我們中國佛教在「不殺生」的戒行中,又有一項很生活化的護生行為,那就是「素食」。在座的同修們,或許也已經有人從「不殺生」的戒行再進入「素食」的加持戒行了。不管是受持「不殺生」戒行,或受持「素食」戒行,主旨都是為「護生」,所以守「不殺生」戒,或守「素食」戒,如果沒有認清主旨,對自己的心行護導就會有所偏差。
在生活上,守「不殺生」戒者,最普遍見到的偏差心行,就是自己持不殺生戒,卻又去教人如何取眾生命以配藥方的言行;守「素食」戒者,最普遍見到的偏差心行,就是素食不以「護生」為戒行,而以「護餐具與食物」為戒行。
或許大家在受持「不殺生」戒,與受持「素食」戒的行持中,還沒有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之差距,是否有更近於「一體」的距離,但以我個人二十多年來的行持感受來講,我是深有感受到自己與異類眾生的「生命一體觀」已經有了更拉近的距離了。下面就舉個我個人的生活例子來作說明:
過去我還未接觸佛法之前,在家中每看到成群覓食的螞蟻,或整窩的蟻窠時,就會因心理對牠們的排拒而全身起雞皮疙瘩,然後撲殺牠們的念頭也隨之而至,這時很快就會伸出手掌把牠們成群的掃殺掉,不然就用一張紙點燃火來,成群的把牠們燒死。
學佛二十多年後,這種隨意殘殺微小生命的念頭,可以說已沒有了。前二年我們雜誌打字還在使用鉛字盤的中文打字機,打字房就在現在的電腦室,有一天,我在打字時,發覺字盤下的打字桌上,有一群螞蟻隊伍,就在我眼下身邊的桌子上,成群結隊的來來往往走動,形成了一條螞蟻路線,當我發現這一群螞蟻跟我同在一個桌子上工作時,我一點也不覺得牠們的存在很礙眼,心理也不再有排拒感而引起身體起雞皮疙瘩的現象,更沒有一個念頭想要去驅除、傷害牠們,就這樣我們彼此互不干擾的各作各的工作,我偶兒工作累了,還會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去欣賞螞蟻各盡已力的為工作而忙的可愛生命力。
從我對蟲蟻的包容心,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這些年來的學佛護生行持,已經對「眾生一體」的生命觀有了親切的體認,也感受到自己與眾生的距離拉近不少了。我從個人包容蟲蟻的心態之發露,可以肯定本則《菜根談》中所提到的「一念仁慈念頭是滋養民物一體的生命根芽」之修養,確是眾生的生命安命基地。
至於人「有所不為」的節操,是否能為天地立心?這問題我引用釋迦牟尼佛過去世因地修行的一則故事來作說明: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中,有一世的因地修行,遇到了一個惡王,被惡王節節支解身體,故事的內容是這樣:
有一個年青的修行人,自己住在山上的一個山洞中修行。有一天,有一個性情極橫惡的歌利國王,帶著很多宮女出城上山遊玩,國王遊累了,就在山中找個林蔭處坐下來休息,國王在休息中不知不覺睡覺了,宮女們看到國王睡著了,不必守在國王的身邊侍候,就散開在附近的山林中找自己的玩樂。
有一個宮女,無意中發現有一個年青的修行人住在山洞裡修行,就招呼其他的宮女一起過去看這個修行人,宮女們圍在山洞前,好奇的問這位修行人為什麼要住在這山洞中修行?這個修行人就對宮女們開示修行的道理,他說:
『人生在世,不管自己是多麼的享福快樂,總有一天,這些快樂都會隨著無常的運轉而改變消失的。當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出現時,人們就會在煩惱的煎熬逼迫中打滾,難以出離。所以有智慧的人,絕不會迷失在虛幻不實的榮華富貴中,而去造作牽引未來受苦的業報。為了要擁有真實、永恆的自在,所以才要修行,就在修行中尋找那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真正解脫心。』
宮女們聽著修行者的開示,聽得非常的入神,竟忘記了去注意國王睡醒了沒有。睡在林蔭下的國王醒來之後,發現身邊的宮女都不見了,氣沖沖的到處尋找宮女,終於發現宮女們圍在一個山洞前在聽年青的修行人說法。
國王跑過去,指著修行人說:『你是誰?為什麼把我的宮女引誘到這裡來?你一定存心不軌,想誘騙我的宮女。』
修行人很平靜的回答國王說:『我是一個修行人,不再去貪戀世間的一切,怎會去引誘你的宮女到這裡來呢?』
國王聽了就反問他:『你說你沒有貪欲,難道你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嗎?﹄
修行人說:『我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
國王聽了更生氣的說:『你既然還沒證果,還敢誇口說自己是一個沒有貪欲心的人,這不是在自欺欺人嗎?我看過很多鍊氣吐納的人,還有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們看到女色尚且會起貪欲心,你年輕又沒有證果,誰相信你見色不動心?』
修行人又很平靜的回國王的話:『要降伏貪欲心,不是靠鍊氣吐納、不食人間煙火就能降伏的,這是要修無常觀、不淨觀才能降伏的。』
歌利國王的性情本就橫惡,而且心中對修行者存有不滿的心態,所以修行人給他分析的道理,他一句也聽不進耳中,反而再加罪於修行人,說:『你自己修行不如人,不知慚愧,還用嫉妒心、瞋恚心來誹謗人家的修行,算什麼修行人呀!』修行者說:『我是一個持戒的人,既不會對你打妄語,當然也不會去誹謗人家,我的話句句真實,何況忍辱也是我的行持,我怎會用嫉妒心誹謗人家的修行?』
國王明知自己理虧,但因橫惡的性情使他更加瞋怒這個修行人,國王威脅修行者說:『好!你既是一個能修忍辱行的人,我就割下你的耳朵試驗看看,如果你能忍,才能證明你是個持戒的人。』
說完馬上把身上佩帶的劍抽出來,將修行者的二個耳朵割下,修行人受到傷害,仍然面不改色的堅持自己沒有對國王打妄語,也沒有起瞋恚心。宮女們看到國王這樣的傷害修行人,都跪下來替修行人求情,請國王不要再傷害修行人了,可是國王卻更是老羞成怒,失去了理智,又狠起心來,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接著又把他的手腳節節支解掉。
這位修行者被國王這樣的支解身體,心中仍然原諒著國王的愚痴舉動,沒有一點瞋恚心。這時住在天界的四大天王,受到這位修行者的節操正氣所感動,對惡王的殘暴行為發起脾氣來了,於是剎那間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往惡王的身上撲打。
惡人最怕遇到比他更狠惡的人,這下國王害怕起來了,以為修行人用法術在報復他,就跪下來向修行人求懺悔說:『我一時無知,殘忍無道,請你饒了我的過錯,不要用法術來懲罰我!』
修行人說:『你將我傷害成這樣子,我還是沒有對你起瞋恨心,我不可能被你傷害成這樣,才開始用法術來報復你,我若想報復早就報復了,不可能等到你來傷害我,我才給你報復。你的殘暴行為,我一切都原諒你,你要相信我對你說的話沒有半句妄語。』
可是國王還是不相信修行者的話,他對修行者說:『你要怎樣來證明自己不打妄語、不起瞋恚心呢?』於是修行者就當著國王的面發誓願說:『如果我所說的話句句都是實言,願天地護法神祇明鑒,還我清白,將我被斬割的手足耳鼻,馬上復回到我的身上。』
這位修行人這樣發願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果然修行者被斬斷的手足耳鼻都馬上復回到修行人的身上了。
惡王看到這情形,知道自己傷害到聖人了,跪下來向修行人懺悔,修行人又對他發願說:『你安心好了!我絕對不會起瞋恨心跟你結冤仇,而且還要再跟你結善緣,如果我的修行有一天能成就佛果的話,我首先一定先度你出苦海。』
根據佛經記載,這位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初轉法輪的鹿野苑所度的五比丘中的憍陳如。
從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被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修行人的一股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真的是有頂天立地之力量。又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講經說法,成立僧團,為佛教建立了三寶的形象,這佛、法、僧三寶的存在光輝,就成為天地道德的正氣根源了,釋迦牟尼佛的修行節操,真的是為天地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