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微歧視|人權與自由講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去聽了場人權與自由的講座,談到從1970年代起,女權意識逐漸抬頭,隨後他又提到了工作與家庭的議題。
而我提問道:
「聽到您不斷的提到家庭,那我想問,『家』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中取得平衡?」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份,有了家,人生才得以完全。』
「但對於女性而言,婚後在事業上的玻璃天花板會更嚴重,畢竟公司也會擔心生育等問題會影響工作進度。就像現在美國對育嬰假的政策依舊不夠完善,而目前台灣檯面上的多數女性(商政上成功的)名人都是單身,請問你怎麼看這一塊?」
『唉呦,哪有甚麼玻璃天花板,那都騙人的。那些名人只是你自己選擇看到的。
就像我老婆,他以前是空姐,他很熱愛他的工作,但他在結婚生育後就為了照顧小孩辭職了,像他現在就過得很幸福快樂啊。
現在台灣兩性已經很平權了,你看看班上,現在有三到四成都是女生欸,十年前我剛來時只有一兩成呢!』
這個舉例,這個邏輯,好哦。
這是父權觀點經常犯的錯誤,認為女性理所當然為了家庭付出,即便代價是自己熱愛的工作,依然是種幸福,甚至這樣的幸福好似是他賜予她的,因此她應該感激而感到滿足。
另一部分,台灣目前的性別比(每百位女性所佔男性)為98.2(行政院性別平等處109年資料),約為一比一,又如何能說班上有三至四成女生即達性別平權呢?這不過是既得利益者在被迫給出些許權力後就自以為是地認為目前性別平等推動足以。
在我邊不可思議關懷人權,甚至有接洽女權議題的人能有著如此不公正的思維,邊想著大概可以走人沒必要再對話下去時,恰好一旁等著詢問講者問題的人皆為生理性別男性,講者便看著他們說道:
『所以說阿~你們看,你們以後要給女生足夠的安全感,才不會讓女生還得擔心這種事,知道嗎?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的都是。』
是在Hello??我還在旁邊欸!
為什麼要要求男性給予女性安全感?在感情之中兩人的確應該要互相扶持、互相給予安全感,但假定男性要給予經濟上的安全感又是一件偏頗言論的案例,這樣的假定背後隱含的是女性能力較差,無法獲得相同甚至更多的經濟來源。
另一部份則是以父權社會觀點認為女性就應該負責處理家務,而男性應擔起經濟負擔。這樣的刻板印象對兩性皆是種歧視,傷害女性身而為人、獨立個體的自主權,同時對男性造成社會壓力,認為應當負擔兩人的生活開銷。
當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天不消失,便繼續有著許多人要承受著或人格受損,或社會壓力。同樣的微歧視在你我生活周遭不斷發生,若有雷同,請哀矜而勿喜。
發現生活中的微歧視、性別刻板印象,描寫厭女情節和父權社會。 會有女性主義專書介紹,也有生活所見所聞。 在描述與女權相關議題時,不免帶入性別二元論,目前正試著改善,但如此一來描述會變得很龐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承上篇,閱畢兩本著作後,我對男與女關係的思考又多了一些。近來社會上常常標榜男女平等的價值觀。的確在某些領域上,例如工資、讀書機會等我是認同需要為女性平權。但觀乎近年的極端女權主義我則不表認同了。 男人與女人在性格、心理、身體等方面有顯著的不同,這些都是決定男與女的不平等是不可違背的。例如,男人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異性戀婚姻講求兩性平權已經是時代趨勢,但有一點很難克服:如果太太的社經地位與收入高於先生,就常會出現有形無形的心理壓力。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身為一名女工程師,面對工作忙碌,家庭照顧兩頭燒的情況時,我一直感到無奈。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對婚姻的看法以及婚前和老公的故事,並表達了對於家庭成員互相尊重和自由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強調了在現代社會中重視家庭平等分工和維護個人自由的價值觀。
Thumbnail
<說出女性的處境,寫出女人的故事> 50歲以前,過著「一般人」平順的日子,完成了唸書、工作、將孩子養大、老的送終……。然後退休了,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說「平順」那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因為「大家」都這樣,我的又很平順,常被說:「女人有XX就很好了。」但是我覺得不對勁,時常問周圍的女人們: 「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承上篇,閱畢兩本著作後,我對男與女關係的思考又多了一些。近來社會上常常標榜男女平等的價值觀。的確在某些領域上,例如工資、讀書機會等我是認同需要為女性平權。但觀乎近年的極端女權主義我則不表認同了。 男人與女人在性格、心理、身體等方面有顯著的不同,這些都是決定男與女的不平等是不可違背的。例如,男人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異性戀婚姻講求兩性平權已經是時代趨勢,但有一點很難克服:如果太太的社經地位與收入高於先生,就常會出現有形無形的心理壓力。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身為一名女工程師,面對工作忙碌,家庭照顧兩頭燒的情況時,我一直感到無奈。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對婚姻的看法以及婚前和老公的故事,並表達了對於家庭成員互相尊重和自由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強調了在現代社會中重視家庭平等分工和維護個人自由的價值觀。
Thumbnail
<說出女性的處境,寫出女人的故事> 50歲以前,過著「一般人」平順的日子,完成了唸書、工作、將孩子養大、老的送終……。然後退休了,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說「平順」那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因為「大家」都這樣,我的又很平順,常被說:「女人有XX就很好了。」但是我覺得不對勁,時常問周圍的女人們: 「